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专家云集 共论创新——首届中德医疗服务与设施创新发展论坛在京成功举行

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首届中德医疗服务与设施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德国Nickl Academy(尼克学院)、尼克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联合筑医台共同举办。

本届论坛以“医疗健康创新”为主题,汇集了中国与德国的顶尖医疗设施与服务的专家,以“创新如何影响医疗政策及医疗服务”以及“创新如何塑造未来医疗”两个问题为出发点,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实现医疗服务水平更高、覆盖面更广泛、价格更低。

论坛开场依次由尼克学院创始人及首席运营官阿芙拉·哈里法·尼克女士以及筑医台学院执行院长修金来先生作为主办方发表开场致词,阐述了筑医台和尼克学院作为中德两国的医疗服务和建设的知识分享机构,在促进医疗服务和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所作出的努力,并期待通过中德医疗服务与设施创新发展论坛,促进中德的医疗服务与建设领域的互相交流与进步。

阿芙拉·哈里法·尼克女士

修金来先生

会议分为按照主题设置分为两个部分,与会的专家就各自的议题依次发表演讲。

樊世民先生

何为医院建筑?医院建设方向是什么?建设什么样的医院?如何组织建设医院?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改革发展处处长樊世民先生以《北京市属医院规划建设思考》为题,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他对市属医院建设路径思考 。

樊处长表示,传统组织建设医院的方式是主管院长、基建处长和少量专业人员,专业的事情没有由专业的人来做,项目没有连续性。所以需要政府部门充当教练的角色,搭建市属医院基本建设管理专业平台,医院作为主角要成立工作专班,抽调医疗、后勤、基建、医工、信息等人员专职工作,全院形成合力、共同参与。专业机构作为配角,要在总体规划、医疗工艺、规划设计、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领域充分发挥力量。 而高等院校、研究所要起到裁判的作用,研究编制医院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工作指南、标准流程等等。

汉斯·尼克教授

德国尼克及合伙人建筑设计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柏林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系客座教授汉斯·尼克教授以《医院4.0》为题,阐述了未来医院可能改变发展的方向。

汉斯教授认为信息化工业革命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对整个医院也要有所改变,医院4.0的概念由此诞生。汉斯教授就医院未来都需要哪些改变为方向进一步进行了演讲:除了医院本身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整个院前检查的流程改变,甚至未来医院的住院部包括其他重要的功能可能都要从医院中剥离,到现在的门诊模式需要进一步扩大。根据新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把医院真正的带到人们身边。包括简单的急诊诊所,分布式布局或者是移动式的急诊诊所已经可以带到真正的社区内。这样就不用人们为了急诊而去到医院,应该是将医院送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

汉斯教授认为包括现在医院的七项指标可能都会有所变化,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中国它们的比例,包括整个综合医院的数量及面积都要有所减少。其带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更加贴近生活的,而不是一个机械化的医院。

王铁林先生

国家卫计委卫生工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原海南肿瘤医院院长王铁林先生演讲的主题为《研究型医院建设》。他围绕临床医学发展与医院建筑、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定义、思路以及医疗设施这四个方面展开分享。

王院长认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是以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突出优势,以创新性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以制定和修订临床医学标准和规范为水平标志的大型综合型医院,需要科学制定其发展规划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科研共享平台以及要把医院放在国际背景中,用全球的眼光来考虑目前制约我们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问题。

刘玉龙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玉龙先生分享的主题为《疗愈建筑中的语境的多义性》。刘院长通过对清华校园文脉中的建筑——清华大学医学院、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多义性——海北州康复医院、老龄化社会语境下的多义性——北京市老年医院、自然环境下的建筑多义性——北医三院北戴河国际医院三个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他在设计中对“得体”、“多义”、“日常”的思考。他认为,中国的设计机构可能比小型的建筑设计工作室、明星建筑师工作室以及国际公司面对更多具有不同背景和各种设计任务的客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将建筑及其设计视为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而不是纯粹的审美或理论追求。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真正需求包括他们对某些风格的“本土”要求,对我们来说比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更重要。

奥尔特温·舒尔特

舒尔特先生作为联邦德国常驻欧盟代表处医疗政策研究部主任,以《医疗系统发展中政府与私立投资者的合作》为主题展开演讲。他介绍了欧盟目前的医疗体系,并对比了德国和英国之间不同的医疗系统。同时分享了欧洲国家私立投资者与政府合作的成功案例。

余卫业教授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余卫业先生演讲的主题为《健康管理与医疗设计理念》。余主任在演讲中首先阐述了大健康管理理念,从需求、政策、未来方向进行分析。他认为,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医院建设,迎来了一轮建设热潮。医疗设计应趁此东风,与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特别是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成果相适应。在医疗设计中创新思维,突出时代色彩。 

克里斯蒂娜·尼克-薇勒教授

德国尼克及合伙人建筑设计股份公司董事长、柏林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系教授,克里斯蒂娜·尼克-薇勒教授以《治愈性建筑-文化的挑战》为主题。提出医疗建筑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和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一个社会真正的缩影。如何照顾生病的病人?如何保证社会凝聚力和福利?医院是这些问题最好的代表 。薇勒教授认为医院和医疗建筑的设计不仅仅只限于表面。医院的规划是一个接口,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文化,政治,医学,技术,建筑和空间以及经济和管理的问题。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了三个主题。

一-建筑特性:城市的视觉效果是由其清晰度和易读性来定义的。建筑物的各个区域和元素必须易于识别,建筑物必须具有简单、合理的结构,才能被公众认可。

二-社会公义:在决定如何创建符合人们文化和审美需求的,健康、适宜居住的核心区域时,建筑和规划的质量是一个主要因素。建筑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包括社会凝聚力和基于个人幸福的公共成就。

三-人类:建筑不是无名的,而是个人的,是人们为人们创造的。它通过吸引我们的感官和创造积极或消极的感觉与我们互动。建筑只有在适合人的情况下才有效,所以建筑在社会和文化面貌中起着关键作用。

韩艳红女士

深圳,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精华。 如同施展了法术,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近些年,深圳医改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健委向全国推广。而医院建设领域,更是打造出了“深圳样板”。来自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主任韩艳红女士分享的主题为《深圳医院建设创新之路》从政策、医院设计、技术三个方面诠释了深圳医院建设的创新发展。并以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等项目为例,详细介绍及展现了深圳优秀医院建设成果。

格伦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医疗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格伦女士以《在北京全面疏解大势下综合医院性能如何全面提升 》为主题,与参会嘉宾共同探讨了北京市属医院老院区疏解路径以及如何达到综合性能提升。她认为,目前北京市22家市属医院存在5点普遍性问题,分别为“散、混、缺、平、危”。在谈及老院区功能梳理及流程优化时, 她总结了四大功能区域即固定不变区域(卫生间、楼电梯、管道井等为固定不变区域)、 功能置换区域(需要对原有功能单元进行位置迁移,并将其他功能单元移入的区域)、 延伸增补区域(需要对重点功能单元、缺失功能单元和特色功能单元在原位进行功能的延伸和空间的补充区域)、 原位优化区域(原位置不变的功能单元进行合理划分;对功能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再造;对环境进行提升和优化 )。

每一部分的演讲结束后,会有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在此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共同回答观众所提出的问题。

中德医疗服务与创新论坛是尼克学院与筑医台合作举办的首场论坛,第二届论坛计划在明年的九月份举办。尼克学院是德国的医疗服务与管理的知识分享和教育机构,致力于通过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与时俱进,通过学习时下最新的专业知识提升从业者的个人能力与价值。专注于缩小医疗管理和医疗设施设计之间的差距。在明年,尼克学院计划建立中国医疗体系跨领域的评估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组织中国代表团赴德国和欧洲进行学术交流,并根据中国合作伙伴组织和技术需求,为其全方位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培训计划,促进中德医疗管理与建设领域的交流和提高。

精彩瞬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首届中德医疗服务与设施创新发展论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