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陶然:小产权房关乎中国城镇化成败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陶然

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陶然,分析认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土地城镇化过度、人口城镇化不足、地方政府债务和房价高企的老路,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的“两会”都在强调的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至今并无一个明确的共识,即便是新出台的《国家城镇化战略规划2014-2020》,也依然没有没有给出全面有效的政策改革组合,能够一方面实现大量流动人口在城市实现体面定居并接受相应公共服务,但同时又不过度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一方面防止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但同时又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并推动中国城镇化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建立,必须通过全面深刻的土地——财税——户籍配套改革来完成,而改革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并不是户籍制度,甚至也不是财税体制,而在于如何渐进式的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降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成本。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大陆的珠三角地区已经有可行的探索,而在台湾也有可借鉴的经验。从珠三角颇有价值的实践来看,众多利益和屏障盘根错节的小产权房问题能否解决,实则将决定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模式和走向。

中国的土地供给制度与房地产泡沫

理解中国城镇化转型的关键问题,首先要理解中国当前城镇化模式下,房地产泡沫为何如此严重?

实际上,2002年以来中国的房价一路上涨,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当前存在一些根本体制问题。这些问题在带来经济中的整体流动性极度膨胀的同时,又导致住宅用地被人为过少供给。当过多货币去追逐经济中特定的、因政府操纵而缺乏供给弹性的商品——住房时,价格泡沫就不可避免。

在目前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是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垄断供给者,过少供给住宅用地来获得最高垄断利润就成为其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住宅业提供的是属于“非贸易品”的服务。由于服务提供商——房地产商须在本地提供住房来销售给本地人群。地方政府就可以利用其对本地住宅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构建一个“局域性卖方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总是通过设立“土地储备中心”控制商住用地的规模,并同时以“招、拍、挂”方式高价出让住宅用地的原因。

与住宅业供地过少相反,中国工业用地供给却严重过度。大多数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工业用地只占新增用地的10-15%,城市新增的大部分土地被用于公众居住与城市公益事业建设。但中国大约40-50%的土地却被用于工业开发区建设。各地为工业招商引资不惜压低地价,血本出让给投资者50年。因此工业用地由于各地投资竞争形成了一个“全国性买方市场”,结果是工业园区过度扩张,用地极端浪费。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房价畸高问题,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和采取行政手段抑制房地产投机的措施,都不是政府调控的有效选择,因为这些措施无法解决导致房价过高的体制根源——土地垄断供给。在地方政府高负债、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必然缺乏积极性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尤其是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即使中央强制增加,也往往会通过向银行借贷,进一步提高负债率的方式来实现。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大规模搞保障性住房成功的案例非常少,即使公认比较成功的香港和新加坡,也有中国大陆根本难以实现的特殊条件作为支撑。很难相信,中国政府可以建设好、管理好未来10-20年4-5亿农村进城人口的保障性住房。

土地供给的垄断如何打破?

对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的方案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最初很多学者包括市场参与者将其理解为现有的尝试——小产权房——将要经历一个有条件合法化的过程。

但中央相关部委却多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在建、在售“小产权房”,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拆小产权房。虽然国土资源部一直说在研究的小产权房分类处理方案,仍未看到具体办法。

面对巨量的小产权房问题,政府显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禁不完,但因惧怕对土地管理失控也不敢放开;但另一方面又拆不动,真正诉诸强拆就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如此政府和民间博弈的结果,是政府虽然不断施加高压甚至进行一些局部的强拆,但“胆子大的”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还是在不断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可以出售或者出租的小产权房。

当然,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研究采取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北京市考虑,对于一些“已建未售”的小产权房,把其中符合规划和质量条件的小产权房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房源序列,但即使按照这种方法给小产权房转正,产权归谁?租金是市场性定价,还是政府定价?种种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河北石家庄前几年还考虑没收小产权房转为公租房,且不说这种做法很难在实践中操作,即使可以做到,从道理上讲,若小产权房是违法建筑,为什么政府没收后就可成为合法建筑?

未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合理地处理小产权房问题,不仅关系到目前深陷债务困扰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利益,也关系到到大量建设小产权房的城郊村集体与村民利益,关系到已购住、租住小产权房的巨量流动人口的利益。

小产权房的积极作用与局限

仔细分析中国小产权房大量出现且屡禁不止的制度背景,可以发现,小产权房问题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化,不仅是既定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下地方政府垄断供应城市商住用地,并进而造成房地产价格飙升的结果,也是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争取财产权利,特别是土地发展权的切实行动。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小产权房以“旧村改造”或者“旧城改造”名义进行,许多楼盘以“某某村旧村改造项目”立项。村民既可以入股分红,也获得了新工作机会,相比现行的政府征地和拆迁、单边制定征地、补偿价格,被征地和拆迁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发展权收益的方式,小产权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一种进步。

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缺失、特别是城市政府提供的保障住房基本上只面对本地户籍人口的情况,相当部分的外来民工只有选择城中村和城郊村居住。而城中村与城郊村的小产权房建设在中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难以否认的,这类做法实际上打破了地方政府对住宅用地的垄断,不仅在政府住房保障职能缺位的情况下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可支付住房,也为城市化扩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解决了失地后的收入来源问题,部分弥补了政府低价征地对其生活造成的困难。

当然,由于小产权房都是非法建设,村民和村集体无法与政府合作进行有效规划和协作开发,且在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条件下,无法抽税,小产权房地段也就自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普遍存在消防隐患、卫生状况较差,部分地段容积率过高,道路过窄,而另外一些地段容积率却不足的情况。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相对于此类小产权房所在的地理位置而言,这些地段的土地利用未达到最佳用途,价值也未能实现最大化,如果能够通过改革实现有效的公私合作,就完全可以在政府不额外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改造,让这些地段为流动人口大批量供应中、低端住房,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地段的基础设施水平,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自我融资。在中国很多沿海地区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大量人口流入地城市,村民建设的小产权房大片存在,但国有土地资源存量却已非常有限。如果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城中村、城郊村的更新改造,就可以盘活存量土地进行利用,而这对破解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瓶颈,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促进流动人口定居和完全城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但也正是在这些小产权房集中的人口流入地城市,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数量庞大,类型错综复杂,牵涉面广,与经济发展、民众利益等敏感问题交织在一起,城中村与城郊村小产权房的改造难度也非常大,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迅速高效的改造就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小产权房中国城镇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