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畅言网“锵锵三人行”丑陋建筑评选座谈会

畅言网编辑:

畅言网这次现场实拍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只是在北京和上海进行,其他城市还没有涉及。

梁克刚:

我这两年对于自媒体有深刻体会。自媒体传播很有特点,而且速度很快。譬如,现在要为展览邀请嘉宾,传统方式需要印制请柬、支付快递,每人需要几十元成本。采用自媒体方式,把展讯直接发送到对方手机上,保证对方能看到。后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自媒体的“点对点”传送具有更高的精准度,传统快递不能保证签收人就是收件人。此外,自媒体存在一个圈子,我的微信上有八九百人,我转发一条消息,这些朋友全能看到,其他人再转发,这个浏览量就很可观。微博也是如此,当然微信在将来可能会取代微博。

畅言网编辑:

畅言网在微博上每天发布一个丑陋建筑项目,微信目前还没有发。

梁克刚:

微信的用户活跃度更高,它基于认识的人。即使微博粉丝很多,只有粉丝刚好看到时,才能接收到信息,否则很可能错过这条信息。微信的浏览率和回复率更高。发一条消息,如果几十人展开了讨论,发起人会更有兴致。我现在每周只去一次办公室开会,其他工作都在微信上进行。针对各个项目,建立一个微信小群,将相关人员拉进来,直接讨论、分配工作。我现在管三个美术馆,但都不坐班,每个馆一周开一次会。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帮助我们节省了很多精力。今天我从望京开车到会场,花了1小时40分钟,找车位好几分钟。我觉得中午出发,路上人少点,结果还是花了这么久,其实路程没有多远。我建议畅言网

一定要把微信平台做起来,方便使用者,提高传播率。畅言网作为建筑背景的权威网站,针对丑陋建筑主题,吸引网友参与,点击链接,参与手机投票。一年以来,我几乎很少用电脑浏览网页,回家基本不想用电脑,陪陪孩子,或者休息一下。我的日常工作和信息传递都是通过手机进行。自从有微博,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订阅十几份报纸。有了微信之后,网站新闻也不看了,只需要浏览微信推送的新闻。几大门户网站也受到很大冲击。畅言网一定要跟上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

畅言网编辑:

针对大话题讨论,利用微信工具,是不是很难说透?

梁克刚:

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丑陋建筑的评选是需要权威专家讨论的。平时网友的讨论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专业人士还是需要聚集起来开会,深入交换观点,评选活动需要专家定期地集中。

韩林飞:

对于社会关注问题,第一是建立平台,第二是如梁老师所说利用微信等现代化手段,适应公众新的阅读习惯。如何遏制丑陋建筑的蔓延?畅言网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已经进入第四届,每年的评选对设计师都是很好的批判和促进。这个活动起到积极的批评和推进作用,能够有效规范设计师的专业行为。设计师绝不会为了一次设计费,牺牲一辈子的职业声誉。除了设计师,丑陋建筑评选还对决策者有所影响,决策者会考虑业界和社会对于建筑的看法。以前,决策者或许认为越奇怪、越花哨的建筑越好,现在有了这个评选,他们可能会放弃这种想法,进行反思,采取正确的决策形式。我认为,提“科学发展观”的人未见得“科学”。何谓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应当让行业专家做出专业的决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认识评判一件事,实际的把握和决策很可能存在偏差。利用平台,不仅能将此事推进,还能让不同的人认识到究竟什么是丑陋建筑。

王戈:

要让设计师和决策者有所顾忌,举例来说,去年我们参与国学中心投标,它位于鸟巢东边。我比较反感金碧辉煌的设计。国学不是皇权。最终采用了另一家设计院的方案,欧式古典柱式设计。这个项目是很容易出成绩的。一家设计院,只要获得一个有名地段、有名项目的设计机会,就很容易成功。究竟项目做的如何,专业评价如何,设计者可能并不在乎。丑陋建筑评选就是将专业圈内的评价扩展到大众,大众评论会更直白,要求设计者做出更有职业操守的建筑。

韩林飞:

设计师要珍惜赞名,不能把骂名当作赞名,当作出名的手段。建筑设计一定要体现其根本的“理性”。

王戈:

如果我们几个建筑师编纂教科书,公众一定不会很有兴趣,而像这样的公众评选就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韩林飞:

我建议将行业发展和批判、评论结合起来。希望第五届丑陋建筑评选更加专业。为了达到更专业的目的,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类评选,一种是普通百姓参与的评选,另一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参与的评选。组织方将两类人群甄别一下,让两类人各自发挥作用。问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比较冷漠,专业人士对此不太关注,即使只需要点击一次鼠标。如果专业界都不去关注,最终会影响到个人的实际利益。在普通百姓而言,一个老头摔倒没人扶,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都不去帮助别人,社会就会乱套。我们不能让社会的冷漠侵入建筑圈。我们提供几个丑陋建筑名单。首先,人民日报大楼,且不论它的形态,可能是施工阶段的角度问题。但是人民日报展现出金光灿灿的外形,被人称为“土豪金”。该建筑设计师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也为项目进行了辩解。当然,我们知道使用金色,未必是设计师本人的想法。第二点,设计师选择不了材料,做不了这个决定。因此,对于项目决策者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去欧洲、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我们都会体会到建筑就是建筑本身。

王戈:

中国当权者家里装修,可能会对面砖的选取咨询设计师。对其管理的大楼面砖,他们自己会独立决定。

梁克刚:

现在领导意识是绑架民意、集体决策。领导发言,其他人会附和。如果出了问题,由集体承担责任。

韩林飞:

为了保障合理的建筑设计,必须有健全的体制和科学的决策。决策权必须交给专业人士。如果所有方案都是专家评选出来的,能出问题吗?譬如在建筑前面立碑,将设计师、专家和决策者的名字都列出来,让所有人接受大众的评判,能否做到呢?现在的建筑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会被推到最下层,甚至是临时工担责,非常滑稽。畅言网举办的丑陋建筑评选非常有必要,提供了大众参与、批评、评判建筑的平台。丑陋建筑的产生根源还是体制。现在我们开会,讨论到制度时,都会讨论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如何优化的问题。畅言网做的丑陋建筑评选一定要坚持下去,首先将专业和非专业人士评选分开;另外,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国外领域。国外有许多做艺术评论、建筑评论的人很关注这块领域,包括CNN和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每周会整版讨论建筑话题。对比中国官方报纸,哪会有一个版面去讨论建筑?中国报纸只会报道好的、光明面的事实。

畅言网编辑:

今日美国(USA TODAY)北京记者站的记者和我们联系过合作事宜。

韩林飞:

建筑只是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建筑评选能透视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现象、文化规范。设计师是始作俑者,深陷其中。我建议畅言网丑陋建筑评选分成专业人士和大众人士两组评选;在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增强推广工作;尽快建立活动微信平台。另外,将活动范围覆盖到全国多个城市,特别是三线城市,这些即将有大规模项目集中涌现的地区。畅言网可以同三线城市的建筑学会或者建筑规划学会联络,宣传一线城市丑陋建筑评选的结果,为了提高建筑设计理性的目的,努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活动总结不要是官方的教科书形式,亲民的科普形式会更奏效。

王戈:

专家应当点评的是中国当代建筑,优缺点各是什么,普通大众会对身边的建筑更有兴趣。初始阶段,评选活动的参与方包括专家、大众,后期可以邀请设计师进行自辩或者优秀建筑自荐,将话题从丑陋建筑延伸到更大范围,从整体角度探讨建筑设计。大楼的使用者,那些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也可以发表对于建筑的意见,普通人也可以在评选活动中发声,这都是有益的讨论形式。我去年去台湾参加十大新锐建筑师评选活动,每位年轻设计师对着屏幕讲解设计的项目,而特别环节在于包括了专家当场点评,专家会对于设计的可取之处进行肯定,也会对于欠考虑或过于理想主义的地方给予意见。专家敢于点评,不仅说明其学术地位,而且证明对于其论点的自信。我们社会专家不愿意发声,前辈对于晚辈都一派和气,只是一味简单地肯定。我观察到台湾建筑师之所以愿意默默地做许多事情,其实和建筑圈整体氛围有关。如果设计师为政府机构做了许多夸张的建筑,可能遭到圈内人的孤立。大陆地区现在有这种网络媒体的监督力量,应当珍惜这个促进提升的机会。以前一个项目不是位于重要城市、规模不大到4万平米,就不具备评奖资格。现在的建筑评奖活动会更一视同仁,规模小的、非政府投资的项目也能参与其中。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梁克刚:

我认为除了专家和公众之外,还应该邀请另外一个人群,即社会知名人士、公共知识分子。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这些人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其二,他们会愿意发出声音,普遍认同“公民社会”的理念。我帮天津泰达美术馆做过艺术论坛,是去年年初的活动,邀请的全部是公共知识分子,包括贺卫方、雷颐等人,目的是提高公众对于活动的关注度。公共知识分子乐于参与艺术活动,当然他们的观察角度会和艺术家不同,活动是对当代艺术中有公民意识、批判现实的艺术作品展开讨论。如果只邀请建筑圈内人士,与会者会担心得罪人,很难避免这种心理。鉴于建筑的公共性,建筑公开存在,必然和公众产生联系。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建筑圈内的专业讨论,所有公众都应当发声。因此,我建议活动应当包含三类人的参与,分别是自媒体吸引的大众、专业圈的专家、公共圈的知识分子。譬如,冯骥才和刘心武这些知识分子,他们也写过许多建筑评论,特别有热情。畅言网可以将微博和微信独立运作,畅言网微博更多是专业圈人士关注,而微信是集中关注丑陋建筑评选这项活动。最近对于人民日报大楼、苏州大秋裤项目的热烈讨论表明公众对于这类活动的热情。

幕落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