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宋照青:建筑的营造与情感之路

—— 我在中国的实践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近十年的建筑实践道路,聚焦于实践中关注“营造”及“情感”的因素;强调将激情贯彻于设计及营造的始终,并赋予建筑以生命的意义。

记得毕业时,曾以研究生的论文作为自己对建筑观的总结,并立下志愿去探索人类情感与建造之间的关系。但那时整个建筑界或多或少地让我感觉建筑在中国的成就是陷入在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论,而非研究如何实现一个好的建筑。各个大城市的优秀建筑乏善可陈,更不用提如何打动人的心灵了。这与看到的书籍里各类优秀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发誓走出国门去寻找一条真正的建筑道路,这条道路决不是再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敦煌博物馆。那从地下伸展出来的 青砖墙体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东方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这种感受是建筑自身独特的震撼,也让我明白了给予建筑材料赋予生命的含义。带着这种激动,我加入了日建设计国际有限公司(Nikken Sekkei International Ltd.)。

日清设计创始人宋照青

出国之前,我有4点疑问是很明确的。第一,我认为建筑不应该是文学创作,更不应是流派的争论。它应该是建筑的实体语言对建筑生命的表述。但如何将这种语言体现出来呢?第二,中国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际脱离得太远了,当一个人完全不懂材料时就如同一个画家不懂颜料,谈什么创造呢?第三,建筑工程决非一个人所能包揽的全过程。建筑师只是这里的领头羊,他应如何运用自身的经验领导一个团队从事这个复杂的过程呢?第四,当所有人都在指责所谓国际化标准的同时,往往我们并不了解其实质,它到底是什么呢?

怀着这种疑问,我于1995年底来到日建设计这个对于我完全陌生的环境。既然要了解别人,就从绘图员做起。第一年非常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国外建筑师如何着手去做一个概念。他们的出发点实际上很简单,了解了任务之后就开始做其他研究,这种研究包括生态、空间、景观、功能等多方面,最终确定建筑的体量和构思。他们并没有用很多的理论作辅垫,也没有很多讨论,手由心生,出来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大家力图去实现它。他们很少谈起现在的流派与别人的建筑,更多的是从现场出发,以最简单的思路去解决住居、交流、环境的问题,而语言则是每个人自身的。他们也研究其他的大师,但没有人去抄袭大师的语言。当概念设计被接受以后,深化设计的工作就很仔细了。这部分的工作往往分几个部分进行。一方面我们称之为Design Process(设计阶段),另一方面我们称之为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在设计阶段中,一个整体的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往往某个设计师承担其中一个部分,而主任设计师控制全面。他一方面要领导所有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对设计的成果负责,另一方面又要负责协调其他各工种的工作。在国外,建筑师被称为Main Consultant(主顾问方),而其他各工种称之为Sub Consultant(从属顾问方)。它包括结构、机电、给排水、暖通、室内及环境设计、灯光设计等各工种。所以主任建筑师的工作是很繁琐的,也是很细致的。从中我看到了国外建筑师的许多优良专业精神。一个设计周期的时间往往很长,但从事的工作也很多。他要控制下属设计师的设计;从整体立面到每一个窗口的细部及阳台栏杆的做法,直到五金配件的安装等等。主任建筑师也要经常去和供应商、材料商甚至是承包商去谈。了解设计想法的可实施性。国外很少有所谓的标准图可套用,而承包商、材料商的不同又造成各家做法完全不一样。因此从我的理解来看,所谓国际化标准实际是为建筑工作者提供了一套以生产力标准为后盾的设计和管理模式。通过这套模式,建筑已被打上了一个品质保证的基础。从这方面来说,管理起到很大作用。一般项目管理的工作中由事务所的项目经理承担,它也可由主任建筑师兼任。工作范围包括管理合约,安排计划,与估价师一起控制造价。最终整理一套施工做法及验收的说明(Specification)。它是把控承包商及材料商的基础,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入到各个承包商的合同中。它往往由各工种分别完成。例如:建筑完成建筑的,结构完成结构的,机电完成机电的等等。当这部Specification最终完成后,它就已经如同一本字典一样厚,由估价师最终整理并提交给业主。经业主批准后,再由项目经理负责按此为基础进行招标和评标。当最终承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在上面签字后,这本厚厚的合同就成为法律的依据,对建筑的各方面品质有了一个全面控制。这也是目前国内极为缺乏的管理程序。

1998年,我作为日建设计的高级建筑师被派回中国进行新天地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我发现国内的设计师在主动精神及敬业精神与国外的设计师相比均存在着不少差距。国内设计师很少有一种冲动去想方设法建成一个好的建筑,同时也不是很清楚这个程序。而国内的承包商由于国家整个机制仍停留在照图施工的阶段,不具备二次设计的能力,所以也就不具备完善设计师的意图并起到很好的辅助设计的作用。所以在新天地的招标评标后,好的外装饰工程的分包商均是有国外背景的公司。通过与他们接触,我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他们会诚恳地告诉你运用何种方式能够将你所想的结果实现出来。这种二次设计阶段的多次交流及反复使他们的图纸最终很详细地反映了设计师的意图和构造的合理性,而这种讨论与研究又更广泛地扩大到相关的供应商之中。最终,从石材的切割工艺到强度选择,从铝材拼装尺寸到五金件的安装,这部分的内容涵盖了施工的方方面面。当所有的最终二次设计图完成后,我已经知道房子最后会是什么样子了。从这一个过程,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同时也帮我做了很多的设计工作。我们一起将建筑的完美程度提高了。这使我想起我的同事兼老师青沼克明的一句话:“尽可能向承包商多学习。”

新天地完成时,很多人只看到其表面的整旧如旧和新旧结合,但这里面涉及到多少工种,多少人艰辛的工作,可能是很少有人能够体会的。建筑决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难怪梁思成先生从一开始就将清华的建筑系改为营造系。建筑确实只有通过营造才能得以实现。这里面渗透了很多的经验与很多人共同的努力。

2001年初,我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试图运用我在外国公司的经验从事自己的执业道路,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走一条价值自我实现的本土之路。开始的过程不是都能尽如人意的。国内地产商或甲方建筑师都只是从他单一的某一项能力来评估设计师的能力。因为业主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很好的预见到房屋建成后的效果和需达到的目标。而且由于国内独特的原因,他们往往直接控制从设计到施工并走向市场的全部过程。所以作为重中之重,资金的控制成为地产商的首要控制要素。在投标阶段,地产商或甲方只是根据报价的高低来做出判断。他们没有审核承包商二次设计的能力,也不能检验材料的好坏。例如,他们往往在没有铝板厚度与强度关系的概念下,就根据报价做出了选择,也不知道氟碳烤漆与粉末喷漆的区别,更没去过铝板加工厂看过深加工的整个工艺。所以,价格的因素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造成目前国内的承包商及供应商争相压价,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于设计师而言,由于国内教育体制和工作分工的要求,业主聘用的建筑师也往往没有这些经验或认为这些并不是设计的范围,于是营造过程中这一很重要的环节就被忽略了。当好的想法和设计没有建立在稳妥和扎实的营造过程中,一切均流于平淡与粗糙,也造成了目前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国内建筑师还是境外建筑师作品的原因。

随着一些作品的建成和工作的努力,我们逐步得到业主的信任与支持。经过一些案例,经过我门的双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当作品最终展示到业主眼前时,业主信服了。他们逐步接受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也愿意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征求我们的意见,并在一定程度上听从我们的建议。例如深圳的海上世界和重庆锦绣山庄的别墅。在一开始,业主只是从方案的效果图出发,偏重于选择一个好看的设计。但在过程中,随着业主与我们共同在工程的进展中逐步深入,他们也理解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营造的手段。因此在招标过程中,不再简单以最低价格作为招标的唯一依据。最后的中标单位都是价格、施工、质量三方面均衡的单位,所以最终的成果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我的师友青沼克明曾对我启发很大。他说:“做方案时画的每一根线,你应该知道它的做法,如果你不知道就想方设法地去搞清楚,否则不要画。”后来在设计中很注意这一点,哪怕在过程的安排中也尽量利用节点详图的设计去把控最终的效果。详图的量是很多的,但决非标准图所能代替的。国内目前的标准图大多是从构造方面出发来研究建筑的合理性。而设计师的详图更多地是要表达你的思想和风格,所以叫做设计细部(Design Detail)。这两者不是一回事。我认为设计详图更多地是通过营造从局部到整体去反映设计的理念。目前国内的开发商已经越来越看重这一点。那么,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就更应该把这部分的重要性放在心上。

最后我想回头谈谈建筑创作与人们情感的关系,这也是建筑营造要达到的效果,也应该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目标。

记得读书的时候,曾听到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说过:“建筑的创作更多的是意境的营造。”中国人本来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民族。人们对自然和人性的追求更多地通过对意境和场景的描述上。从李白的诗到中国古代都市的营造,均本着形而上的原则去创造超出形式本身的含义。古人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意通过场景的揭示表达出来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意境。建筑实际上也是通过对环境的塑造来表达情感。但商业社会的今天,如果人们只是选择石材表达高贵,通过台阶表示显赫,或最终用一些柱式表达文脉。那么我们的语言是多么贫乏啊!所以对设计师而言,从一本大师专籍孜孜不倦的抄袭,并非创作设计的源泉,而当形由心生的时候,再一般的语言也能表达情感的因素。

记得新天地刚开始的时候,与Ben Wood先生走在尚未开始拆迁的居民区中,他动情地对我说:“我将来在这里要听到歌女唱歌的声音。”这是一种真情的描述。这是一种建立在从“马路天使”到“乌鸦与麻雀”再到“天涯歌女”的观后感觉之上的情感。于是乎,怀着一个真正的感情来改造这块土地以至获得最终的成功。我想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设计是真正可靠且感人的,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那样。

所有的建筑工作者都研究过“柯布西耶”,每个人对他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我看来,他所主张的就是创造情感的形态和空间。我认为建筑没有过多玄妙的东西,所有的城市规划、社会心理学、行为、符号、标识均是从次要的角度去解释建筑。而建筑的本意就是情感的形态和空间,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图像去打动人心灵的深处。自我们的事务所成立以来,我们一直试图走这条道路,运用在实践中的所学来走一条追求建筑本意的营造之路。从奥林匹克花园的集群化社区到苏州湖边的一个小会所,从一个私人别墅到山地的俱乐部,均是这样。我想这也就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建筑的永恒之路,也是舒尔茨所谈论的场所精神。其最终回答了路易康所问的——砖想成为什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