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国道塌陷频发警示基建“重建轻管”顽疾

4月16日,山西潞城国道309线突发路基塌陷,形成深度超4米的巨坑,致使4车连环追尾,造成2人死亡的悲剧。遇难者家属悲愤控诉,塌陷路段在事发时并无任何警示标识,而道路养护记录却显示三个月前刚完成“例行检查” 。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道路塌陷事故同比激增37%,其中70%集中在使用超15年的老旧路段。这些塌陷事故频发,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

检测技术滞后是首要问题,全国仅23%地级市配备地质雷达等先进探测设备,大部分地区仍依靠目测、敲击等传统手段,难以精准发现隐患。同时,养护资金错配严重,某东部省份高速公路单公里年养护费达50万元,而普通国道仅3万元,差距高达16倍。此外,责任链条模糊不清,跨区域国道涉及交通、住建、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像某塌方事故责任认定耗时11个月仍无定论 。

这场危机已从交通领域蔓延至城市命脉。深圳地铁13号线因地下水渗漏停工整改,武汉长江隧道管片裂缝修复成本超初期建设投入的12%。过去,一些地方在建设时过度压缩工期,如某特大桥建设周期压缩至26个月,远低于英国同类项目平均的52个月,抢工导致的隐蔽缺陷在通车3年后集中爆发。而在资金分配上,某中部城市耗资30亿元建设“世界最长空中绿道”,同年却削减老旧小区管网改造预算4.6亿元,引发民众不满 。

面对这些问题,各地也在探索解决办法。成渝地区试点“量子传感+无人机”巡检模式,可识别0.1毫米级裂缝,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通过BIM模型预演20种灾害场景,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北京采用紫外光固化技术修复地下管网,工期从45天压缩至3天,对交通影响降低90%。国家审计署还对重大工程实施“建设期+20年运营期”跟踪审计,某高铁项目核减虚报养护费12亿元 。

山西塌方事故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基建不应只注重建设速度与规模,更要重视后续管理与维护,真正做到对每一条道路、每一根管网的敬畏与守护。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