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匡嘉智:BIM发展任重道远

BIM(建筑信息模型)在中国落地已经有10多个年头,然而谈到BIM,却依然有很多人对此存在着众多的疑问和困惑。尽管有很多相关论文,很多现实案例,但BIM在中国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也可谓磕磕绊绊,甚至是道路曲折坎坷,如此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新兴的技术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考验,对于未来,更是一片未知的蓝海。对此,建筑畅言网专程采访了CCDI悉地国际BIM负责人匡嘉智先生,让我们来看看他对今后BIM发展的相关见解。

CCDI悉地国际BIM负责人 匡嘉智

畅言网:请您介绍一下是什么样的一个机缘巧合让您做了BIM的工作。

匡嘉智:我03年2月份来的CCDI,当时CCDI整个集团才200多人,现在都快4000人了,刚来的时候是做动力和暖通设计,参与设计了一些项目,我参加了水立方项目设计工作,04年底回到CCDI北京分公司,05年初的时候组建北京公司信息部,信息部的组建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协同设计,06年我们在信息部开始研究BIM技术,因为推进公司二维协同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协同设计主要是平面图的协同,做不到建筑所有专业、系统和构建的协同,我们了解到国外有一个BIM技术,可以用三维模型来协同出图,二维制图设计只是作为BIM设计的辅助和补充,大家很感兴趣。08年我在信息部专门成立了一个BIM技术团队,我们应该是国内设计院中组建较早的BIM团队之一。

CCDI悉地国际卡塔尔多哈高层办公楼项目

畅言网:贵院那时候还没有迅速扩大人员的规模,为什么有发展BIM的一个决策?是怎么用先行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好多设计院还没有走出这步的时候咱们是怎么考虑的。

匡嘉智:创新管理是CCDI公司领导层高度重视的,CCDI曾做过的水立方和其他的奥运场馆设计中都对BIM技术有所研究,当时的钢结构设计就采用了BIM技术来设计和计算实施的,最初几年都是高端项目对BIM技术的需求,当然这个阶段其他大院对BIM技术也有相应的研究和试验。在2005年到2007年我们考察了很多国内外各种各样BIM的软件技术,也考察了很多的公司,我们确定BIM工作模式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始组建BIM专业团队。在07年CCDI北京分公司设计了青岛魅力之城万科二期项目,当时在这个项目中推进了BIM技术,集团和分公司级领导都对BIM非常重视,舍得投入,包括购置电脑、软件、招聘人员,公司在BIM技术研发上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我认为CCDI有个好滋生创新的环境,公司鼓励大家创新,不怕失败,而且员工创新时的会很好的支撑,而不是对创新失败者的指责。青岛魅力之城万科二期项目是公司第一个尝试BIM技术的项目,由于事前不了解BIM项目的难度,项目在BIM应用方面定的的目标过高,但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团队自身能力不够,因为是首次应用BIM技术,而且项目周期又特别紧,压力很大,结果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很多人都认为失败了,很多同事说BIM给这个项目添了许多麻烦,但公司领导层却没有放弃。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我们都很尽力,虽然没有达到BIM技术应用的既定目标,但是公司允许你失败,领导也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失败之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公司未来BIM的长期规划,包括与BIM工作结合的模式,而且对BIM部门职责重新定义,一个BIM部门职责研究BIM技术;第二个培训设计师BIM技术;第三个是部门可以自己去承揽一些BIM的咨询业务。这些工作都为之后的BIM技术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再举个例子,记得08年经济危机时公司缩编,当时也考虑把BIM部门砍掉,但后来公司领导顶住了困难还是保留了BIM部门,当时团队留下的同事都成为了骨干,也为CCDI的BIM业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挺重要的。这些都与领导的支持和良好的公司文化有直接关系,CCDI是不怕失败和困难的公司,鼓励大家去尝试和创新。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BIM匡嘉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