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顾孟潮:人民大会堂设计哲学的历史魅力永存

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委员会原副主任 顾孟潮

翻阅《建筑创作》编辑的煌煌500页精美厚重的《人民大会堂专辑》让我惊叹不已。55年前的人民大会堂设计、施工、建成前后的历史场景一一再现在目前和脑海之中。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人民大会堂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仍然让几代人激动不已?几代人齐心协力完成的这部浓缩历史事件巨著诞生的意义何在?

也是55年前,当我尚未走出大学校园身为建筑学书虫时,曾有幸先后访问人民大会堂等国庆工程的设计师、施工组织者沈勃、张镈、赵冬日、甘东、严星华、梁思成、吴良镛、汪坦、陈登鳌等前辈,几天来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记了厚厚的笔记,其收获决不亚于数年的苦读。

这一经历让我眼界和思路大开,开始懂得: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建筑文化人?应该用什么样的设计哲学指导今后的设计实践?

这几天,研读这本500页的大书,聆听前辈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品味沈勃老“人民大会堂纪实”和所附的历史文献,使我有久别重逢之感。

“政治挂帅”、“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现场设计”、“大跃进”、“为人民服务”、“人民大会堂文化”……这些久违了的历史关键词一个又一个地迸发出来,敲击着我的神经:作为里程碑建筑的人民大会堂,怎么评价它的功过是非曲直?这部当代石头史书是一笔丰厚无比的建筑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借鉴的价值在哪里?

笔者认为,其中突出的成就之一便是,经历了近一年时间,“三结合”成千上万人的酝酿、构思、立意、设计、施工、管理、反思的实践后,在人民大会堂工程实践中创造形成的超大型重点工程的设计哲学和建设方法--大成智慧系统工程的方法。它与我国“两弹一星”跨越历史进程的模式是孪生弟兄--人民大会堂是当时建筑界放的“人造卫星”,属于建筑界艰苦卓绝的前辈几代人神话般的历史贡献。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是不可能重复的历史事件。它对设计哲学的贡献极大。

从设计哲学的角度看,有十个关键词引人注目:1.大而有当;2.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3.建筑单体和天安门广场整体环境建设规划设计紧密结合;4.建与管的辩证法(一年建设五年建好);5.新老结合:6.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7.以人为主,物为人用;8.水天一色的时空界定;9.反对铺张浪费;10.实验数据说话。

回顾人民大会堂55年的历史,让人惊叹,这十条科学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的原则,至今仍然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历史表明,违反这些设计原则的设计,纷纷成为建筑的败笔、垃圾和丑类。

本文无法尽叙十大原则作为设计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只能强调其设计哲学的两个关键性要点:一是处理好“意”与“匠”的关系:二是摆正设计作为中介文化起转化功能的关键地位(设计的灵魂地位)。

“意”是设计的灵魂,“匠”是设计的躯体,二者缺一不可,难分伯仲。所谓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精髓也在于此--它在于正确处理“意”与“匠”的关系,发挥出立意、构思带头作用,技术人员作为中介桥梁把立意构思转化为可行性根据,经工人之手最后形成现实作品。

这些既是真正集大成成智慧的大成智慧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又具备永久生命力的内涵。现在不少设计师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持个人包打天下的思路是不可取的。

人民大会堂设计与建设实践再次证明,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面对众多的“上帝业主”--开发商、领导者、使用者、施工者、材料商以及当时当地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做好一个项目的设计决不是容易的事情,设计师决不仅仅是在室内绘图计算,还将面临与八方合作,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难题。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规划设计设计原则人民大会堂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