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心灵栖所

——景观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的花园设计

阿普贝思设计机构总裁 首席设计师 邹裕波

摘要:美国景观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其对“源”的哲学思量和对个体经历和建筑化语言的关注,在住宅花园和康复性花园设计中独占一席。她对花园主体使用者经历和情感的诠释与转译,使其花园和设计艺术真切溶入了使用者的个体精神而彰显出属于使用者的场所精神,回归设计为人的本源,对我们创作属于客户个体的花园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花园的创作过程,托弗尔·德莱尼探索了对生与死的理解。”

——玛吉·奔(MaggiePeng)

1948年,托弗尔·德莱尼(TopherDelaney),出生于旧金山的一个艺术家庭,是美国的人类文化学者、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德莱尼学的是纯艺术,当问及她为何选择景观设计这个专业时,德莱尼回答说,初始景观设计吸引她的是作为雕塑的一种形式和表达她对环境个性认识的一种方式,而且,景观设计似乎还是实现艺术(Art)和公民责任(Civic responsibility)最佳组合的有效途径。后来,在这个职业中她意识到花园的巨大效能——一个承载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庇护圣所。因此,她的设计似乎总是贯穿着对一系列复杂情感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

德莱尼的景观设计实践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传呈客户个体经历为主的住宅花园设计;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以后,即1987年她患乳腺癌以后,有助于病情恢复和增进治疗效果的康复性花园设计;一是公共艺术的创作,包括文化的、历史的和政治的。

自小受艺术熏陶的德莱尼,骨子里有一种很强的求新欲望。她故意打破了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将艺术、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在花园设计中,德莱尼也总是希望对设计过程有一个开放的视野,从中寻求新的设计方法与表达,来挑战人们惯用的那些常规方法。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从为医院设计康复花园环境到为住户和公司员工设计环境的庇护所,德莱尼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庇护圣所风格。

设计理念与手法

源之思量——花园与哲学的对话

2003年1月德莱尼在接受访谈时说:“我们必须要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些大的场所,为什么我们要设计花园?我们想让花园讲述什么?…….我们非常有必要开展更多的关于“为什么”的哲学讨论……花园不止是一个漂亮的实体,它还应该给人一种亲切的拥抱和包容。”

德莱尼设计的花园,尤其是住宅花园,不少是关注与“源”的哲学对话。例如谢园(CheGarden)的“禅意”,通过光、流水和容器来诠释水、光之源和力量之源,揭示出不同的自然哲学理念。再如戈德法布花园(GoldfarbGarden)的水池,静态的池水和厚重的外形轮廓,定义出不同的容纳关系,体现出融入了哲学理念的古典形式;同样,哈奇花园(HatchGarden)椭圆形水池和池壁的贝壳装饰,运用海洋成分(水和生物)来表达一种类似生命的体验,演绎出生命之源。此外,德莱尼还用简约的几何形水池和流水,诠释了多种“源”之哲学。

 精神之诠释——花园对个体经历的转译

德莱尼认为,“艺术”不可能游离于主体、场景和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她把她的花园设计对应于环境使用主体的童年经历来创作。因为6岁左右的生活记忆,对一个人的喜好和理想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对客户个体经历的研究,托弗尔·德莱尼把客户潜在的记忆和愿望诠释成一种“编码信息”,通过构图、材质、色彩和更多细节的设计传递出客户的独特信息,将客户(环境主体使用者)的精神自然渗透到花园的土地实体中。其代表作为古普塔花园(GuptaGarden),业主是保罗·古普塔,来自印度。德莱尼通过与他的谈话和经历研究,将他记忆中的个人经历以“编码信息”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普塔7岁前住过的地方,幼年时关于自己花园的记忆是什么?还有他所记得的植物与色彩,以及他和家人在花园里做什么事等。保罗·古普塔记得的色彩有绿色、黄色和橙色,于是德莱尼用彩色混凝土墙(橙色、绿色和粉红色)来诠释他的记忆。橙色的弧形围墙,像是印度妇女的“莎丽”,裹住了花园的面庞,鼠尾草似雕塑点缀在橙色弧墙前。

德莱尼通过橙色、深蓝色混凝土矮墙,绿色和粉红色建筑化矮墙诠释了古普塔的记忆和经历,并将其化为一种哲学思量,像存在主义的“存在状态”与“存在过状态”,她将此时(存在)状态与彼时(存在过)状态零距离相会,在花园的色彩和空间穿插组合中实现。因而,花园既成为人们心灵的休憩、庇护之所,又是人类精神的传呈之地。正如保罗·古普塔所说,“我总喜欢细细品味这一空间的韵律特征,它将我带入一个神圣空间,一个独一无二的庇护所。”

花园的感官享受与时间效果

在很多展览和展示中,视、听、嗅、触觉常会综合使用,来生动再现展品的各种性质和各个状态,给人变化的观感。同样,德莱尼的花园设计中,触觉、听觉、视觉和嗅觉的感官享受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它们衍生出多样的时空与距离,营造出变化的景观。听觉的营造主要是通过水流和植物的摇曳,像簌竹叶、棕榈叶的沙沙声;视觉里则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景之纯化的哲学思考,混凝土、不锈钢、沙砾、磨砂玻璃演绎出工业文明的触觉,而蔷薇、百里香、薰衣草、栀子花等缥缈着鼻吸之香。这些感官享受,几乎遍及德莱尼的所有花园。

德莱尼主张的时间效果是她花园创作的一个主题要素。除了维度上的四季变迁和光影变化昭示出的日出日落外,她的时间效果还强调于花园创造的无终结性。她认为“花园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花园创造只是一个转变(transformation)过程。”在花园设计中,德莱尼让客户自己建立起对花园的兴趣和责任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园也不断地演变,渐渐进入大地的脉络中去。

边界的意义

边界,由于其多重的空间含义和性质,在城市与建筑的边缘空间中起重要作用。德莱尼的很多作品和边界有关,她常用垂直的墙体、几何形的混凝土柱和格栅状的铺装来强化边界,这主要得益于野口勇具有雕塑意义的形式启发。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花园(GreenwichGarden),用混凝土和不锈钢墙体强调基地呈波浪状起伏的地形;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加州的斯坦珀花园(StamperGarden),巨大的雕塑化石块体和球体危然地布置在一起,在人工花园和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一个明显但通透的边界。她也常用磨砂玻璃、彩色混凝土矮墙、攀缘藤蔓植物等作虚实边界、限定或引导空间,尤其是彩色混凝土矮墙,其色彩与空间的建筑化处理,有不少路易斯·巴拉甘作品的痕迹。

花园色彩的运用

德莱尼的花园色彩对应于不同的哲学与故事对话而无定式,从谢园的黑色混凝土到哈奇花园的绿色木墙、紫罗兰色的混凝土墙面,从古普塔花园的粉红色、绿色墙体到库林·威尔科克斯花园(Garden of Historicism)的泛氪绿色光泽的玻璃球,色彩纷呈。黑色混凝土容器和紫罗兰色混凝土墙对应于“源”之哲学的探讨,而古普塔花园中的粉红色和绿色则源于客户故乡的色彩。

在旧金山的屋顶花园中,深蓝色创造了一种深度感和纯净感,它既映射了天空的颜色,也与旧金山银白色的屋顶景观形成对比。在康复性花园中,德莱尼运用一些艳丽和鲜亮的色彩,有利于病人寻求刺激和鼓舞他们战胜病魔。

花园中植物的运用

花园作为心灵与精神的庇护所,德莱尼认为使用者享受到的环境远不止是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她开创性地在医院和其他公共场所种植一些药用植物,帮助人们亲近土地,使病人们了解植物的药用效果,也从精神上得以宽慰。如在Marin癌症研究所设计的冥想花园,她使用了一些可用来制作抗癌药品的植物材料,例如可用来提炼抗肿瘤药物硫酸长春碱(VinblastineSulfate)的长春花等。

作品介绍

德莱尼的住宅花园已有专著介绍,这里只介绍她在20世纪80年代后完成的一些设计。

康复性花园

德莱尼39岁患了乳腺癌。1989年,在她经过6个月的化疗后,她意识到医院的环境是多么糟糕,花园可以帮助病人、亲属和医院员工分忧解难。从此她和她的公司一起致力于康复性花园的设计,至今已为5个医院设计了康复性花园:3个在加州,一个在德克萨斯,一个在纽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马林总医院癌症中心冥想花园,1992(MeditationGarden,MarinGeneralHospitalCancerCenter,Greenbrae,CA,1992)

马林总医院癌症中心冥想花园是德莱尼的第一个医院花园项目。花园修建资金由病人组织的委员会筹集,因为他们希望有一个康复性的环境。花园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的庭院,占地800平方英尺(换算成平方米或公顷),毗邻病人等候区。等候区面朝花园,全落地玻璃可使病人饱览花园景色。等候区通向花园的门一直开着,病人们可以听见园中喷泉的水声,嗅到植物的芳香,还可以去园中散步。为便于观景,花园四周的墙全开有窗户。在该设计中,德莱尼探索了多学科的知识,并尝试将它们组合到设计中,开创一种新的设计途径。德莱尼种植各种各样治疗癌症的药用植物,还编制一些小册子,讲述有关治疗疾病的一些植物知识,而且也让病人了解那些植物对他们的免疫系统有何帮助,在享受花园的空间情趣时,能从治疗中学会些知识,以便重新获得控制自己命运的感觉。正如医院的负责人说:“花园至少给病人一种视觉慰籍,使他们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与自然亲近的喜悦。最重要的是,花园的一切都在生长和变化,这使病人感到与外界存在一种联系,而不是完全被隔离……这个花园给病人提供了一个较轻松的环境,病人们一直感谢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康复性的花园环境。”

莱西塔克家庭式康复花园,1997(LeichtagFamilyHealingGarden,Children’sHospitaland HealthCenter,San Diego,CA,1997)

莱西塔克家庭康复花园位于旧金山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内,其旧址为停车场,1997年拆除后建成了此花园上。花园的色彩、造型、纹理以及设施尺寸,完全从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出发。花园里的诸多动物造型看起来有点滑稽,却颇具嬉戏性。德莱尼的设计主旨是诱发和吸引孩子们到花园玩耍,因而她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安全、充满想象且可以攀爬和富有深刻寓义的花园环境。花园入口处的大门是一个高耸的恐龙状钢构物,高6米,长12米。这条“恐龙”名叫“山姆”(Sam),取自一个名叫山姆·泊特(SamBurt)的男孩名,他9岁,因先天基因遗传问题,前前后后他共做了27次手术。“山姆恐龙”的高大造型意在彰显山姆与病魔抗争的顽强精神。恐龙的头被设计成向前探出,俯视着二层的手术康复区,这种造型寓意着家人和社会对孩子们的关怀。当夜幕降临时,安装在“山姆”身上的白色小灯熠熠生辉,成为夜间的一个大型照明设施。

莱西塔克家庭花园入口

除了“山姆恐龙”外,花园中还有诸多趣味盎然和孩子们喜欢的动物造型设施。例如2.1米高的蓝色海马喷泉,还有,5个一组的海星状凳子,都旨在鼓励孩子们到花园中玩耍。在海星凳子附近的太阳伞下,设有1.8米长的带轮子坐凳,颜色各异,孩子们可以把座凳推到较私密的地方去,也可以跟别的坐凳组合使用。再是,这些带轮的坐凳还可以使患静脉病(IVs)的孩子趴在父母膝盖上休息。花园中设计了一道弧形的蓝色拉毛水泥墙,墙上用玻璃片镶嵌了一个黄道带星座图,闪闪发光的玻璃片令观者联想起医院中的每个孩子都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和维护孩子们的康复。园中还有一道用彩色金属板拼装成各种动物造型的墙,随着太阳的位移,墙上动物的影子或被缩短或被拉长,产生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激发孩子们的玩耍情趣。

花园中的植物栽植承续了德莱尼在康复性花园中的植物运用思想,植物既带来绿色,又有宽慰病人心情的功效。如园中的花开会引来蝴蝶和蜂鸟,而天竺葵则散发出一种柠檬、薄荷和巧克力的香味。父母们可以从花园里采些薰衣草来扮香孩子们的房间,而一些具有治疗性的药用植物则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让患者了解相关植物的药用效果,从而在精神上起到一定的宽慰作用。

花园既是兄弟姊妹的聚会地,也是家长的短时休憩地,更是患病孩子们的游戏天地。山姆的妈妈说:“自然会医治那些医生都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这是花园的功效所在……花园还给病人以希望,因为他们能看见花园里花开和其他人在花园里娱乐,一种生命的跃动在召唤他们……花园既充满了变化,又蕴含着多种生活的隐喻。”

极简风格的庭院

特兰美术馆的庭院

该庭院位于波特兰美术馆的两个红砖配楼间。德莱尼将抽象与充满象征意味的青铜雕塑(最能辨认出的是狗的造型)置于深色的混凝土板上。庭院地面铺以深色与浅灰相间的石方块,形成参差不齐的地面纹路。为突出极简的设计理念,院中还置放了一些金属圆桌和黑色金属网的坐椅。

波特兰美术馆的庭院

埃文·H.罗伯茨雕塑中心(TheEvan H. RobertsSculptureMall)

该庭院是因要给新Whitsell音乐厅选址而提出来建设的,其目的是作公共广场和室外展场之用。新庭院位于雕塑馆Hoffman厅的北边,德莱尼运用了简洁、时尚的设计材料,如磨砂玻璃、钢构件和混凝土。这些材料暗示出展览空间的透明性和可达性,并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雕塑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和明确性。庭院中设置了一些低矮的钢制展台来展览20世纪的雕塑精品。灯光从展台下方投射出,使得雕塑品犹如悬置在空中一般,集展览实物和抽象、联想为一体。

埃文·H.罗伯茨雕塑中心庭院

其他设计

纪念9·11死难者的树林(WorldTradeCenterForestMomorial)

德莱尼设计了WorldTradeCenterForestMomorial的第一片树林,它不在世贸中心,而是位于下曼哈顿区,将种植2749棵树。其设计理念是给死难者家属提供一份能在曼哈顿茂盛生长的树种名单索引,让他们自己来选择最愿意用来纪念亲人的树种。每棵树上会有一个小饰牌,刻着死难者的名字、年龄、籍贯或是其他一些文字。用树来纪念那些遇难之人。这种绿色的纪念不仅是城市期待以久的礼物,更传递出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象征。

纪念9·11死难者树林的设计草图

文人花园(ScholarGarden)

德莱尼来过中国,中国的历史、地形变化、寺院文化,尤其是大足石刻给了她很大的震撼。她以苏州园林为蓝本,为旧金山一人家设计了一个名为文人花园的庭院,可兼作孩子们的游戏场。德莱尼用一些现代的材料传呈苏州园林中的文化与多种隐喻。如用混凝土模仿太湖石做成的大小石块,板岩砌筑的园墙,孩子们可以在上面涂鸦乱画,一些临时参观的人,也可以在上面留下简短的建议。地面用橡胶铺砌,上面装饰着模仿水之涟漪的大小圆圈;园中还设有高低不同的3块石头供孩子们攀爬。苏州园林的水、石等造园要素与词句的点缀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转译。

结语

景观设计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托弗尔·德莱尼也正是通过花园的设计,对一系列复杂情感问题进行作答。无论是儿时经历的、记忆铭刻的,还是现实存在和困扰的,她都把花园看作解除压力、放松心灵,完成与生命和自然对话的场所,成为人们的心灵栖所。在这种情感下,托弗尔·德莱尼把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缜密地编织进设计里,通过充满人性关怀的设施设置、植物运用以及昭示出的社会关怀,设计出“因人制宜”的花园。这无论对今天我们创造“属于使用者”的花园设计,还是对推进现代康复性花园对人类疾病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重要的花园设计和社会意义。

注:此文发表于中国园林2005年第一期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风景园林;康复性花园;综述;个体经历;隐喻;边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