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柴培根:建筑师要慎谈创新

  

柴培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U2工作室主任

为什么选择研发建筑的创新设计这个题目,我自己也在较真,为什么建筑师都要把自己归类。从生产的角度讲,这样在市场上很有利,我们中国院也在进行这样的改革。我觉得大家不太愿意被这样定义成只做某一类型的建筑,都认为就是一个建筑师,应该涉猎各种类型的建筑。 

到底什么是研发建筑,什么样的场合和环境是适合研发这种行为?最近我看一个节目,介绍斯坦福大学带动硅谷的发展,乔布斯不管在老旧的车库里创作,还是在福特特设计很漂亮的总部里,不论在哪研发所创造的价值没有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定义建筑的名词,都是定义人的行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和环境里面,这样的行为都有他存在的道理和价值。 

今天我会讲几个项目,我想先说创新这件事情,我认为要慎谈创新,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个人感受。我觉得如果把建筑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把印记反映在建筑上面,有时候我们会把这种反映误认为是创新,实际上这不是建筑师的创新而是时代的变化,不管什么时代,如何使用建筑,都应该是人们使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这里面也没有多少创新的含义。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说,还是需要为城市和使用者提供更有质量的环境和场所,创新也会谈,但不是做设计最主要的目的。 

我会讲三个项目,第一项目是北工大软件园,这个项目在亦庄,最早亦庄定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和大兴区合并,之后变成了一个新城。我们最开始做项目时候是2005年,那时候的亦庄就是厂房、研发基地和住宅,但是还没有轻轨,到今年项目建成再来看亦庄城市环境的时候,很有意思,根据当初定位,思考项目形成的城市环境,未来的区域发展,都变成很模糊的状态。最初定位郊区低密度的状态,现在已经不是郊区,密度已经让土地价值变得缺失。整个项目分为五个区域,我们接受的时候A区已经做好,我们团队主要负责B、E块的设计,B区定位是企业独栋建筑,或者研发基地形式,根据市场要求分为独栋、双拼,不同大小规模的单元,这是开发商作为设计前提固化下来的。我们让建筑和空间建立联系,利用单元之间的错动和变化让建筑轮廓呈现出曲折的状态,在外部环境划分上出现公共性、半私密的、专属于某个研发行为的场所,在外部空间上也有一些调整。

北工大软件园项目

这是个每平米3000元的造价的项目,我们试图在窗口上做一些细节,事实证明很难做好。今天我主要讲E区,我们吸取了B的反馈信息,只做独栋建筑,E区紧靠凉水河,靠着城市外侧,牵扯到开发区的形象问题,这条线变得比较重要,中间的空间变成入口的公共服务平台,规划设计结合用地,这是一个很清晰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总图。处理形式我们做过一些研究,因为项目处于一个弧形的城市地段,我们平时做设计在城里不太遇到,十字路口转弯半径比较,很大的流线,最初试过做尺度很大的形式,后来觉得很夸张,建筑很不完整,后来用错动堆叠的方式,从裙楼到主楼采用统一的语言,和城市的边界呼应,形成多层平台,与对面凉水河景观带建立联系。

这样的形式从外侧城市尺度,逐渐向后面的庭院空间过渡,再到后面的独栋,因为后面要控制造价,所以主楼北侧独栋的体块用砖来做。这样形成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较高的研发空间,把交通和服务的建筑建在一侧,将来买家做什么使用都可以,这样的设计显得效率很高。

第二个项目是我们中国院自己的办公楼(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楼),院里办公空间面积比较紧张原有的办公环境也很差,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院里有个空地。这样一个建设场地,大概的生成过程受到周围的建筑、‘日照制约,这是一方面。另外,院里自己盖楼寸土寸金,希望尽可能的盖大一点,在自身的诉求和各种限制条件的挤压下,形成一个看似必然的结果,最开始这个地方限高45米,后来变成60米,我们的设计把原来看起来很不规则的体量,整理成一些列的平台,中间的进深很大,做了一些连续的中庭,面积做足,屋顶平台做了一个篮球场,能给大家提供一场室外活动的环境,这个建筑要求做到绿色三星,形式就是这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楼

工作了很长时间,我们都很理解建筑师长时间工作的状态,一旦有机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办公状态的时候,还是会从工作状态出发,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自己更舒服一些。这个楼地上60米,地下两万平米,地下三层解决停车问题,地下一层解决餐厅,半地下室有报告厅,上面是办公,篮球场后面是健身房和员工活动场地。餐厅也是从室外的下沉坡道下去,解决一些通风和采光的问题。这个餐厅不只在吃饭的时候开放,有点像咖啡厅和休息区的空间。上面的建筑是钢结构,室内设计方面希望把构造关系和建造方式清楚的呈现出来。标准层沿着东侧和南侧是大开间的办公区,想在中庭做一个非正式的办公场所,中间是会议室。办公室基本没有吊顶,把结构显露出来,结构比较大所以颜色比较浅。建筑中间有连续的中庭,因为朝北在通风上比较有利,能耗上也没有太多的损失。

建筑的主要立面材料是陶板,也是设计院盖楼用的比较多的。根据室内空间隔绝的要求,形成疏密的变化,在西侧根据遮阳的要求,把立面的变化做一些参数化的设计。南立面做了很多垂直攀爬的植物,真正施工的时候选择植物的种类非常头疼,希望能够容易成活,便于维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希望借这个盖楼的机会,能够提升周围城市环境的质量。 

第三个项目是隆福大厦的改造,这个建筑火烧一次基本就废弃了,做项目之前并不了解,现场看过之后,如此大的体量废弃了十多年,周围的环境氛围很诡异。要把商场改造一个办公楼,遇到很多规范和空间尺度的限制,还包括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理解这个办公楼所应该呈现的氛围。我们之前有3年的时间,在做隆福寺的地区的调研,清朝的时候隆福寺是古代城市的状态,后来建设隆福大厦整个这个地区已经完全变成一个现代城市的尺度。政府希望利用这次改造的机会,改变这个地区的现状,因为现在业主基本没有能力去改造这里。希望能对传统城市肌理的进行织补,能够弥补现代城市和传统之间的疏离,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的规划研究,和城市管理部门做了沟通,做了改造的隆福大厦方案,改造商场的时候要恢复建筑顶部的隆福寺,这个成为我们设计的前提,虽然当初建设的时候很奇怪也有很多市民觉得不好看,但是这么多年之后已经成为一种记忆。所以我们修改的时候,庙就不动了。

隆福大厦改造施工中

我们改造面临一些难题,商场达到6000平米,按照现在的消防规范无法做成一个大办公楼,火烧之后,结构强度不符合现在的规范,成为危楼。我们要加上核心筒,单个分区,六栋办公楼,利用加的核心筒进行结构加固。中间打开了洞口,解决通风和采光的问题。做的时候也很困难,不能轻易截断楼板和梁,否则钢筋会缩回去,后来在施工过程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二层的设计按照恢复传统街区的思路,可以进行商业传统民俗的展览,三层进行重新整合,作为公共的门厅,所有办公人员从三层去各自的办公区,顶层把庙重新整理成一个私人性质的活动场所。我们当时画图废了很多心思,所有红色都是为了区分原来的结构,其他的颜色都是后来修改加上去的。因为这个楼是一个大商场,外墙没有窗,在老的街区里是非常大的体量,按照北京市规委的要求希望我们对这个楼进行适当的拆解和弱化。

本文整理自“研发建筑的创新设计论坛”。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创新柴培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