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杜昀:生态与节能是态度,不是技术

杜昀,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

“生态与节能”是目前被最为广泛提及的词汇,但在大多数场合下,人们问的是“用什么技术”,更多的时候技术变成了“噱头”。

我们民族的性格是务实的,正如我们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发展到后来,没有人研究“道”,而却有大量的人研究“术”,道教变成了方术。

其实生态与节能更多的是态度,是“道理”,而非技术,让社会懂得生态与节能的道理比某种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要。

1、good-will 与Reuse —— 双年展

材料是有生命周期的,如何在使用时发挥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是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的重点。多数情况材料的再利用靠的不是高深的技术,而是使用者的意识。

在国外有种叫good-will的商店,是慈善机构办的,专卖用过的东西,从衣服到家具什么都有。很多东西,特别是家庭中只用一段时间的东西,如婴儿、儿童用品,实在不值得买来只用几个月就扔掉,所以大多数人家就用旧的,没有人以为耻。

我们在今年的深圳双年展中,展出了一个概念,办公室的设计师拍了很多照片,都是一些创意性的使用一些用过的日常材料的做法,我们吃惊地发现,那些被人们所遗弃的废物居然能这么有用。

2、审美的异化 —— 光猛与凸窗

社会的审核是能够被“训练”的,唐朝时女人以胖为美是因为吃胖不容易,正象现在的“模特儿”都很瘦一样,如何训练社会去接受“生态与节能”的美感,才是让社会接受这一新理念的关键。

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看到所有的住宅都像金鱼一样,鼓着眼睛很是奇怪,后来才明白这叫凸窗,是为了让买房子的人在房间里看着房间大些而又不占面积的缘故,在广东还有一句话叫光猛,是指开窗巨大,很多光线涌入的意思。

绝大多数开发商会告诉你,这是(凸窗与大窗)市场需求,这种审美异化的形成原因有二:第一,在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下追求低密度的“感觉”,在人们开始用石头造房子时,好长一段时间,人们依然用过去木构造的方法造石头房子;第二,用面积做为价格衡量标准,导致“赚便宜”的幻想。

3、生态与节能是人的本性 —— 顺其自然

“生态与节能”不是伴随着高科技发展出来的,事实上,这一概念更多的是人自然的本性。

传统的建筑形式,在冷的地方,窗户小;在热的地方,有遮阴。好像西班牙建筑总有很多的外廊,房间是罩在深深的“洞”里,足以抵挡当地强烈的阳光。

在加拿大做建筑师时,窗总是小小的,在冬季,小窗比大窗会少很多热损失。

在国内我遇到过开发商,要我做北美风格的建筑,又要大窗、凸窗;也有要我做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却不要外廊且硬要加凸窗。他们不知道:其实某种风格一定是同其产生的地域的气候、人文各种条件相连的。

4、适度的舒适 —— 场所的要求

离开了舒适度,是没有办法谈“生态与节能”的,适度的舒适是现代人工环境追求的目标,不能说自行车比汽车更环保就叫大家都骑自行车。

喜欢在泰国度假,坐在半室外的酒店大堂里,上面有吊扇在转,侍应生递上一块冰毛巾和热带果汁饮料,好像少有人抱怨这五星级酒店的大堂怎么没有空调,但这种酒店的餐厅与房间里都是空调很足的,人在从事不同的活动时,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

5、通风的误区

好象中国人特别喜欢通风,特别是“非典”以后,更加给了通风的理由,其实“通风”是在人工控制环境形成以前的需求。在人工控制环境下,如中央空调需采用有控制的通风,才能节约能源。很多时候,我被要求在集中空调的建筑如酒店的窗上设大量开启扇,有次在飞机上,大家正等候起飞,有人喊:“能不能开下窗子?”

6、省钱的误区

很多业主问过我,采用某种节能方案,能省多少钱。其实节能节约的是整体社会的资源,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让我的业主省钱,个体上的破费带来整体上的节约。最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很多人认为分体空调不论在初投资上和运营费用上均小于集中空调,因此得出结论,分体空调比中央空调更节能环保。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日新月异已经让我们很多想法得以实现,我们可以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只是当技术升级换代的同时,我们的节能观念也应该随之升级,毕竟绿色低碳不应是只有科学家们才面临的课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杜昀

合伙人

首席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际室内设计协会会员

加拿大安省注册建筑师

加拿大安省注册室内设计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技术态度生态与节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