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庄惟敏: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大观的思考

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 庄惟敏

原创、艺术性、专业性,也越来越多的混入了众多利益诉求的洪流。因为今天,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确确实实让我们的设计师在抉择方案的时候,当面向甲方设计任务的时候,我们会提出若干个方案,在几个方案里边由甲方来挑选,或者由你自己来评判,很少有人说我从一开始就拿出一个方案最终就是实现,所以在这么多的价值观取舍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原本专业,原本的设计底线被忽略掉了,全球化的职业实践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地域和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多城市的特征、乡村的特征消失掉,我们甚至于在很多的地方能够看到复制、拷贝的痕迹,而且设计的品味、时尚,像时装一样这样的消费品迅速的蔓延出来,冲击着地域文化和本土的文化。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在你们的创作领域里面,你们的作品能展现出来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之外的一种时代感,更多的是一种地域主义的,一种具有文化价值传承的这个层面的东西,我想这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而不是说今天我们在北京看到了纽约,今天我们在北京看到了罗马,而是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属于此时此地的作品。

城市与建筑设计体现出了一种多样性,环境也是一样的,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也是一样的,体现出了一种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从古典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口号就是说古典主义不人性,古典主义不讲逻辑,现代主义讲的是建筑、空间、环境,是为人所服务的。人要操作它,于是就有几位大师提出来的形式追随功能,少就是多,那么这些现代主义理论的提出来一下子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遍全球。现代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一百年时间了,四位现代主义的大师他们今天的精神我们在周边的建筑环境空间里边仍旧可以看到。对室内设计而言,这些大师设计了非常经典的室内空间,比如说巴塞罗那馆,在这些极俭主义的前提下,这种精神的一种指导下,他们完成了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现代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向古典主义宣战,强调了建筑、空间、环境是为人的。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机器就意味着被人所操纵,但是现代主义并不长久。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又有新的理论出现了,认为现代主义反而缺乏人性,冷冰冰,缺乏人际关系,这批人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社会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社会是那样的复杂,所以于是新的一股流派、新的思想就产生了,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就是多元,尽管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室内装饰、艺术、电影、绘画、音乐,在中国并不是那么明显,但它毕竟形成了世界上一股最重要的理论力量,影响着全球,所以今天体现出来的多样性事实上指的不完全是后现代主义的东西,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一部分大众的喜好裹胁着城市和建筑无关紧要的情绪,跨越了专业的界限,考验着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在座诸位,你们肯定有这样一种焦虑,当你提出你的设计作品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大众在想什么。室内设计师这点还好说,建筑师尤为关键,在做环境设计时候也是一样的,建筑师现在最怕最怕的是他们的作品拿出来被人起外号,北京带鸟字的东西很多,鸟蛋、鸟巢、鸟腿还有鸟什么之类的,甚至于我们上海正在建的最高的上海中心在当初设计的时候上海规划局的领导也说过,你们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发动大家看一看、想一想,千万不要让它像什么,这话一开始我没听懂,什么叫不让它像什么,后来搞明白了,千万不要像一个容易让人引起歧义的东西,那是多么的糟糕。什么叫容易引起歧义,说白了就是一种大众审美的价值取向。所以,今天我们说,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就是这样的一种创作,这种创造你既要有阳春白雪,站在一个专业的角度,站在一个文化的角度、一个设计的高度,但同时,你也要关注大众的审美价值,这就像国际建协给建筑师下的定义一样,我想这对设计师而言同样是这样。给建筑师下的定义是:建筑师是一个商业性的活动,他收取业主的设计费为业主提供服务,要满足业主的要求,但大家注意,这只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作为建筑师,同时他要关注社会公众利益和弱小群体的利益,当公众利益与弱小群体的利益有矛盾,和业主方有矛盾的时候,显然要更加关注后者,这就是设计师的价值观。今天,国际式风潮的第二次到来,当然已经不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国际式了,今天的国际式更多的带来一种非线性的、参数化的、忸怩作态的、分不清楚东南西北的、囫囵的那么一个样子。

设计我们CCTV大楼的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原来是一个记者出身,写过很多跟城市、建筑相关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书叫《癫狂的纽约》,他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城市、建筑、环境,这么多年下来,他的职业生涯引导着他对建筑感兴趣了,于是他到AA,也是我们当代参数化设计的发源地学了建筑,继而一发不可收拾,当他的AMO大获成功的时候,红的发紫的时候,他又干了另外一件事,他又做了一个OMA,这两者是姊妹,但是后者实际上是一个媒体,这就是他的封面,所以在这里边我们看到了他通过这些文章、通过这些图片来表达着设计对世界的态度、设计对环境的态度。哈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PrestonScottCohen,在山西做了不少东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就是他做得。马岩松无疑是个优秀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但马岩松的作用确确实实不仅在于他作为设计师,所以设计的原创、艺术性和专业性本身,有的时候恰恰因为设计师的名声而被大家忽略,这种忽略是公众带来的,而不是建筑师本身。设计师越来越多的从图纸后边走出来,担任了更多的社会角色,所以你看到了很多设计师现在变成了广告代言人,设计的原创性、艺术性和专业性混入了众多的利益诉求而变得不再鲜明,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参数化的设计也变成很多人一种设计的手段。当代中国实用主义的温床一直影响着中国原创的专业,我们在和国外的设计师进行交流的时候,国外设计师最重要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中国民族的实用主义精神,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实业救国,更多强调的是实用性,我们总是强调一个产品的使用功能,而恰恰忽略它的精神价值。那么在建筑和环境设计里边有一本重要的书就是罗威的建筑理论学家,诺伯舒兹写的,叫《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它指的就是任何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场所性,设计要在这个场所里边体现出它的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可以是地域主义,也可以是宗教文化,总之它不同于其他。所以在这一点上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我们怎么样来避免或者规避建筑的雷同以及建筑的抄袭,只要你强调一种场所精神的概念,这点是可以做到的。

有一件事情非常好,最近几年网站上出现了一项活动叫“评审最丑建筑”,看到这些你会哑然失笑,确实,这么一个东西也能叫建筑吗?这么一个东西也能叫设计吗?地域文化以及地方特征、它的价值观和认同在全球的网络化里边受到了重要的危机影响。社会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你看到今天的作品往往最感人的恰恰不是它时尚的那一面,而是它厚重的文化历史的积淀,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技法,它很可能是线条的很小的处理,但恰恰很感人,因为你从这个细小的线条里边你能读到一种文化。

社会心理门脉事实上构成了今天社会多元化的最重要的内涵。美国时代周刊上个世纪90年代,92年年度人物是我们邓小平,当然美国人在发布这本杂志的时候旁边标注了一句话,这句话是用英文写的:Itisthebestofthetime,小平同志在南巡的时候说过,中国现在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于是他们把这句话放到了这儿,好像小平同志夸这本杂志,说这杂志好。这件事情说的就是在复杂的、多元的社会里,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在蓬勃地展开,复杂性与矛盾性构成了当下中国建筑的创作环境最重要的标志。

今天要给大家讲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大概在建国以后,有几家是建国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边我们著名的建筑和建筑的转折点。

600多年前,明清长城、紫禁城、天坛,这应该大家都很熟悉,最经典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四合院现在是奇货可居,这一套四合院大概在城里可能会卖到上亿。当然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把枪炮带进来同时也带进来文化。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滩,外滩的历史也就200年,它比松江还要晚,松江原来是个府,比它要早。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用了200年不到,这些建筑实际上在西方很多,但为什么在上海那么奇特,就是因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边,它沿着黄浦江迅速的建成。上海汇丰银行1923年建,它的经典的比例尺度三段尺和五段尺的划分,确确实实彰显着古典建筑美。曾经作为上海明信片的沙逊大厦中国银行。

刚才说的哈弗大学建筑系主任做的南京大学的学生艺术中心,这些东西都作为我们城市里边标志性的建筑,这些标志性的建筑改变了城市的风貌。国外建筑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值得借鉴的东西,这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在当下带来了一些新的趋势,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建筑本身带来一种图形化的趋势,设计带来了一种图形化的趋势,很多情况下带有一种故事的宣讲、叙事性,所以往往你做完设计的时候你要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包装,包装里边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讲故事,这些故事要讲的好,有的时候甚至于远远的离开了你的原创,而是后来找一拨人帮你编一个故事。

高层建筑的崛起带来了重大的问题,这里边有生态的问题、地域的问题。有新一代的建筑师都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显然这些建筑师真正聚集到一起,变成了一个以中国本土为基地的建筑设计的一场大狂欢。除了奥运会、亚运会之外,当下最重要的一个建筑文化界的盛事是国家美术馆的国际招标,40多位参与,10几位获奖。一帮新锐设计师最后筛选下来,沉淀下来,一起来角逐鸟巢旁边的国家美术馆新馆,最后血雨腥风、激烈的争斗,他们入围了。赫尔佐格退出是因为他知道,即便他中标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很难在他已经完成的鸟巢旁边再给他一项,这比较聪明。

我们说城市的发展跟大事件是有关联的,奥运会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一直在说鸟巢非常好,它天人合一,但是伦敦奥运会开完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带给我们设计师、环境设计师更多的东西事实上是我们对环境的理解,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世博会告诉我们:城市的土地完全是通过一些事件本身来形成的。沿着黄浦江周边的这个地块,由于各种各样的工厂占据,但通过世博会这个事件本身将土地盘活了,那么土地增值就不是几十倍的概念,而是上百倍。举一个例子,在西班牙北部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叫比尔包,城市衰败、结构调整还有工厂倒闭,于是在这个时候城市快速的恢复兴建出了一个机会得到了一笔资助,这笔资助就是要给资助盖一博物馆,这件事情大家都很清楚,通过国际招标,FrancescoGalli中标了,他中标之后的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当时金融时报说:宛若郁金香花一样盛开,我们看几个数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环境设计、一个建筑设计可以带来多么大的力量,原本比尔包都要衰败了,但是就是做了这么一个项目之后,第一年136万人来参观,85%的人来自比尔包地区以外,6月、7月两个月间,84%的人来到这个城市就是来看这个建筑,带动全市GDP收入门票占到4%,相关收入20%,达到两亿三千万,所以比尔包是因为这个建筑复苏了。

台湾把中国建筑做到了一种极致,我们看一看九年前的住宅的一次室内国际秀,这些大牌设计师在住宅设计里边诠释着他们对空间使用行为的理解。在这里边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生活的干预,开发商有一句话就是,开发商很伟大创造人类居住的文化,这件事应该是设计师说。设计师要通过设计来影响和干预人们的生活,创造人们居住的文化。很多的细节相当感人,虽然这些设计是限制造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经济、产值、利润、GDP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当然今天我们也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也有莫言,王澍得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又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但能不能还出世界级的设计大师,设计师、建筑师短时间的批量制作与市场需求多样化起着矛盾,设计实际上是一个费神的工作,它不是说你脑子积累了多少的素材不断的拿出来就可以,还要不断地补充和学习,而且这个库存和时间成正比。但是往往在我们当下的政治体制下我们设计的周期本身和领导的政局有关,三年一届,总是希望在他在任的这一届把事情做完,于是就造成了这个矛盾。另外,民族精神的缺乏,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缺少对现代生活整体性的把握,缺少对生活细心的洞察,缺少宝贵的原创。所以不要限于传统的思维范式,批判性的思维首先来自于独立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最缺少的就是发掘自己价值的精神和能力,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精神支柱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精神价值作为基础,作为理想,作为照彻行业的火光,我们的作品人文精神和内涵以及艺术思想境界就要大打折扣。我们说今天中国需要的不是技法而是精神,创新需要精神的超越,原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长期的观察、体验、沉入生活,深切、紧张的甚至是悲剧性的思考,谢谢各位。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当代建筑清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