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韩冬青: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设计创作经验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课题,就是建筑师如何在遗址保护的工作中学习和创作,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之前,我做过一个比这个规模小一点的扬州古城南门遗址博物馆设计,之前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进入这个领域。很荣幸这两个项目都是跟东南大学历史理论所的所长陈薇教授合作完成的,下面谈一点我的心得体会。我的切入点是建筑师在参与这些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体会和教训,有一句话是“建筑作为连接城市时空构造的一个媒介”,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一般的建筑都适用,但是对于这种遗址保护类的建筑就更加重要。

就我的工作经历而言,我认为遗址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但是同样重要的是遗址可以怎样被解读,可以怎样被介绍出来给大家。我的体会是遗址不应该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要放在两个维度内去观察它的意义和表现方法,一个是空间方面的,另外一个是时间方面的。要把遗址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展现,建筑师的工作是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认识体现出来。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明代甚至比明代更早南京就有一个轴线,秦淮河形成一个弓形的造型是和这个轴线要配合起来研究的。明代为了错开以前的很多建筑遗存,就选择了实际上是湿地的这样一个区域,另外做一个宫城的轴线。到明代为止,南京是两条轴线并存的。这个寺庙是从东吴时期开始就有的,屡毁屡建,到了明代朱棣建大报恩寺有一个指示,一定要“度越前朝”,就是要比以前更大更高更辉煌,所有规制都是按照皇家的规制来执行的。从此之后南京出现了很多大报恩寺的文献,有很多图形资料。“大报恩寺”这个名字也是朱棣起的,它曾经是中世纪的七大世界奇迹,遗憾的是其他奇迹存留下来,但是大报恩寺后来被毁了。

这个位置很多朝代都有寺庙的建筑,明代是在宋代遗址的基础上再建,然后存在了四百多年,最后被太平天国的战火所毁坏,所以遗存很难辨识。一直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陆续的考古发掘,到了2004年,南京市的秦淮区决定探讨遗址保护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当时叫“重建大报恩寺”。

到了2007年,考古在这里不但发现了塔基的准确位置,而且发现了释迦摩尼的佛骨舍利,这不仅是建筑遗产的一个重大发现,而且也是世界佛教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后来这个这一发现被列入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这一发现使得项目的性质越来越明确,必须是作为遗址保护公园来设计建设。所以从2008年开始就按照遗址保护公园的概念而不是重建大报恩的概念来开始新的规划和建设,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最初它的样式和风貌都是采取了明代寺院建筑的风格,但是从2007年之后项目性质开始慢慢转变之后,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怎样才能是一个恰当的遗址保护公园的规划呢?为此2011年,南京市为了大报恩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专门举行了一个国际范围内的邀请竞赛,一共有六家设计机构参加竞赛,我就是从这个竞赛开始才进入这个项目的。

在竞赛中明确规定,不能在原来的塔基遗址上面新建建筑,对塔基必须严格保护起来,但是又希望有一个塔,我们当时提出的方案的一个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大尺度的六面空间,这个位置和大小是根据当年大报恩寺内院的边界来界定的,这样就还原了以前大报恩寺的边界,内部格局也能得到清晰的呈现。为了保护原来的塔基,我们还构想了一个可以开合的机械装置,好像一个莲花状的装置。

到了2012年,关于南京大报恩寺的很多方案出来,最终的意见还是塔要回到原来的塔基上面,但是原来地宫的遗址和塔基的遗址必须被严格保护,这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类似的案例有杭州的雷峰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又搞了一轮国际竞赛,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透明的新塔的方案,同时能够影影绰绰地看到其中有一个古塔的影子,这是利用了透明玻璃和不透明玻璃两种材质之间的叠影关系去塑造的,重叠出来的塔影。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下面有一个放开的塔座,为了使上面塔的所有结构不直接落下来,而能够转换到原来的老塔的塔基之外,实现对遗址的避让,同时能够尽量重现以前塔的基本比例和特征。但是后来塔的设计被不断改变形式,最后工程完成之后塔的造型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两项非常有意思的创新,一是实现一个塔基内部的、能够展示塔基和地宫的无柱的大厅,二是在空中的塔顶部位,能够实现一个没有塔心构造的、相对大的开敞的透明空间。原来的老塔就是点油灯,使得皇家寺庙的塔能够在夜间通体透亮,但是在当代,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佛塔,而是一个游览的塔,我们可以看到其内部的表现特征还是很中国化的,玻璃下面是塔基和地宫的遗址遗存,在塔身部位,每个楼层都可以看到整个塔的寺院的边界以及远处的城市景观,在塔身部位新材料的做法能够把以前老塔的形制体现出来,同时又实现了最大的透明化。

这个工程时间很长,过程中有很多体会,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去研究创造,但是回忆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像这一类的在城市里面扮演着重大的结构性要素角色的遗址设计,一定要回归到城市的结构中去观察去规划,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个遗址博物馆公园,就是要把过去曾经有的信息,用现代人的解读眼光重新连缀起来,而不是保留一个一个分裂的、相互孤立的元素,这是我的创作体会。(节选自建筑的春天——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发言)

韩冬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城市设计专家,城市设计理论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UAL城市建筑工作室主设计师,2011年度获评江苏省建筑大师称号。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韩冬青: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