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3:Rho 米兰国际家具展主展场
米兰Rho卫星城国际展览中心作为设计周主会场自196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50年,今年第51届国际家具展吸引了2500个展商参加。展馆共24个,分上下两层,三个出入口进。整个展馆由一条带顶长廊贯通,两侧布满了餐饮、咖啡和商店。4月下旬的米兰进入了雨季,长廊的设置使访客从容来往其间而不用雨伞。每年的展览吸引了不少大牌家具商参加,一些有国际知名度的展商不惜重金租下千余平米的展厅来展示他们的产品,而年轻美貌的推销员不停地打开、翻转和移动着最新款的家具,向观众展示出其灵活多变的机能性特点。观众穿梭其内,累了就直接坐在沙发和座椅上休息,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想必是时下各大展商吸引人气的法宝。二天半在主会场逛游,还是遗憾时间不够,没有全部看完。
米兰国际家具展上,位于22馆和24馆的“卫星沙龙展”以“面向未来”为准则,为年轻设计师提供展示创意的平台和与厂商接触的机会,自1998年创立以来至今已有15年了,今年的沙龙展主题为“设计与技术互动”,约有750名设计师和17所国际设计学校的学生参展,整个展览约6000 平方米。4月18日中午我有幸被邀请作为演讲嘉宾参加年轻设计师的一个设计论坛,来自埃及、智利、巴西、印度和中国的五位年轻设计师讲述他们的从业感受和专业体会。我的题目是“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家具背后的文化和意义 ”,这是结合我在学校负责的传统家具课及西方室内史课程的东西方文化语境下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主展场的长廊
主展场
主展场
场景4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坐落在市中心北侧Bovisa工业区的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是培养意大利设计师的摇篮,其工业设计排名世界前10名。Bovisa工业区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多数工厂拆除后陆续搬迁到离市中心更远的地方,工业区也开始了彻底的更新与改造,力求打造为发展潜质高的郊区住宅区。如今19世纪厂房建筑和工业设施遗存成为该地区的城市地标。
米兰理工大学的建筑和设计两大专业于上世纪后期进驻Bovisa,形成了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局面。设计学院虽名声在外,但校区大门却出奇的小,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大门进口处设置了接待中心,内有学生作品出售,别具特色。设计学院教学主楼中央设有一个增进交流和互动的巨大中庭,为配合设计展,该门厅精心布置了设计名家作品展,以悬垂的方式将一个个经典创意作品错落有致地悬吊于空中,其大胆独特的色彩和造型令人耳目一新,也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几位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对设计学院的重要实验室进行了考察和参观,其中高达两层的摄影棚、产品制作车间以及相当完备的材料档案馆都是国内高校尚未考虑和部署的。据教授介绍,材料档案馆对专业设计意义重大,其建档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有效的运营,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前瞻性决策和支持,正是依托这些实验室环境和教学管理机制,使米兰理工大学的设计稳步走在了世界前列。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场景5 :米兰设计博物馆
历时3年落成的设计博物馆(又称米兰三年展)座落在一个开放的公园边,包括图书馆、历史档案馆和文献中心,是意大利第一家设计博物馆,也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当代设计博物馆,其目的不仅要展示当代的各种流行趋势,更要回溯和折射出意大利的艺术和设计,通常能够进入三年展展厅的多为世界知名品牌或殿堂级设计大师的作品。这次设计周最富创意的节目当属每晚上演的“设计之舞”(Design dance)。全剧以当代设计为基础,融合了舞蹈、杂技、舞台、表演等各种门类,从Gaetano Pesce 到Gio Ponti再到Philippe Starck ,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将意大利的设计美学阐述得淋漓精致,七个演员,五个杂技艺人,60个制造商、布景设计师及摄影师,从概念到产品,而真正的主角是456个意大利经典居家作品。反观国内的舞台剧,以设计作品为主角的还闻所未闻,这次的编舞从剧本、道具和表演方式的独创性和丰富性都无不展示出意大利设计的无限创意和艺术趣味。
中国与米兰,一个是迫切寻求从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生产大国,一个是所谓的设计“朝圣地”,它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也许正如意大利某媒体报道中的一句话——“中国离米兰如此近,又那么远”。朱小杰说,‘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不是设计,不是制造,也不是世界认可的问题,而是民族自尊的唤醒,美学的全民普及与媒体方向的注重。”米兰归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也需要坚定我们的信念和理想,相信中国设计有着灿烂美好的前景。
米兰设计博物馆大厅
米兰设计博物馆商店
注:本文写于2012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