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云层·对流层论坛回顾

2月28日,基于展览“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的论坛“能思考的工匠和能动手的思想家”在山中天艺术中心举办,展览策展人、参展建筑师以及建筑界学者、教授、建筑师、雕塑家、批评家、媒体人等参加了论坛。论坛以展览和北大建筑研究中心为线索,就建筑教育、建筑本体、建筑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与讨论。这是山中天艺术中心在开年后的第一场大型论坛,也是“云层·对流层”论坛系列的第一场活动。

策展人王明贤首先介绍了山中天艺术中心作为一个研究型的艺术机构,目标是建设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美术馆,同时成为中国一流的人文艺术中心,将创造性和跨学科结合起来,成为艺术家、建筑师、人文学者、设计师、社会各界共同的朋友。他谈到,此次展览当时考虑有两点:一是北大建筑研究中心的线索,因为北大建筑是中国建筑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实验,从三位建筑师的作品,也可看到北大建筑的实验成果。二是希望看到中国青年一代建筑师的创作活力,看到他们一方面是训练有素的建筑师,一方面又像北大当年提出来要培养能思考的工匠和能动手的思想家,他们是善于思考又有动手才能的建筑师。

理论与实践:回顾北大建筑

参展建筑师陆翔首先分享在北大建筑研究中心的学习及实践经历,他理解的“工匠”和“动手”代表身体的参与和思维的参与。他谈到触觉带给我们的是对世界最原始的认知、记忆和情感的流动,它会成为我们的潜意识。一旦成为我们的潜意识,之后我们处理或者是面对世界时,作为建筑师在设计时所流露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更动人。当然不同个体在意识层面会有分歧,因为意识来自于各自不同的经历。他反思当年的学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身体的重要性,以此感知这个世界,并且会从身体、从自己的潜意识和情感出发,反馈到实践当中。

参展建筑师臧峰来自众建筑,他谈到,在北大的这段经历对他、对众建筑的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对社会的观察。张永和设置的一年级具体建造、二年级城市研究、三年级自主研究的架构,让所有的事情像拼图一样慢慢地拼出来,每个人在这个架构里面获得的东西不一样,后来的发展也不一样。这其实夯实建筑师职业生涯的两端:理想和落地的能力,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基础。

众建筑的何哲谈到,他对北大主要的印象是“多元”。当时张永和老师请了多位背景多样的老师,董豫赣、王辉、王昀等,大家研究的东西不一样,但又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他在非常建筑工作了七年,多元化对众建筑工作的实践影响比较大,他们做的工作,类型、方向、思路也比较多样。   

参展建筑师王宝珍总结了从事实践之后,其工作的四条线索:建造之本,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在交锋、交汇的时如何推敲和拿捏材料、工法、结构、空间、场地、自然要素等各因素巧妙地相互作用;庭院话语,以庭园为线索来组织和架构整个空间;在可行可望可居之外,企图构建一种可游之境;最后,作为一个策应是探讨文体与造园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种子正是在其北大求学的几年中间种下的。导师董豫赣的研究也是跟园林和环境有关系,于是他逐渐开始思考建筑跟自然的关系,内跟外的关系,这也是在当时埋下的种子。

著名建筑师、北大建筑学院研究生导师董豫赣谈到,作为北大的老师,他沉浸在北大二十年,一直到现在身在其中,听他们讲这个事情,好像差别挺大,他们三个本身差别也很大。当时导师之间反差也非常大。就传承来讲,工匠式的工作室制与可自由选择的工作室制到底哪种更好?他觉得差不多。他对现在研究生的要求是先练心,练完心以后再练手。他对北大建筑学中心没有成为很大的建筑学院倒无所谓,因为从自己当老师的角度来讲这种幸福感差别不太大,各有各的幸福感,小有小的好处,他一直觉得很幸福。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认为,建筑师在实际工作里面学到的东西可以比学校更多。建筑师的原始创作动力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意识、一种感受和一种冲动,这一点决定了在哪儿开始起步、能走向何方的大的决定。现在社会对建筑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元,边界越来越扩大。每个建筑师的责任是不间断地挖掘更多包括内在和外部世界给我们的刺激,以及我们给出什么答案,他认为这一点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谈到,首先他认为“能思考的工匠和能动手的思想家”特别能够反映北大建筑教育的特点,三组建筑师也真的体现出北大建筑教育的特色;在老师层面,他们受到老师非常深刻的影响,身上带有老师非常重要的珍贵的印记。第三,在个人身上,他们又跟老师有所不同。这个“不同”跟每个人的背景、性格甚至出身、生活的环境非常有关系。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金秋野教授谈到,今天三组年轻建筑师的展览这件事情,好像是北大建筑研究中心在二十年之后以另外一种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他谈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建筑思想的发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边绕不开北大建筑研究中心,中心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会动手的思想家和能思考的工匠,具有敏锐的批判精神,针对的是中国建筑界和建筑教育界当时的一些问题,一是不能动手,一是不会思考。我们看到经过二十年的教育之后,会思考、能动手这一点真正意义上在教育环节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本土与现代、传承与未来

著名雕塑家及建筑批评家包泡提出:三位建筑师讲的很多东西,包括中国园林,从概念到实践有大量的传统词汇,这种思想是从传统的哪儿得来的?

臧峰谈到,首先,这个展馆叫“山中天”,自己第一次来这儿参观的时候也确实觉得如小山一般,在里面可以逛来逛去,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跟园林也有衔接的点。那些小房子,想法是山里边能不能出现一个小城镇的概念。其次,董老师怎么实现这个房子变成山?是把标高拉开,那边往上一点,这边往下一点,构建出山的体验,于是红色折纸插件家也分成了两个高度,插入这两个标高的空隙中,能够强化出来标高的变化,所有参观的人都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这个设计是怎么做的。

王辉谈到,今天王明贤老师组织这个活动,有点儿像一个追述,把一个学理和脉络追述出来了。张永和老师带回国的是所谓的现代主义的建筑教育,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形式和现代主义的空间。这些是国际化的语言,但是今天假如说三组的作品里有很多本土化的东西,为什么从这些现代教育里产生出的东西有那么强的本土感。

臧峰回应到,众建筑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当地的问题,不知是不是这个方向导致了本土化的印象。第二,众建筑对于建造与材料,有一个产品化的思考。因此众建筑理解的本土,是更聚焦或是对问题进行更直接的回应,而不是一个特别宏观或者是抽象的解决方式。

王辉提出第二个问题,董豫赣在园林方面自成一派,王宝珍如何在老师的阴影下又另成高峰的?

王宝珍回应:首先,董老师对他来讲没有构成阴影,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坡要爬。他觉得关于“本土化”的实践问题,任何一种新事物或新文化的产生,都可能是一种“杂交”。包括他选择手工和工业化,也是要把它们杂交到一起。比如以庭园为主导带动房子和室内设计的研究方向(庭园建筑学)。今天的建筑一定会面临着新的问题,语境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在特定文化之下产生的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状态,恐怕是在这个地域生活的人都会有的一个共性。

清华大学建筑批评家周榕认为,今天整个社会的环境,包括中国在全球格局里的位置,已经跟二十年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不同,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心理,所有这些东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迭代速度如此之快;今天要面临的是要看到一个新的世界,不应处在“时间胶囊”里;建筑师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  

陆翔回应周榕的话题,他觉得如果有一个时间胶囊的话,他宁愿在里边,他不相信世界因为技术的改变会导致人有本质变化,人有最柔软、最原始、最底层的东西,不光是不变,而是我们一直在忽略的。我们用所谓的大数据、虚拟现实好像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至少今天的技术在他看来是虚无缥渺的,不知道此生是不是可以面对那么强大的一个技术,也许有一天可以,但即使哪一天出现了,我们可能有另外一个方式依然是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谈到,现在技术不断地提高,让所谓的专业门槛在不断地降低,但是建筑师总归有一个职业的内核。我们对于材料的认知,不是一个技术上的认知。董豫赣老师也曾经提过,过去几千年来中国文人造园,造园更重要的是对石头的理解,能把园造好,第一个是对石头的理解,对于树木、花草的理解,这种理解肯定不是书面的,而是完全感性的情感的,甚至触觉、味觉的,通过理性手段完全可以达得到。可以设未来的时代,可能真的比较虚拟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建筑师,但是成为好的建筑师还是要回到对物的一个认识。

再谈北大建筑:对学院教育的反思

《世界建筑》杂志原主任贾东东谈到,亲历亲为是建筑师必备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说想做好建筑,可能有这个实践比没有要好得多。她提到好几个没有学过建筑的建筑大师像巴瓦、巴拉干,都是后来才学的建筑,但是他们学建筑也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建筑才学的。巴瓦是38岁才去英国学习建筑,他做的建筑跟环境结合的特别好。学过建筑的建筑师做的东西跟他们做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可能从构思出发点上就不一样,包括巴拉干也是,北大可能就是想培养一种类似于巴拉干和巴瓦这种从实践做建筑的出发点,这跟以前的传统建筑教育不太一样。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谈到,今天的主题跟对北大建筑教育的再认识有关系,他觉得这跟美国黑山学院曾经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有一些可比性。陆翔、众建筑、宝珍的三种不同的倾向也很有意思。陆翔对技术的身体化修正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众建筑在乎的是直接借用现有工业产品让它重组在复杂的社会现场;王宝珍的实践用一种像生命美学的方式,跟这个时代保持着某种距离。

回到跟山有关的话题,“山”的主题持续对这么多建筑师产生兴趣,每个人提交出不同的答案,可以像图像学一样形成一个主题,不断地有人加入自己的解读、叙事,越来越丰富。  

北京主题纬度公共艺术机构董事长王永刚谈到,过去很多实践、很多探讨,包括今天的展览,整个空间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在国内作为建筑师比较典型的状态,只不过典型的状态用一个内部空间呈现出来,所以这个空间看不出到底多大,看不出到底边界在哪儿。楼上的主展区,虽然展的是建筑,还是很有思想在重组。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院技术总监黄源(北大建筑00级)谈到,要将大的建筑问题和情感体验相连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为建筑作出贡献。建筑师自己核心的工作领域、核心的部分到底在哪儿?或者说结构、建造、空间等非常基本的问题现在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其实还没有完全解决。城市需要更好的建筑,也还得回答这些基本的问题。当然,可能需要放在新的背景之下。今天的三位只是代表北大探索的一个方向,建筑师事务所、教育系统、跨界领域,至少四个领域都在往前推,他们也想试图突破一下,但是需要一些时间。

深圳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冯果川(北大建筑02级)谈到,参展的三位建筑师,做的东西都不一样的,他跟臧峰接触最多,很早就干着在他看起来不是建筑师的事,用产品思维来做;王宝珍是做园子的,是真的喜欢做园林;陆翔的张拉整体桥,是挺高难度的一件事,很有意思。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副教授刘文豹(北大建筑03级)谈到,关于北大的教学最大的一个启发,是到了学校发现没有标准了。到了之后该学什么,该做什么,没有人有一个满分标准,从入学开始起,他们这群人就磕磕碰碰,自我摸索,找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这一点是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

《建筑师》杂志主编李鸽认为,三位建筑师完全不同的方向,作品的风格完全不一致,这里看到的大部分是他们关注于各自长期研究的问题:建筑的本质问题,他们都找到了解决各自关注问题的一种方案,包含着个人感性的感知色彩,这不是一个专业研究者或者是一个历史学家、材料科学家能解决的问题。建筑师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做一些普通人或者是理论家做不到的事情,她觉得这是建筑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北京建院约翰马丁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颖谈到,今天工业化和机械化对建筑行业是有颠覆性的影响,那么建筑师的定义是不是也要改变?他谈到,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深远,但人的尺度和人的感知系统,也就是建筑服务的人,从人的物质基础到人的思想来讲,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毅谈到,在一个生命的长河当中、尤其在宇宙的长河当中大家要不断地应对冲突、解决冲突和坚守人的精神的永恒性。建筑最基本的是居住的建筑,同时是心灵的建筑,不管技术怎么发展,时代怎么飞速地颠覆掉旧的东西,人们回归自己心灵家园的永恒诉求恐怕不会改变,这是建筑师应该考虑的。而且现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为我们认识人类永恒的主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上的一个视角。中国单体建筑中最有艺术性又最具哲理性的,一个是桥,一个是塔;构成人们心灵家园里边最重要的对应。为什么能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家园的一个标志性的认知方式、一个入口呢?我们远远没有解释清楚的,这是留给我们的话题。

LUOstudio创始人、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建造课题教师罗宇杰谈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下中国的很多房子是要对表面进行包裹粉饰的,至少王宝珍的建造里面是追求一种真实自然而然。众建筑很多东西可以很好的融入社会当下的需求,他建议在建筑本体上再深挖一些,包括陆翔说的,有很多哲学上的思考,建造者要探讨材料、探讨真实性。

原本营造主持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导师唐勇(北大建筑05级)谈到,大家可能对教育、对建筑形式有很多理解。北大建筑每个老师的兴趣点不同,但最核心的核都是一致的,最后其实是兼容并包的。这可能是北大建筑真正的内核,其精神是找到一种人生发展的兴趣和坚持,一种长期性的方向。

清华同衡规划院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齐晓瑾谈到,北大的建筑研究中心本身是在实践对于学院建筑教育的一个反思。在建筑学方面,可能各位师兄们、各位师姐们在用实践去推进这个研究,反思之前的建筑学教育中间的种种局限。从而出现了两种可能性,一是其它的学科也能够参与到建筑学的知识之中,另外一方面建筑师本身是一个能动性的、主动的人,不是工具性、被动的人。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被动的建筑空间中生活,但是建筑师要让我们看到这种可能性:我们是可以动手去实践、思考,去影响和改变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环境。

论坛最后,王明贤先生总结到,今天的论坛很好,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感谢北大建筑研究中心的同学们的重视,据说这好像是北大建筑第一次这么多人的聚会,非常难得,建议每年都在山中天做这样一个聚会。山中天非常欢迎各位建筑界的朋友可以来这里交流,当然也不光是北大建筑,也欢迎其他的建筑师们,因为山中天艺术中心本来就是希望在喧嚣的世界中为大家提供一个思想的净土,希望大家多来支持山中天。

 

回放网址

山中天艺术中心bilibili官方账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p4y1h77L/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当代艺术地标798艺术区南门,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建筑师运用园林方法在室内空间创造了山水栖居的意象。

山中天艺术中心集思想孵化、学术研究、艺术展览、协同创新、人文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目标是创办多元化研究型的艺术机构,打造国际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

展览中心强调“实验”的概念,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人文艺术学院面向大众,定期举办各种线上及线下活动,挖掘、激活、传承、复兴中国书院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大师工作坊也是创新研究院,汇聚不同领域专家进行互动,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作品。山中天艺术中心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交流,开放包容,为各种思想提供展示的舞台,为艺术与生活搭建一架沟通的桥梁,去揭示、去探索和发展人的创造潜力。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山中天艺术中心云层对流层论坛回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