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

过去20年,隈研吾在持续建筑实践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于建筑本身的思考和诘问,《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书记录了他的思考历程,而本次展览“隙间”同样是他思考的延续。“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合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打造拥有隙间的建筑,就是为了令建筑重获自由。”隈研吾如是说。

隈研吾

隈研吾紧锁着眉头,在这位高瘦的日本建筑师面前,是“3·11地震”后的断垣残壁。这一令人痛心又发人深省的镜头在杨浦区五维创意园证大艺术空间不断循环播放。

这个夏天,“隈研吾2013中国展:隙间”在喜玛拉雅美术馆浦东和杨浦的两个场馆举行。如果说尚未完成的这部纪录片片段透露出建筑师面临的问题,那么与它一同展示的建筑模型可以算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

“很多在水边的混凝土结构被水冲垮了,而海拔水平稍微高一点的木质结构反而可以幸存下来。”7月底,来到上海的隈研吾讲述了自己在地震现场的所见所闻。

这些见闻坚定了他探索新材料、发展木结构的决心,然而,他所思考的不仅是技术问题。

从上世纪末的日本金融危机、奥姆真理教事件,到本世纪初的“9·11事件”、“3·11地震”,建筑既是过去10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也承担了一次次的历史震颤。面对社会的种种顽疾,隈研吾希望从建筑的角度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可贵的是,过去20年,隈研吾在持续建筑实践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于建筑本身的思考和诘问,《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书记录了他的思考历程,而本次展览“隙间”同样是他思考的延续。

“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合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打造拥有隙间的建筑,就是为了令建筑重获自由。”隈研吾如是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隈研吾社会顽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