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这是重庆最古老建筑 全木结构没用铁钉

独柏寺位于一所小学内,早年曾是学校的教室。昨日下午课间,一群小学生在这座古建筑前玩耍。

5月6日,重庆市文广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重庆市35处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人民大礼堂、解放碑等晋升为“国保”。你知道在重庆众多建筑中,谁是最古老的吗?它就是潼南县的独柏寺,至今约有700年历史。昨日,记者到潼南为你打探这座古建筑的秘密。

墙壁柱子为何向内倾斜?

昨日下午,在距离潼南县城20公里的潼南县上和镇后沟村四社独柏小学内,随着下课铃声拉响,一群孩子冲到操场,宁静的校园瞬间变得热闹。

在他们身后,一栋木质建筑矗立,在水泥房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显眼。孩子们也许还不知道,他们身后的这座建筑是重庆最古老的建筑———独柏寺。相传,这座寺庙的得名和一尊雕像相关。这尊雕像是用一整根柏木雕刻而成,当地人因此把它叫做独柏寺。作为重庆最古老的古建筑,独柏寺正殿保留着许多中国早期古代建筑的特征。

侧脚:内八字站得稳 防震减震

“咦,这柱子怎么有点倾斜呢?”昨日,当记者抱着墙壁木柱向上观望,发现这些长得笔直的木柱并不是直直地向上,而是向殿内微微倾斜,像是不显眼的内八字。

“这是古建筑的一个大特点。”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介绍,它的学名叫做侧脚,作用是防震减震。当有外力作用于建筑物时,可以减少一部分外力冲击,下面间距大,上面间距小,四周柱子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内微微倾向,这使得建筑物的构架更加稳定。

全木:没用一颗铁钉 卯隼结构

正殿12根古柏木撑起了主体。在殿内,也同样有4根粗壮的柏木。这16根柏木,最粗的直径40厘米,细的也有35厘米。

整个正殿全部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屋面,通宽10.2米,进深3间、9.7米。包括屋前的石阶沿在内,一共130平方米。徐林介绍,正殿(柱与枋)相互咬合在一起,没有用一颗铁钉子,是古代建筑常用的卯隼结构。

殿内地面为石板,殿内柱头、横梁上依稀能看到彩绘图案。

梭柱:中下段一样大 柱尾收小

16根粗壮的木柱,顶起了这栋重庆最古老的建筑。仔细看,柱子的中、下二段平直一样,它们身材均称,越向柱尾越是收小,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

“这叫做梭柱。”徐林介绍,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用这种做法,这也是中国早期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柱础:石头倒扣垫底 防木腐烂

殿内的4根柱子,和殿外的12根木柱一起,支撑起了独柏寺正殿。

和殿外的柱子不一样的是,殿内木柱并不是直接放到地上。在木柱和地面之间,还有一块像是盆子状的石头,倒扣在地上,石头上还有一块圆形黑色垫木。

徐林说,盆状石头叫做柱础,因为形状长得像盆子,他把它们叫做覆盆柱础。柱础是古代建筑构建的一种,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但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都有柱础。作用是防止木柱潮湿腐烂,又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古寺历史

唐代修建,为何是元代建筑?

什么时候?什么人?为何在这里修建了这座殿?昨日,潼南县几名文史爱好者刚好来此探秘。对于爱好者这些问题,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只能摇摇头,因为在《潼南县志》上,关于这座庙的文字只有一句话。“县志上说,独柏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其他再无相关文字记载。”

唐代始建独柏寺后,经过唐、宋、元等各代的维修改建,目前只保存了正殿和后殿。沿着四级台阶而上,一阵浓浓的柏木香味随之而来,像极了巧克力的味道。

“目前我们看到的正殿是元代改建的建筑,至今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徐林说,独柏寺正殿保存完整,建筑风格浑厚,造型古朴,用材粗壮厚重,形制沉稳凝重,特别保存的普柏枋,阑额、覆盆柱础,具有中国早期古代建筑的特征。经过专家鉴定,确定独柏寺正殿为元代建筑,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重庆市目前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建筑。

当地村民谭昌杰今年58岁,当年读书时,教室就在独柏寺正殿内。谭昌杰说,以前正殿还有一尊用柏木雕成的菩萨,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后来被当作柴火烧了。

徐林说,当年的前中后三个殿、以及两侧厢房加起来,应该有1000平方米。由于历史与自然因素,独柏寺建筑多处出现险情。2012年7月,市文物局下拨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独柏寺抢险排危。目前,排危工程已经完工等待验收。

徐林透露,独柏寺正殿升格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后,将加大保护力度,有望整体恢复独柏寺原貌。目前,独柏寺由独柏小学校使用,暂未对市民开放。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