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孟潮 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著名建筑评论家
近日读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两年来,这个被称作“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众说纷纭,有各种各样样的说法和答案,但总让人觉得讨论中对此问的钱学森背景追寻探讨不足。
笔者觉得“解铃还需要系铃人”。正如有的参与讨论的人所说,对于这一问题,
吴非文章说“钱学森究竟说了些什么?......如果中国的钱学森只能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没有相应的思考和基本判断,不合常理常情。”是这样的:早在30多年前的1979年11月12日,钱学森在上海延安饭店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徐慰侬的采访时,世界已经回答了后来的所谓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说:“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才智的,中国人民又肯刻苦用功的,我们完全能够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只要他们合乎研究员、教授的标准,那怕他只有30岁,也要把他们提拔到研究员
钱学森说着起身从写字台抽屉里拿出一张当年10月26日《北京科技报》题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学习工作中的苦恼”的文章,其中有三个小标题:“一、信任和重视了吗?二、任人唯贤了吗?三、待遇平等了吗?”钱学森说:“我可以肯定,只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那么我们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才辈出的局面,就会涌现更多的杰出人才。”
30多年过去了,这里三个小标题的问题解决的如何呢?可能仍然是差强人意。而且,这里的三问还涵盖不了“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的全部。如钱学森所倡导“大成智慧学”精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愫,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钱学敏语)。所以,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教材,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等问题。
钱老晚年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
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观缘由
名师教育对于钱学森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钱学森一生。他9岁入北京实验小学时便受到启发式教育,14岁就借阅科普读物《相对论》。钱学森晚年回忆一生中影响他最大的人有17位,除了博士生导师冯.卡门之外,列入17位的有:小学老师1位,大学老师3位,中学老师7位!足见中学教育给予钱学森的深刻影响。
钱学森把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视为培养杰出人才的首要条件。记得钱学森1955年10月8日回国后不久,便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次回国感到受益最大和令我高兴的是,在国外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在精神上是和《实践论》、《矛盾论》的原则相符合的。
不久前,有人总结分析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观缘由(见《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4期)得出六条经验:1中青年时代出成果;2师从名家、国外名牌大学;3打破常规敢于向传统挑战;4孜孜不倦热衷科学实验;5思维敏捷、方法得当;6家庭环境和长者教诲的影响(详见上表)。我认为,这些方面的作用在钱学森成长历程中均有所体现。因此,研究、借鉴钱学森的成长经验有益而且必要。这一研究似应列为“钱学森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此方能更全面准确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