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吕红亮: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生态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红亮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被首次提出;2014年12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特别是随着2015年4月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名单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在全国兴起。有专家预测,海绵城市的建设或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但与此同时,海绵城市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也存在一些担忧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缺乏完整成型的理论体系和可以广泛推广的成功经验。海绵城市的建设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哪些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其设计理念和建造原则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本期建筑畅言网的系列深度采访,让大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期我们采访到的嘉宾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生态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红亮先生,请他和我们谈一谈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话题。

建筑畅言网: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海绵城市”这一称谓很形象,但是大众对其的理解可能并不太全面,您能从专业角度阐述一下这个概念吗?

吕红亮: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建筑畅言网: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原则是什么?什么样的城市和区域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吕红亮: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所以,海绵城市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建造方式,而是强调城市要按照生态化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建设。因此,建设海绵城市不应局限在那一类城市或区域,应该说每个城市和区域都可以建设海绵城市,只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 

建筑畅言网:海绵城市的建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吕红亮: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原始城市生态的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敏感地区的保护,“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对原有高生态附加值的“山水林田湖”的恢复;最后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型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当然,在城市开发建设层面,具体还包括海绵型的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以及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内涝治理、管网和厂站提升、污水收集利用等若干相关的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针对城市自身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开展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布局相关工作内容,在系统化梳理后开展工作,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医脚”的情况。

建筑畅言网:能否通过贵院的一些具体案例,谈一谈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

吕红亮:我们这两年开展了遂宁老旧小区、南宁石门森林公园、厦门祥露小学等海绵化改造,以及天津实验二中、天津生态城惠风溪公园、中新友好公园等设计工作,结合地形开展原有地貌保留、景观塑造等手段调整竖向,进行雨水地上地下组织,因地制宜设置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蓄水池、雨水管、高位花坛、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些项目总体建设周期不长,改造项目一般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新建项目随项目建设原建设进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建筑畅言网:众所周知,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其中哪部分所占成本比重最大?如何从设计和规划环节尽量节约成本?

吕红亮: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工程实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可能被夸大的成分较多。实际上,改造项目可能会额外多些成本,折合每平米80~150元;而新建项目的海绵化设计产生的成本增量一般在每平米20~50元。通过贴合实际的设计,结合设施功能和景观需求,将海绵的元素附着在原有设施上,其成本增加是很有限的。

建筑畅言网:近两年,个别海绵城市的试点地区在雨季时仍旧出现了城市内涝的情况。因此有舆论认为海绵城市的效果并不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吕红亮:这可能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个别试点城市的试点区只是城市的一小部分,难以对城市防范内涝起到整体效果;其次,有些试点区刚开始建设,效果显现有个时间过程;另外就是,城市内涝的程度问题以及降雨的条件问题,海绵城市也不是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像去年武汉一周内降雨580毫米这种情形,可能就不是一般措施所能抵御的了。

建筑畅言网: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国家的海绵城市建设得比较好,可以让我们参考借鉴?

吕红亮:像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感设计,美国的合流制的溢流污染控制和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来源,针对不同问题,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建筑畅言网:现阶段在我国海绵城市的标准化建设上有哪些新动向?有哪些新的扶持政策出台?

吕红亮:海绵城市的全面推广,已是势在必然。从目前的趋势看,国家在海绵城市产业鼓励政策、产品与设施标准化方面会做一些工作,以实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那么,未来进一步从已有试点中选择典型示范,或者从已开展富有成效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城市中择优开展新一批试点,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海绵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吕红亮生态优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