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府上建起的医学殿堂

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医社收购的协和医学堂占地只有25亩。其中包括了医预科学校和南北宿舍楼,占地面积显然太小,为此,医社决定再买些地皮,于是,旁边的豫王府就成了理想的首选。

豫王府位于当时的东单三条至干面胡同这一带,在豫王府的鼎盛时期,内有房屋500多间,其中亭台楼阁、山石林木、曲径回廊,最早是豫亲王多铎的宅院。清亡民国立,传到最后一代豫亲王端镇时,已家道中落,经济窘迫。

尽管洛克菲勒提出了买地的要求,但是对方也非等闲之辈,不肯随便将祖宗产业贱卖。于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医社就找到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向豫王府的子孙们施压。逼迫其将这块地盘转卖出去。

由协和医院老院长董炳琨等著的《老协和》一书中对此有精彩的记录:首先逼迫豫王府主人端镇在其王府宅旁边划出一块地盘,让给医社作为举办“慈善事业”的基地。端镇尽管想极力阻止,无奈当时豫王府的银根紧缺,巨大开销难以维持下去,医社在此刻趁机以巨额银两馈赠端镇,并且借给他大额优惠利率的贷款,用这种方法做诱饵,使得走投无路的端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等到他意识到再也无法还债时,医社收紧网口,一方面催促北洋军阀加重豫王府的税收,另一方面加速逼迫端镇限期还债。

双管齐下,端镇最终没有顶住压力,只能取得祖母熊氏和母亲佟氏的宽恕和谅解。在1916年7月,将豫王府的老宅抵押给了医社,最后全部产业作价24万银元。

据说在卖房契约上留有一条附加条款:言明“据祖上相传,曾有金银器件秘密窖中,藏于北屋基地之内,倘成日后发现,无论多少归豫王所有,惟豫王不得任意派人入内挖掘……”

此言一出,当时医社拆王府时,由荷枪实弹的警察把守。拆建工人进出都要搜身,并规定工人出来时身上只能穿单裤。由于封锁严密,到底有无挖出了宝藏,外人无从知晓。据说过了多年后,一位王姓的劳工,在闲谈中无意透露,当时不但找到了地窖,而且还在地窖中挖出了大量的珠宝、玉器等,这些宝贝的价值,足够建造两座协和医院。这种说法可靠性如何,至今仍然是个谜。协和工作人员提到此事,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传说听听罢了。

建筑大师柯立芝主持设计

1916年,建筑设计师柯立芝跟第一任校长麦克林来到了北京,他曾经设计了哈佛医学院,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大楼,也出自他手。

在来中国前,基金会对他提出设计协和建筑的原则:要求所有的大楼教学楼、医院、宿舍,一方面要强调它的用途,还必须与中国有内在联系,同时考虑建筑经费和运转维系的费用,不必使用过分雕琢和装饰。

但是当柯立芝真的站在了豫王府面前,立刻就被这所中国建筑的壮丽所吸引倾倒,他写道,“一想到所有这些有着雕梁画栋、绚丽色彩设计的建筑竟然要被毁掉,便感到难过。”他决定修改原来的方案,设计一座风格别具、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外观的校园。他在1916年10月返回纽约后,立刻向基金会提交了他的初步修改报告:提出保留拱顶和琉璃瓦的方案。由于当时清朝王府的建筑都用黄色的琉璃瓦,王公大臣们只能用绿色,所以协和医学院决定不触犯中国人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决定采用绿色的琉璃瓦。

除了主楼外,附近的外交部街以及北极阁还建有小楼三十余座,供高级教员居住。 柯立芝还建议将豫王府旁的日本人地产一并买下,如能实现,将使协和医院建筑的场地都连成一片。即从原哈德门大街一直延伸到西侧的帅府门。遗憾的是,这个建议并没有被基金会采纳。

花费750万美元超预算4倍

1917年协和建筑正式奠基后,前后用了4年的时间,建成了包括55幢建筑物的建筑群。其中主楼有14座。按英文字母编号A至N,包括教学、办公、医院、动力房等,除了礼堂A外,其余的楼都有走廊互通。各楼一般为3到5层。整个建筑以图书馆为中心,每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每栋楼中,用于教学、科研的实验室与病房相邻。医学院和医院也通过通道连在一起。

协和有四个门,南门是医学院的门,西门是医院门,东门是后门,北门则通机器房、厨房,也是进煤出灰的门,边上矗立着一个大烟囱。

最热闹的是西门,正对着帅府门,出来就是王府井大街。

全部建筑的外部造型都为宫殿式,雕梁画栋,灰墙碧瓦,其中的材料尤其讲究,大楼的楼面是青砖水磨对缝,异常坚固。据说,屋檐下、走廊上的油画每平方尺的费用就要五元。有许多高级技术工人参加了建造,其中就有曾经为清宫工作过的老匠人。

更惊奇的是,建筑内部从病房、教室、实验室,都是当时最考究的西式设备,甚至是水汀管、门锁、抽水马桶都是从国外运来的。

一开始的预算是150万美元左右,但是到了1919年年底,建成学校所用的花费已经达到了750万美元,超过了预算4倍。之后陆续还资金投入,到192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已为协和投入了1000万美元。

但对于这所新建成的医学学府“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学家梁思成并不认同,他在1935年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中写道:他们的通病则全在对于中国建筑权衡结构缺乏基本的认识这一点上,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其上下结构截然不同旨趣。除却琉璃瓦本身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外,其他可以说是仍为西洋建筑。

一把钥匙能开所有锁

设计师对细节也非常讲究。协和为了检查方便,当时特意设计了总钥匙和分总钥匙,由专人保管,其中夜间值班工作需要时,可以用总钥匙打开任何一个房间。每一楼层的负责人可以用分总钥匙打开这个楼层的任意一间房间。但无法用于其他楼层。这就保证了安全和秩序。直到现在,总钥匙仍然在协和医院老楼中使用。

为了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新建成的协和医学院中各种设备齐全,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20世纪初的北平,市内的供电供水极不稳定。夜间照明60瓦的灯泡发出的光亮,只有一支蜡烛那么亮。

协和有一套独立的动力设备和各种为全院工作配套服务的机械设备,拥有自己的发电厂和高压锅炉房。为了减少振动噪音,发电厂建在地下3米深处。整个发电系统由4台蒸汽动力直流发电机组组成,总发电量为735千瓦。输出的电压也有两种,供照明和小型马达用的为110伏,供大型马达用的为220伏。

此外,医院还有制冰厂、笑气厂、煤气厂、机修厂、电工厂五厂。甚至连缝纫室、印字室、制图室都完整配备。

协和的时钟设计也非常有特色,不管到任何一处,病人都很容易看到楼道里的壁钟。全院的壁钟都与F楼(会议室)的母钟相连。通过母钟可以调节全院子钟的快慢。就是说,设在各处的子钟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甚至每层楼道的墙壁上都镶嵌有精致的饮水装置。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协和是多么的重视。

不过,当时的协和医学院也常被人称为油王府,指的是对洛克菲勒作为石油大王财大气粗的一种调侃。

小洛克菲勒希望中国人接管

1917年9月,8位学生跨入协和医预科校门,由物理学科主任斯狄弗勒担任预科教务主任。9月24日,在协和解剖楼的南墙地基,一块医学院的奠基石落地。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主持奠基仪式,年轻的校长麦克林动情地说道:“来自中国和西方的客人,坐在温暖的秋日阳光里,有着琉璃瓦屋顶的建筑是背景。过去的努力和将来的广阔前景,仿佛在这一刻会合。”

从美国赶来的小洛克菲勒动情地回顾了协和“诞生”的历程,并说,协和这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前途的男女学生,让他们成为高质量的、将来可做领跑者的医师、教员和科学家。“显而易见的是,无论西方医学能为中国提供什么帮助,对中国人民来说用处不大,除非它被中国人接管,并成为中国国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期盼有朝一日,这所学校的大多数职务,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由中国人担任。”

1919年10月1日,协和医本科正式开学。所有医预科学生,不能直接升入本科,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才能被录取。第一班收学生9人,其中5人从本校医预科升入。这批学生1924年毕业,毕业时仅剩3人,他们是协和的第一届毕业生:刘绍光、侯祥川和梁宝平。

1921年,新建的北京协和医院开始收治病人,也开启了医、教、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