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史迪曼:柏林的城市空间特色
来源:畅言网archcy 2014-03-27
强调混合街区
柏林的城市建设强调混合型的城市街区,“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我们的做法是先要确定一个整体的结构和格局,而不像中国的城市建设通常是先从建筑功能上考虑,而不是首先考虑大的格局,考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他说道。
“在功能的布局上面,我们的举措就是不要把功能简单分区,不要做成这边是统一的办公区域,那边是单纯的居住区域,而是要在每一个小的街区都做到功能上的混合和融合,”汉斯表示,“一开始,开发商都没人愿意投资住宅,但是我们的规划部门强制规定了商业区一定要有20%的住宅比例”,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保持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更好激发城市的活力。
同时,在如何表现城市建筑的多样性方面,汉斯特别举例说道:前东德外交部大楼和周边居民住宅之间有一块狭长的空地,政府将它分割成每块6米宽的一个个小地块作为私人持有地皮卖给了个人。“我们没有请大的开发商介入,而是将地块打散卖给了个人业主。我们也没有对建筑的立面进行更多要求,只是统一了整体建筑的高度和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个小区建造后,形成了令人满意的城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图景。”
柏林的城市规划强调混合型的城市街区
城市建筑体现公众意志
在柏林,城市与建筑并不只是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的事,城市图景也不只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而是会充分考虑居住在城市中的公众的意志。
“遇到一些有争议的大型建筑,我们要先经过‘议会表决’过程,在议会表决的基础上,再进行面向城市公众的‘全民公投’,甚至还要在全民公投前,为‘要不要进行全民公投’先来一轮全民公投”。可见,城市建设决策的民主性在柏林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后,谈到中德两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特点比较,汉斯认为:“柏林当前已处于一个后工业时代,城市人口也一直是负增长,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城市增长速度上不像中国的城市发展那么快,也不像中国的设计者通常会感受太大的工作压力”,“而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匆忙,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余地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反思和研究,并通过潜心研究得出一个更加理性和审慎的结论”。
产业结构重组
今天,柏林的定位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城市,而是现代的集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科学教育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
“尤其是柏林的文化创意产业,一些有传统风格甚至显得有些陈旧的厂房遗址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纷纷把自己的工作室迁进来,柏林政府也为这些人提供了优厚的创业条件,并提供了大量的画廊、咖啡馆等各种适合年轻人的场所,”汉斯介绍说,到今天,人口仅为370万的柏林城市,已拥有了2.3万个大大小小的文化创意公司,在影视、音乐、艺术、设计、广告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了16万人。
同时,以旅游产业来说,柏林在2013年接待了27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保护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酒店、商场、银行等城市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也经常举办有吸引力的艺术活动。
柏林的创意产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