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有图就有真相吗?

——评路透社网络文章《触目惊心的北京奥运废止场馆》

今年年初,路透社的一名摄影师拍摄了北京奥运设施的现状,于是就有报道称“总共花了三千多亿人民币的北京奥运会如今烟消云散几成废墟”。相信这样的报道也会引起很多国人的共鸣,甚至扼腕叹息、恶语相加。

一番评论过后,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就从此烟消云散了,但对于建筑专业人士而言,却不是这样的,这件事情引发了很多人的深思。

吴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吴刚先生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他认为,此报道虽然基于一定的调研和数据,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片面和带有预设立场的。据他了解,奥运会所有场馆当初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考虑了赛后利用的问题,包括在场馆布局中考虑到了对周边城区和社区的配套,包括有很多场馆建在大学校园内,不仅提高了其利用率,也较好地解决了日常维护与管理的问题。北京奥运会建设和改造了大小几十个赛场,而那篇报道中只提及6处,对此,吴刚认为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而且这6处场馆/场地的所谓问题背后尚有很多原因和故事,这是值得商榷的。另外,文中提及的两大著名标志性建筑(鸟巢和水立方)之所以让人有种鸡肋的感觉,是因其巨大的投资与漫长的回报周期的不匹配,其实这两个建筑的赛后利用率尤其是参观人数已是相当高了,每年也能回收几千万元;但毕竟这样大型的设施一年也迎不来几场像样的比赛。中国的体育人口、体育能力和体育热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然而这两座建筑,由于它们所处位置和形象的标志性,是不应该仅用经济上的投资回报来评估其价值的。这也许就是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体现吧!至于文中提到的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本来就是按临时建筑的标准设计和建造的,当初就没花多少钱,以后也没打算用。因为这种本应建在青岛海边的设施确实不适合在北京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用,当初这个选址不过就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在北京看尽量多的比赛,同时也宣传了朝阳公园的体育休闲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阳公园是赚到了!他们目前还不断地在公园的东区建设新的场、馆,这个沙排的场地迟早是要改建或重建的。至于五棵松体育馆(现在叫万事达中心)旁边的棒球场不过就是块场地而已,原来也没有太多投入,现在只是如何利用而已,并且在城市核心区这么大块用地上,不论是新建体育馆或者体育场地,其利用率都会很高的。昌平的自行车馆确实有些可惜了,仅供专业车队和车手训练和比赛显然会使其入不敷出。但还是那个问题,我们的专业自行车运动和选手同发达国家比少得可怜,相对于中国的现状来说你可以认为它超前了;然而面向未来地看,这个级别的硬件设施对于此类运动又相当重要,以人均GDP到了北京这样的发达程度,我们是应该拥有这样的场馆的。不得不承认,文中重点刻画的顺义水上运动基地确实是个败笔。它不是设计的失败,而是选址的失败!谁都知道这种设施应当放在中国南方的较发达地区去,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奥运会——主办方必须在一个城市内解决几乎所有比赛场地问题;而不是像世界杯一样,观众可以全国上下满世界地换着城市逛!

同时,吴刚还表示,体制问题、市场化不足问题都是同一类问题,是我们政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他之所以发表这些观点,就是要反对那些目的不纯的记者: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体育文化设施和发达国家同期相比是严重欠账的!建场馆没有错,没善用才有错!我们政府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了!但即使记者的观点负能量再多,我们中国人还是要用更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事情!

袁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

对于奥运场馆的赛后使用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袁镔教授表示:奧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个国际性问题,据我所知,远的说蒙特利尔场馆,近的说悉尼场馆,赛后闲置也是问题多多。做得比较好的是慕尼黑,慕尼黑体育场馆赛后是按市场需求改为体育文化公园,每年不但举办体育赛事与活动而且还举办60多场的音乐演出,场地作了许多绿化和服务配套,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的重要去处,运营得相当好,既服务了市民,又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护,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体育设施。北京奧运场馆赛后利用确不是很好,这里有建设前规划的问题,有建设中领导人好大奢华的问题,也有在赛后场馆管理体制的原因,还有观念问题。对批评的声音不妨冷静理性地听听,能否从中吸收总结出一些问题。亡羊补牢及时改进,造福中国大众。

唐大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孟建民建筑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唐大为先生认为,大型体肓场馆的立项往往与政治任务、地方经济联系在一起,而非真正的民生需求。放下北京奥运建筑群不谈,仅以深圳大运会建筑群为例,龙岗主场馆的选址完全是出于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投巨资建成后,一系列后遗症随之而来,不用说赛后运营,赛时亦带来诸多不便。结果相关部门又在南山建设了“春蚕”(深圳湾体育中心)。对比两个场馆的后续运营,龙岗年投入5000万用于场馆的维护,可惜的是龙岗根本无人享用这座高大上的场馆,反而是“春蚕”的夜晚人满为患。这个结果想必出乎政府的意料。北京的奥运主场馆应该不存在赛后运营难的问题,无论区位还是建筑品质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北京的空气质量是不是让市民提到户外运动(即便场馆内健身)就心惊胆寒呢?赛后运营亦属商业行为,沒有人流的支撑,什么商业都难以生存!与其年投入千万维护无人问津的场馆,还不如直接关闭它。另外,政府也可以先把北京的空气治理好,让运动再次成为北京人的一种文化,这样的话,场馆的利用问题可能也就解决了。

林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事业部三所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事业部三所总建筑师林朗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他每天下班从鸟巢和水立方经过时,远远看去确实灯火辉煌、确实很漂亮,但是当有比赛或者活动(看过水立方的水上芭蕾和鸟巢的意大利超级杯)时,入场的过程有些曲折复杂,因为为了管理方便,场地开放的入口不足设计入口的十分之一。

从几位专家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国内一些体育场馆的闲置问题确实存在,但也并不像路透社记者所说的那样“废止”了。对此,吴刚认为,路透社的记者用几张有所谓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几个不尽完整和缺乏比较的数据就下结论说是废止的奥运场馆,还冠以“触目惊心”之名,着实觉得有点可笑。老外总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人,而且还相当自以为是!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没善用场馆设施这样的事情,各地也确实做了不少,比如南京当年为十运会修的激流回旋项目,如今也是彻底荒废了,但是这类专业比赛设施确实也不接地气,难以日常利用。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而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荣远副总规划师看来,公共项目就应该是服务、是支出,本应是事业,却总是拿产业来衡量,总是拿市场运作收益来评价,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正如吴刚先生所说,国外媒体确实经常夸大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来贬低华人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确实需要我们下定决心去改进。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建设速度之快是被世人所瞩目的,这些暂时没有被使用到的体育场馆一定还会有它再利用的价值,因为在寸土寸金的京城里,好的地方还用发愁不会被开发吗?也许,这则报道又为那些虎视眈眈的开发商们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商机了呢!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奥运场馆吴刚袁镔时评有图就有真相吗唐大为林朗触目惊心的北京奥运废止场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