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磊:建筑的思考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A4工作室 2012-09-19
刘方磊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1A4工作室主任
建筑是人们生存的空间,在时间的维度上加以纵向比较与思考,即看古代与现代人们的空间异同之处,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基本的空间原型及构成元素是有共同之处的。此一点在很多地方得到印证。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故乡与童年记忆深刻,魂牵梦绕在他乡成年后的一个雨夜。这是因为极简唯美的记忆特征。它成为人一生的空间印象,所谓记忆之初而形成空间原型。此点与人类茅茨土阶的物理特征化为心理特征有些相似。
物理空间给人们心理空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但是当我们在辽阔的空间中心胸开阔也是情理之中。比如面对大漠孤烟、荒原日落,无边大海、浩瀚夜空。
时间穿凿空间,空间印证时间。时空的交错可能是宇宙最大的奥秘与魅力所在。世界是多元且多维的,时间与空间是可能互相转化的。在广义相对论中,能量与质量是可以互化的。
建筑的空间与实体都是主要的要素,虚实相生,负正相宜,建筑的数学属性在于几何学与代数学。从古代人类从对自然的思考中得到启示,这仿佛是天地的赐与。
从丈量土地到界定范围,从遮风挡雨到防御猛兽,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建筑的内涵有着极其朴素又或者极其神圣的双重属性。从物质意义上的朴素的功能属性上,是市俗与生活化的,就如同吃饭睡觉般平凡。每一个人都能领会与体验,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均要发生其间,没有丝毫的神秘性与专业障碍。
但是某些建筑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却又有着与天地同在的非凡内诣,又有着亘古长存的惊世外形。
人们生存的第一根本便是生存空间,也可广义地称为生存环境,也可狭义地称为生活居所,其意义如同植物的伸展成长空间以及动物的活动势力空间。或用俚语称为“我的地盘”。
动物捍卫自己的地盘是本能的力量,地盘是其食物的来源,也是其繁衍后代的必需。是随时准备流血与牺牲的。为了种族的延续,动物在面对配偶争夺以及生存空间时战斗便成不可避免。
而纵观人类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人云“食色性也”,而所谓人性之本便是生存空间。在某些层面上,捍卫空间如同捍卫主权般神圣。对一个独立的国家其领土完整的意义以及外敌入侵的意味?此即是开阔类比的思考。
故而建筑从产生之日起,就有着土地占领,高屋建瓴,地盘地界地标的意义。
现代建筑学术语的 “占地面积”“基底面积”“建筑面积”各有所指,但体现了建筑是由占有土地即而占有上方空间的本质。它必由坚固耐久之材料构造而成。其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必经得住风霜雨雪的侵蚀。经得住时间的空间有了精神的力量。历史长河流过,文化的印痕刻凿在大地上,河床留下冰河时期的传说,化为神话般的沉淀空间。
所以对建筑的可浅可深的双重属性略见一斑。但每每对它的思索又如管中窥豹般片段。又可能如“过犹不及”般加以不能承受之重。深入浅出的阑述与领悟是困难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感觉是真实的。“不立文字”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内省与悟道之高境界,“沉默是金”亦是个人“静水流深”般的修为。但作为整体的领悟与交流却难有帮助。艺术与哲学的玄学境界往往受到诘难与质疑。
在建筑发展的历史中,一直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徘徊,越是重要的建筑其精神层面越重要。在古代社会,重要的建筑是为了与神产生对话而建设的。其高敞的空间代表着在想象中高大的神的尺度。权力仿佛与建筑的空间尺度产生了对应关系。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性居住空间要求并不高,而对精神空间—神庙却给以无尽的追求,无论哪个古文明在此点上均有着共同之处。无数能工巧匠穷毕生之力营建精神的家园。不求今生求来世的处世哲学使得人们建造了被现代建筑文明惊叹的古代建筑文明。
用时间与生命磨炼的古典建筑代表着信仰与灵魂的物化。一个族群精神的凝聚空间有着现代科技无法到达的高度。现代建筑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作为工业产品与手工业相比从技术层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从精神层面的追求上则有所降低。商业文明与人本主义使得人们更加自我。从精神凝聚上有所离散。今天的城市是无垠的土地上密集的高楼林立。随着社会高度城市化,城市群作为人类高度密集的生存空间是必然之势,地球上的能量互换是循环往复的,太阳能是大地生命的源动力。因天之序,日月运行,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建筑作为人们活动的空间容器,内涵与外延的双重属性使其具备了多重意义。坚固而中空,实用而可塑,美观而多译。主客体互动以及再创造其功效。其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值得深入推敲,材料的物理属性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效果。
建筑的综合考量是在建立于分析总结与逻辑推敲上的。有感性的哲学审美层面,也有理性的数学演算层面。美术与算术在古代的交互发展与相互影响。地理与物理在古代的交叉建构与混合关联,天文与人文在古代的……试想人类之初的建造行为是在面对天地辽阔尺度的敬畏中完成的。从大地上拾起石材与木材,用泥土烧成砖块,建筑材料来源于大地,建筑根植于大地。久远的建筑取天地之灵气,与天地溶为一体。
建筑的本源性从古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蔽护所以及公共开敝空间或者私人隐蔽空间,军事防御堡垒或者国家政权之宫殿,宗教信仰之庙宗或者公众交往之场所。现代社会的分工与职能日益复杂,建筑的分类亦随之增加。城市逐步扩大,工业化的痕迹日趋明显。
建筑如何建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体问题,有时建造工艺决定成败,整合人力物力建造,细节决定成败。
建筑按类型学分类有规律可寻,整体式与单元式。将建筑元素精简到最少,无外乎柱、梁、板,门、窗、墙,走廊与楼梯。还原为事物本初以发现其基本原理。凡对复杂事物均应透过其繁乱的外表看到本质属性。简化至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