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通州与北三县将统一管控 实现“规划一张图”

4 人口控制

【内容】 要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依据。要坚决守住2300万的人口“天花板”,今年力争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由增到减的拐点。

【解读】

实现人口由增转降可让“人随功能走”

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不超2300万人。此后,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了北京人口控制分年度计划,其中提出,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今年2月,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向媒体表示,2016年北京市要确保完成人口调控目标,城六区常住人口较2015年下降3%,实现人口由增转降的拐点。其中,东城、西城继续保持负增长,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要首次实现负增长。平原五区和山区在做好自身人口调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承接中心城人口疏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城六区常住人口今年下降3%,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这一目标对北京来说会有一定难度。目前城六区人口的疏解主要是通过“以业控人”,通过调整《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减少一些产业的发展,减少就业岗位,加快一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让“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从而减少人口集聚。

赵弘表示,以业控人目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通过就业岗位的减少,功能的减少,这样的人口的减少是比较稳定的,持续的”。

5 生态治理

【内容】 要坚持不懈治理生态环境。以顽强的意志扛起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以大气和污水治理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打好环境治理的攻坚战、持久战,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到明年年底PM2.5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标志性指标,多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增强全社会的信心。

【解读】

增加全年优良天数让大气治理成果看得见

环保专家彭应登认为,北京要在2017年年底实现PM2.5年均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难度确实非常大。2015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2014年该数据为85.9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从2015年底到2017年底,北京用约两年时间,PM2.5年均浓度要降低约20微克/立方米,“对于北京这个超大城市,这样的下降幅度难度可想而知。”

彭应登说,北京一直在朝此方向努力,也彰显了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难度这么大如何治理?他认为,首先,压减散煤是重中之重;其次,要控制高污染排放车辆。另外,要下大力气治理“小散乱污”现象。抓好这三点并且做到极致,“天帮忙、人努力”,北京的大气治理会有显著成效。

近年来,有不少群众认为,官方发布的空气质量改善数据和真实感受有一定差距。彭应登说,北京的空气重污染主要发生在采暖季,而采暖季的空气污染对人们影响大,因此也让大家较容易忽略非采暖季的治理成果。其实十余年来,北京治理大气的努力有目共睹。未来,北京还是要坚持大气治理,增加全年的优良天数,使得大气治理的成果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6 机构改革

【内容】 推进规划、国土机构合并,从管理职能上实现“两规合一”,将促进城市规划转型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相互融合,使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更一致。将规划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守住红线、把住底线,保证规划意图有效实现。

【解读】

规划、国土机构合并政策衔接将较大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说,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曾提出过将规划与国土机构合并,但很少有过实质推进,这一次,北京先行先试,最主要的原因应为北京土地政策近年来的持续收紧,凸显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城市规划涉及很多部门,但是土地却是其中最主要的承载。”毛寿龙说,很多时候城市规划做出来了,但是与土地部门在接管时却面临了问题。近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政策持续收紧,建设用地已经不再建议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衔接就更加重要。

毛寿龙指出,本次北京将推进规划、国土机构合并,从土地要素的有效利用以及相关规划的土地政策衔接上,都将得到较大改善。

■ 焦点

郭金龙的讲话有哪些新提法?

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找准自身的“成长坐标”,形成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不断出现“新提法”。在这些新提法的背后,也展现了北京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新思路”。

各区要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

在谈到北京各区如何融入增强首都核心功能的大局中时,郭金龙在讲话中提出,各区都要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变同质竞争为协调配合,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发展机遇,找准自身的“成长坐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北京各区有着不同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但在目前的实际发展中,各区多以GDP为导向,以自身发展为目标,某种程度上忽略区域定位,而没有形成功能差异定位、错位发展的格局。

赵弘表示,北京此次向各区明确提出打破“一亩三分地”,就是解决各区为了发展,不顾自己区域定位、资源优势进行同质竞争,从而削弱北京整体功能发挥的问题。各区应把视角放在首都功能优化调整方向上,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实现自己的定位。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在谈到提高城市工作水平时,郭金龙在讲话中提出,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治理和管理虽然一字之差,但内涵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赵弘表示,目前的城市工作以管理为主导,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很多约束条件,“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赵弘说,城市治理则是通过政策、规划等来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发展的结果符合治理的意图,“可以说,治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引导、疏导,而不是强制性的约束。”

规划国土机构合并、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是市级层面直接抓的三项重点改革任务,一定要确保取得实效,并以此为标杆,谋划和推动其他各方面改革。推进改革,要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推进改革,考验的是责任和担当。各部门各区要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把各方面改革谋划好、落实好。

加强组织领导,必须抓好责任的落实。全会通过的《意见》,绝大多数任务都有时间要求。要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主责单位、配合单位,把责任落实到人,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争取早日见到成效。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通州与北三县将统一管控实现“规划一张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