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周榕:道在设计之外

——《道·设计——建筑中的线索与秩序》序言

 徐守珩君嘱予作序,殷殷其意,百莫能辞,当以承应。且读且思,且思且录,缀而成篇,代为序。

过去二十年间,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世界建筑领域,爆发了一场堪比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形式突变,无数令人目眩惊叹的崭新建筑形式迅猛占据国际建筑舞台,形成一轮又一轮震撼性的视觉冲击波。这一进程,在时间上恰与国际互联网、全球化经济体系、好莱坞大片体系、国际奢侈品创新营销体系等“新现代文明形式”的形成发展同步。可以说,过去的二十年,是建筑“形式爆炸”的二十年,当代世界建筑,在这过去的二十年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时代”。

当代建筑的形式爆炸与加速进化,源于一系列的外部诱因和内在驱动。简言之:从思想层面看,后现代建筑运动横扫一切既定权威体系后的范式真空,为国际建筑的形式狂欢准备好了思维舞池;从需求层面看,随着全球化铺展而导致的消费社会的快速崛起,令建筑形式日益成为一种必须不断更迭创新的、易耗性的快速消费品;从手段层面看,以IT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建构和网络传播,极大降低了形式创造的成本并极大丰富了形式杂交的基因库,直接推动着形式生产的过剩繁荣。

另一方面,与建筑形式令人恐惧的奇异茂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思想的日渐枯萎,从1960年代持续到1980年代的、国际建筑界“触及灵魂”式的思想井喷与理论繁衍胜景难再。面对实践型建筑师们越来越出位并且越来越“蛮不讲理”的形式游戏,(以往这可是专属精于理论的前卫型建筑师的拿手好戏),既往建筑史观中理论先导的解释系统和逻辑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与野蛮增长的形式现实完全无法匹配,这令象牙塔内的建筑学者拙于应对并普遍失语。二十年至今,国际建筑思想界一直未能寻找到更新的思想资源,这与建筑形式争先恐后创新迭变的潮流极不相称。

形式的丰饶怒放与思想的贫瘠匮乏构成了当代世界建筑光谱的两极。建筑思想资源的枯竭,令建筑形式的放纵愈益湮没了建筑之道的显现,当代建筑愈益异化为与人类意义性栖居无关的形式炫耀。过去的二十年,世界建筑在感官层面营造出无数极致的形式快感,但在心灵层面,也遗留下一个巨大的意义荒原。在这个意义荒原上,再次学会栖居、思考栖居是未来建筑师不可辞谢的使命。

思考栖居的本原意义,必须抵达“建筑之道”。所谓“建筑之道”,在我的个人理解中,就是对建筑的超越性思考。这个超越性,指的是对建筑物质属性、感官形式、以及一切现实功利性价值的超越。建筑之道不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建筑理论,而是建筑师对建筑意义的综合感悟、整体把握与终极思考。东方哲学中“道”的概念是整体的、圆融的、从宏观到微观不可分割、一以贯之的。中国人自古讲求“道行合一”,通向伟大之道的路径几乎可以从任何一条平凡的入口开始。

本书作者徐守珩君从日常设计开始,一步步踏上不断深入思考的建筑求道之旅,积年之功,集腋成裘,终竟鸿篇巨制,令人感佩。本书以实际设计案例为依托,将东方之道与西方的学术理论融会贯通,初步建构起一个带有个人特色的建筑思想体系。其中,“道”代表本体论的思考,而“线索”与“秩序”则分别对应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途径,三者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解释系统,其顶点是“道”,而线索与秩序则是道的显现。在道、线索、秩序这个统一的解释系统之下,本书作者以极大的发散性和海量的旁征博引拓展了建筑师的常规思想疆域,也为读者打开了许多扇进入不同思考象限的“方便之门”。对于建筑的初学者和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此举可谓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我与徐守珩君的相识始于清华“建筑评论”的课堂,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建筑教育是如何被“产业化”和“职业化”的魔杖导引到无道的危险深渊之侧。今天中国的建筑教育,不再传道,仅仅授业,而道既已失,惑从何解?这样的以职业建筑师为教育目标、传道和解惑缺席的建筑教育,导致了越来越多新生代的中国建筑师沦为被抽去思想的生产工具。他们技术熟练、形式游戏的技巧高超、对潮流的动向了如指掌,但却对栖居的意义一无所察,对建筑思想的历史一无所知。他们对人类建筑的威胁与他们掌握建造的能力一样强大。

我一直深信,建筑之道在所谓的“设计”之外。或许是出于个人偏见,我总以为“设计师”(Designer)意味着属于某个巨大的商品生产链条中的一环,而“建筑师”(Architect)则负责饲养从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有着生命和灵魂的那个叫做建筑的物种。从建筑师到设计师的蜕变,意味着建筑道的沦丧与湮灭。今天的“设计”,太过于被定义为某种职业性的技能,专业化的技巧,而不是胸中的山水丘壑和脑中的存在与人生。道之不存,技将焉附?艺将何求?我心中倾慕的建筑大家,应该如庄子笔下的庖丁,“以无厚入有间”,进乎技、超乎艺、明乎道。这也是读完本书后我最深的一个感慨。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