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香港:预警成熟又系统 急风骤雨只等闲

送走“杜苏芮”及“韦森特”,转眼“启德”又至。2012年夏天,香港已三次挂出8号及以上风球。但香港社会,并没有因这几个不速之客的造访,而出现什么异常。狂风暴雨虽然肆虐一时,但风停雨歇之后,香港一切照常。损失几可不计,连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没留下多少。香港对急风骤雨的预警和应对,可谓系统、完善。

其实以现代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之完备,气象灾害这样的考验,应该不在话下。近年我们亦甚少听闻一场台风或暴雨,可以对城市内框架结构的建筑造成什么主要损害。但钢筋水泥和现代化的建造技术筑成的楼宇固然牢固,人类却是血肉之躯,娇嫩而容易受伤害。拔倒的树,砸下的广告牌,在水中熄火的汽车,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应对风雨这样的天灾,减少事故的方法显而易见:提前通知所有人躲起来。

这件事说起来实在简单,似乎随着气象预测与通信科技的进步,技术上并不困难。但其实牵涉到当地政府的公共治理水准,因此并不是每个地区和国家都可以做到的。而香港,正是一个可以在飓风暴雨来临之前,让市民们都能安全躲起来的城市。

香港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传达的信息要清晰无歧异,人们可以明确地从政府的通知中,知道该做什么。香港的气象灾害警告系统,包含热带气旋警告、暴雨警告、雷暴警告、山泥倾泻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强烈季候风信号几种,其中最被市民熟悉的是热带气旋和暴雨警告。

对于每种警告发出时所应采取的一般防御措施,香港天文台均有清晰说明。以8号风球的注意事项为例,其中列有“不要站近当风的窗只。把家具及贵重物件搬离风口位。万一窗只被强风吹破,确保仍有一个安全地方暂避,故应早点决定万一当风的窗只破裂时,哪一个房间可作栖身之用”等语句,可谓细致。

对于有工要开或有课要上的人,得到的信息也很明确。香港劳工处发布《台风及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则》,对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安排、雇主及雇员责任、例外情况,都做了详细规定。香港的上班族,都知道8号风球或黑色暴雨警告一出,即意味着不用上班。

香港教育局制定的《热带气旋及持续大雨幼稚园及日校适用的安排》,也给学生和学校明确信息。因此只要气象预警一出,不用猜,不用等,不用问,不用请示,是否要继续工作或上学,每个人都很清楚。

气象警告再清晰,传达不出去也是无用。香港政府发布的《天灾应变计划》,除明确各政府部门在天灾防范及应对天灾的具体职责及所应采取的行动以外,更详细规定了如何发布警告信息。香港天文台发布气象警告信息后,须每小时向传媒、政府新闻处及所有有关政府机构通报情况。香港主要电台及电视台,更有责任即时发布天文台的信息。

此外,为确保所有市民都有地方可以“躲起来”,香港民政署提供64个气象灾害的临时庇护中心,并公布详细地址。更有24小时的紧急事故热线,确保遇险市民可得到救助。

当然,政府设计的系统再完备,若人们不熟悉,一样白费。在香港,气象预警系统妇孺皆知,得益于公私机构的大力宣传。应急知识学习,是中小学教育设置的必须。天文台亦组织普及讲座,发布教育资料,推广气象灾害应对知识。

香港民间社团组织发达,众多自发的科普公益团体,也令气象知识深入人心。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系发起的“香港社区天气信息网络”,共有41间学校参与,对于普及气象知识起到了助力。

与干预经济市场、希图硬造繁荣或压制危机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相比,气象灾害的通知预警,乃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一个系统而成熟的气象灾害预警及应对系统,乃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本色表现”。香港做得好,乃是政府的应有之义。

可以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气象灾害来了,造成的人命伤亡,只能少量归结于气象灾害本身,大量要归结于公共治理的落后。气象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目下在技术上已不是问题,如果政府做得不好,正反映了制度的贫困及公共治理的短板,那就大有进步的空间。

点评者说:本次“启德”台风,最终从湛江登陆,在较为完备的预警之下,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而同样在湛江登陆的1996年“莎莉”台风,当时造成了三百多人的死亡。可见,进步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