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城市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城镇全然消失
来源:畅言网archcy 2014-07-02
崔愷:中国著名建筑师,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空间需求也上升到了不同的层面。人们不断积极的塑造有品质的生活,进而开创了城市空间,这显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莱特的内闭式“拉德本”花园小区与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开放城区确实和中国的四合院,街坊式,邻里式的生活不太一样。大体来说,“高”建筑也确实开展了城市空间,社区空间,大家共享阳光。显然,这种形态对中国的空间布局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说实话,客户的影响在欧洲体现的并不是很突出,而在中国信任度还是很高的。
中国整个城市人口的聚集,整体人口压力造成很多居民不能继续使用公共的住宅等传统的方式来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年,社区的公共空间尤其是景观空间,越来越被重视。近几年,开发商推出居住品牌,突出社区景观城市化,有些区域甚至建设的过度景观化,这也是豪华社区常出现的现象。一般的、普通的居住社区,包括公租房社区等建设的更加实在。总体来说,这类型“实在的居住空间”必须在中国建设起来并发展成为社会的一种建构,基于对未来发展和改进的考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立规范的制度也是必要的。
虽然中国逐步进入城市化,步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村乡将消失。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人的城镇化,换句话说,就是打破原来的城乡界限,让农民也享受医疗、教育、社区等和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服务。这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实际上从国外来讲,较大的国家中,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城市还优厚,我们国家的重点是让城乡差距缩小,开展城乡统筹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现在从中央的精神到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来讲,农村也显然不会消失。第一,中央领导都提到了如何创造美好的乡村,如何让老百姓改善生活,而不是忽略乡村,这明确指出了乡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田也是有限的,任何建设过程中更是不允许有破坏耕地的现象,耕地还在保护之中,那么,乡村就能够保留下来。尤其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边缘地区发展是逐渐产生并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外围的工业区和新的城市发展区可利用一部分城市边缘的优势,让农村逐渐变成城市,城市向乡村靠拢,发挥城市的扩散功能。
中国未来30或者50年的现代化国家最重视的就是创新。对我国来说,就是各个方面的创新,国家科技创新更是现代化的关键。从社会生产来说,中国制造将会变成中国创造,现代化的标志不是依赖于外观,而是整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发展水平。这个发展过程还是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各方面的完善。
现代化是社会先进性的一个标志。而建筑设计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的需求就是建筑的需求,这也是适应社会现代化去讨论和改进的工作。目前,中国东西部城乡差距和南北差距较大,地区间还存在差异,这显然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需要更好的实施发展策略。
未来是变化的,我不太主张严格地控制旧建筑的拆除,只能是呼吁去保护。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拆除了太多历史性建筑,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实用的社会。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就是一个实用社会,它是否像欧洲的社会?我也不确定,我觉得就是需要适应社会需要去考虑如何建设城市。这样的社会形势,势必造成城市结构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能否更多的保护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显然也是比较困难的。
老北京的外部空间主要是街道与一些开敞的水面沟渠构成,并没有欧洲城市中常见的市民广场。北京没有广场文化,没有制度下的广场文化,不同于欧洲等国际化的广场文化,主要是北京城区就应该不允许车辆进入,道路没有大的城市发展空间。目前,北京这样的城市格局也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种做法,在未来,它能够建立其他方式的,但也需要一个过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