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业3大新常态和5个转变 家具老板们怎么办?
来源:网络投稿 2015-12-02
康德说:一旦思想成为物质的奴隶,思想就不在拥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轶夫说:世界上还没有那个族群像当今的中华民族那样,所有人都把智慧和激情都用在追逐金钱和享受金钱上。
佚名说:无疑,中国家具的实力是强大的,造就了大量的财富拥有者。但随着家具发展的新秩序正在形成,部分家具品牌边缘化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国家具缺乏思想,缺乏发展的软空间。
一、怎么看待当下的家具行业:
自从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那一刻开始,还没有那个产业集群像今天的家具行业这样——明星产业在遭受集体衰败!一方面有数据表明现有的家具存量可以满足13亿中国人20年需求的总和,另一方面:从2014年中国家具销售11.07%的增长到2015年接近9个点的增长,尽管总体收益在收窄,但总体上整个产业的躯体还在“冒热气”;一方面大牌家居横跨市场、整军布势,从上至下或由下向上到处觅食分羹;另一方面,家具行业的“马太效益”愈发明显;再看今年的深圳展和成都展,甚至诸多家居媒体拿来自“慰问”的上海展,都少有些虎头蛇尾的尴尬更是给全国的家具人痛点添了些辣椒水。
要真正了解这个行业,还必须的从国家经济形势来由面到点。当下,实体经济在明显萎缩,金融在虚假繁荣,家居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型产业,除了税收和就业是红色经济需要的硬指标以外,显然与可持续、低碳、环保和双创的指导思想等是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的,而中国经济的改革所谓的进入深水区,其核心是要把半行政体制之下的市场经济转型为名副其实的以市场自我调节功能来自我完善、自我良性循环的运行经济,其核心是建立消费型经济为主体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竞争体制!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说过;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不是看他上升期的扩展程度,而是要看他在下行期的生存能力;如果说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相当于下了一场雪的话,那么我们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就明显知道,先前那种雪过天晴的一厢情愿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对于家具行业来讲,真正的冰川时代才刚刚开头——中国家具行业开始了它低位徘徊的新常态。这主要是由家具行业进入的三个周期来确定的。
二、如何看待中国家具的新常态:
从改革之初算起,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家具,则可以用黄金三十年是较为准确的,这种增长既彰显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固有的市场饥渴感,也明显夹杂着市场的过度开发,原材料的掠夺式使用,过度依赖投资等等非持续性因素,再加上有几个工人、撘一间窝棚、开几个卖店就能掘金的底端性质,家具行业曾一路飚红,从出口到内需的增长到2013年底超过意大利和美国、德国等成为世界第一家具王国。
对过去20年取得成就不能低估,但付出的成本也不能低估;中国经济的开放与搞活在全球化的助推下,短短30年就把全部势能都发挥出来,这就是高位增长的原因,家具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家具发展速度一被拉下来,家具市场的三块石头就浮出水面——即成本、债务、产能过剩。再则,市场经济的规律是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的过程,中国家具以内销为主,随着房地产泡沫在2008年开始破裂,一个具有5万个企业规模、600万从业人员、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家具神话,在东方的智慧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被市场经济的规律剥离了外衣,家具行业的裸体时代已经迫近,在风猛潮诡的深海上,作为船长,要么换挡减速,要么转舵取势,否则三个石头砸在谁身上都会葬身海底啊!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种以做空市场去堆砌繁荣的做法带来的历史债务,其对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家具发展造成的伤害与诟病谁能偿治?
2、结果调整的阵痛期;
家具发展的现状是后劲不足,其根本原因则是整个家具产业基础的未实先虚或叫未老先衰;再大的品牌和企业,其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以赚钱为目的的投机主义是这30年来最为本真的心态,先是“猫主张”的急功近利驱使,然后是“猪理论”的饮鸩止渴,前者有钱才是硬道理,成王败寇,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更谈不上“在阿尔卑斯山的雪山里把一个零部件做到两百年的极致”这个心态;后者说找到风口可以让猪飞上天,但马云在达沃斯论坛上讲:风一停,猪不就都死了吗!这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国人投机取巧的文化劣根性是家具现状的痛点所在。
过去我们享受浮华,享受家具GDP带来的快感,享受做土豪的感觉,等到以销售业绩为评价标准的GDP被炸上天以后,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纵观今年的家具市场的确有着普遍的痛点,那正是五万多个家具老板的痛点,以赚钱为导向的市场结果正在无情地报复我们这一群“如此结果”的制造者,以前吃多少现在或以后就吐多少的风险在加剧,除非您在冬天的时候备好柴火,谋划好未来,在很多人说不的时候完成自我调整,等到别人明白过来时,他们的阵痛期就恰恰是你的幸福期。
3、高速发展的消化期;
这里所说的消化应从两个层面来谈:首先是现有市场的消化能力随着平台经济——物联网的异军突起,地产家具家装,定制的一体化进程,家具工业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信息化乃至当今的智能化,发达国家的家具人花100年的路我们只花了30年,而中国家具的智能化到是提出来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真正还处于概念阶段!中国数百万的家具人究竟为家具的未来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投入过多少,对家具工业的深度和广度有过多大的推动,天知道!
要知道.所有行业的高效发展都是有许多低效、低速发展作铺垫而形成的结果。从前,中国有一个普通的英语老师为自己的公司取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名字,从此他和天的伙伴们开始16年芝麻开门的执着之旅,从传说到传奇靠投机、靠赚钱的心里是不可能带来互联网的商业革命的,中国家具要想在工业4.0时代不被甩开,唯一的方法就是家具大佬们要把以前没有补上的经营课补上,自动退去单纯靠财富指标堆砌起来的光环,与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做一次勇敢的告别,消化并吸收处于深度变革期的创新理念,从企业的顶层设计开始,多修一些碉堡,少搞一些跨越,多检讨一下自己,少责怪一点下属。回归到二次创业的状态上来。
三、如何看待中国家具的新转变:
1、渠道销售向品牌营销转变;
家具间的竞争已不是以终端专卖店的数量和工厂的规模为单位了,传统的渠道在互联网经济的荡涤下,在整体家居跨州连郡的强大整合之下,原有渠道拥有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丢城失地,万科集团投放市场80%是精装房,以2014年的数据来看,光衣柜家具这一陀200多个亿的市场份额就被定制抢走了。剩下来的市场份额的80%又被大品牌占有,实木类中高端品牌如华丰、南洋胡氏、华日、联邦、月星、曲美等仍然按照20%-30%的速度持续领先,一线品牌可谓处变不惊,而且“高而不贵”的趋势在深度演绎,这对中低端品牌的竞争力又是一记勾拳。虽然二线家具品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狼多肉少的市场局面在2014年年底便进入了冰川时代,产品抄袭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向上走是众多老板的选项。三四级市场份额还是集中在全友、明珠等;
那么,二线家具品牌如何赢得市场,成为家具老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是摆正心态,不可盲目升一线。有些二线品牌为了一个好名头,争相向“一线”靠拢,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线品牌哪个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经历千辛万苦才打造出来的。在资金实力、生产规模、渠道规划、市场培育等各方面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如果盲目攀比,贪大求强,就有可能损兵折将。当下,二线品牌必须摆正心态,把握好二线市场特征,进而夯实内功,循序渐进,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