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时,看青年建筑师如何破而后立:What’s “NEXT”?
其他来源:UED城市环境设计投稿 2019-11-15
2019年10月27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张昕楠作为学术召集人联合召集的“NEXT”——青年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水利馆成功举办。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本论坛用“Next”来呼应对当代中国建筑青年建筑师学术性与批判性实践的呼唤。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建筑思潮交流碰撞,设计思想日新月异,在当代中国建筑的版图中,青年建筑师日益崭露头角。当代建筑学术的批判性思考中,青年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中国建筑思潮的主体。
“NEXT”——青年学术论坛的举办,是新时代下青年建筑师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也为推动中国未来建筑设计思潮、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思考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三个方向的学术研讨,促进了当下各种青年思潮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大数据和网红建筑现象的洪流当中确立自信,助力未来中国建筑在存量稳定的当下向提升质量方向继续发展。
◢
NEXT
无限拓展的批判性命题
“Next”是一个开放的命题,它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解读:下一代人、下一种建筑风格、下一种理论思潮、下一种新的价值观。在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越来越多元的当下,通过本次论坛展示出青年建筑师多元的态度和立场。
“NEXT”——青年学术论坛嘉宾合照 © UED
“青年建筑师”是一个开放的描述,是指处在学术和思想没有定型,仍在成长阶段,并且会发展出无限可能的建筑师。这类青年建筑师已经从国际视角上接触到信息的全球化,具有多元化和客观理性的思维特点,在运用当代设计方式创作时,内涵批评,并对生活本质进行讨论,用建筑本身表达了对社会与环境的立场和态度,这种进步的思维是具有批判性的。
◢
新星闪耀
充满思辨的头脑风暴
10月27日早上9:00 “Next”——青年学术论坛与展览在天津大学水利馆正式举办,论坛邀请来自十五家事务所的年龄段在30-40岁之间的16位青年建筑师——直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范蓓蕾,大料建筑创始人刘阳,绘造社创始合伙人李涵,FUN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振飞、王鹿鸣,C +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程艳春,久舍营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范久江,赵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赵扬,多相工作室合伙人贾莲娜,META-工作室创立合伙人王硕,润·工作室联合创始人王灏,PILLS主持建筑师王子耕,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臧峰,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刘可南,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合伙人詹远,共同讨论了未来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批判观念、学术命题与实践策略。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担任主持人,为到场听众介绍了今日参在论坛的各位嘉宾与青年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 ©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在致辞中表示,这次青年学术论坛的举办,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给予当下所有建筑师新的启发,同时给公众展现了青年建筑师的无限可能。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 © UED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致辞中说到,建筑师们可以在本次论坛上共同讨论未来建筑设计上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个对建筑未来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节点。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 © UED
FUN
王振飞
FUN事务所
FUN以www.mathworld.com的数学分类为基础,将10年来的近百个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整理,给每个项目以定位,寻找数学几何、自然学科和设计学科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地展示了FUN一直坚持的设计方法论,以及持续进行的研究。
FUN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振飞 © UED
FUN事务所项目整理分析 © FUN事务所
© FUN事务所
云上美术馆
程艳春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懒坝美术馆项目中,我们想创造一种自由连续的状态,不仅仅是建筑空间的自由感,更是人在场所中的自由感。建筑与自然之间尽可能的模糊界限,人可以把建筑作为载体来体验场地中的自然状态,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在场地中获得了更多的互动。建筑为场地提供了更多维度的体验,人、建筑、自然、艺术在这里相遇。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程艳春 © UED
武隆·懒坝美术馆 ©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
回到感觉
范蓓蕾
亘建筑事务所
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当今社会面临的多元化问题和境遇,这代建筑师对建筑的看法和设计思路与前辈们已是天壤之别。“NEXT”——青年建筑展览形式的多样性展示出当代建筑师的工作状态。
一座建筑最吸引人的是它无法被描述的部分,必须身临其境。时间越久,获得的感受就会越丰富。亘建筑事务所对待建筑的方式,是希望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并描绘出别人未曾注意到的方向,尝试作出新的感觉。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范蓓蕾 © UED
一庭亭 © 亘建筑事务所
一庭亭 © UED
几条线索clues
范久江
久舍营造工作室
范久江认为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并不是断裂的,而是绵延的。舟山项目的设计通过 “山水”、园林、结构、风土这几条线索来塑造多义但精确的场所氛围。回顾中国的建造传统,基本上都是标准化的框架体系,但通过变化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空间状态与使用体验。
风土线索,不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元素或是样式,而是做出一种似曾相识的表达,其目标是创造多义但精确的场所氛围。“深远不尽、反常合道、似曾相识”是我们在设计中的目标,其中前两条也同时作为操作方法与空间价值的标准。
久舍营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范久江 © UED
内视野与外视野分析 © 久舍营造工作室
舟山年轮公园1号楼 © 久舍营造工作室
回收三例
刘可南
旭可建筑
刘可南在演讲中指出,在基地发现的已有的建造体系,更多的是在时间上的折射,而不是当时对当下空间的寻找。建筑设计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回收的设计操作寻找的是在现场体验的,并从日常过渡到非日常边界的状态。
这种边界状态的达成,是现场体验里面至关重要的一刻,为在空间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样附着在日常的生活记忆的变更,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方式整合,为文化的新陈代谢带来营养。
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刘可南 © UED
回收三例 © 旭可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