ST烯碳“真”“假”石墨烯调查 正滑向退市边缘
来源:互联网投稿 2016-05-13
曾作为A股史上首只被ST的股票,虽然历经重组,且曾因涉及石墨烯而风光一时的*ST烯碳,如今却正在滑向退市的边缘——其2015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是什么让这一家近年来转型不断涉足高新材料的企业却最终泥足深陷呢?
“签了框架协议之后,这个基金几乎没什么进展。资金由公司负责募集,没到位,具体情况不便说。”5月9日,常州市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下简称“西太湖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所提到的上述框架协议,便是于2014年8月8日由*ST烯碳与西太湖管委会签订的一份《关于设立石墨烯暨先进碳产业基金的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中提出双方合作设立总规模为20亿元的“先进烯碳产业基金”。公司负责募集资金,西太湖管委会负责协调产业基金的注册及落户事宜。
而这一协议在斯时更被视为*ST烯碳涉足石墨烯等高新材料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然而,两年过去,正如上述负责人士所言,这只基金至今仍停留在“框架协议”的尴尬状态上。
与这只基金“停摆”的命运相类似。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显示,自2012年末*ST烯碳宣布转型新材料以来,其所增资、置换、设立的数家公司均出现大幅“画饼”后业绩远低预期或无投入的状况,甚至或将隐含法律纠纷。
*ST烯碳之前还以多次宣称与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但据记者调查得知,相关合作的真相与*ST烯碳对外宣传的却有不少差距。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末至2015年末这三年时间,随着*ST烯碳的一路“画饼”,其股价从3.78元涨至11.71元,而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ST烯碳大股东沈阳银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却通过数次减持,共套现5亿多元。
连续“画饼”的故事
*ST烯碳转型的故事从2013年初开始上演。
2013年,*ST烯碳密集地以资产置换方式拿到了两家公司的股权,成为“菱镁矿概念股”和“石墨新材料概念股”。
2013年4月16日,*ST烯碳以部分房地产业务的股权置换到海城市镁兴贸易有限公司(下简称“海城镁兴”)100%股权。海城镁兴的主要资产为海城三岩矿业有限公司(下简称“海城三岩”)40%股权。*ST烯碳开始涉足菱镁矿开采和深加工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股权置换的资产评估中,置出资产的评估值为53446万元,置入资产也即海城三岩40%股权的资产评估值为54136万元,两者评估值相差690万元,但最终是以较低值53446万元作为成交价格。从表面上看,这则交易是*ST烯碳占了便宜。
然而,记者拿到的一份资料显示,彼时用于支撑海城三岩估值的重要依据:11万吨耐火砖项目、新建200万吨/年菱镁矿浮选厂项目均处于试生产和规划阶段,风险极大。评估报告预测,在项目完全投产后,每年可能实现净利润约1.7亿元。
在资产置换协议中,海城三岩承诺2013年、2014年、2015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000万元、12000万元、15000万元。
实际状况却是,海城三岩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实现净利润4717万元、4968万元、4475万元。三年累计实现净利润为当初承诺的40%。
“由于耐火材料市场低迷,导致公司未按原计划扩产,且公司原计划上马的200万吨菱镁矿/年浮选项目未能投产。”在连续三年年报中,*ST烯碳均如此解释海城三岩业绩未达预期的原因。
截至目前,海城三岩尚未按照利润补偿协议向上市公司补偿利润差额,其称“暂时有困难”。
然而,令人惊诧的是,当记者致电海城三岩时,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取得海城三岩40%股权)这个事情还未具体实施,还在办理,还在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当记者进一步追问时,该负责人以不便透露为由婉拒。
对记者询问11万吨耐火砖项目、新建200万吨/年菱镁矿这两个项目是否从未存在过时,该负责人语焉不详,但并未直接否认。
与海城三岩的故事相似,*ST烯碳涉足石墨新材料的行为现在看来同样是疑点重重。
2013年8月,*ST烯碳以所持房地产业务的股权置换到鸡东奥宇烯碳石墨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奥宇烯碳”)100%股权。奥宇烯碳为一个股权投资公司,无实体业务,直接持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奥宇石墨深加工有限公司(下简称“奥宇深加工”)51%股权和奥宇石墨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奥宇石墨”)51%股权。*ST烯碳由此宣布涉足石墨新材料行业。
同样的模式出现了。在置换协议中,置出资产的评估值为32289万元,置入资产即奥宇烯碳股权评估值为33935万元,两者评估值相差1646万元,但最终以较低值32289万元作为成交价格。*ST烯碳似乎又一次占了便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