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专访筑博钟乔:抓住每个项目最重要的点,就算成功了

钟乔

筑博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

联合公设总经理

 

出身于建筑世家,成长于深圳这个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钟乔在建筑设计领域表现不凡,并不偶然。90年代初,他进入深圳大学建筑系学习,接受严谨的专业训练。在“大干快上”的行业热潮时代,钟乔没有被追逐金钱与效率的价值观裹挟,持续多年深耕于教育建筑和文化建筑领域,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沟通能力。他坚持从使用人群的需求出发,追求精准匹配的空间尺度,创造市民乐于接近和参与的艺术空间,并强调“建筑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由于建筑师的工作和生活通常没有明显界限,钟乔也深谙平衡之道。无论多忙,他都会想方设法陪伴家人、照顾宠物。在他看来,建筑师不能只是加班,也必须“有生活”。

 

“过去很多学校设计出发点都会倾向于符合校长的意图,或者说迎合所谓的权利。”

 

从孩子视角及教育本质出发

我们做学校项目的出发点比较特别:从孩子视角及教育本质出发。过去很多学校设计出发点都会倾向于符合校长的意图,或者说迎合所谓的权利。不管是小径湾,还是龙园学校或行知中学,我们都是从特定年龄段孩子的使用需求出发,比如尺度感、心理安全感等。

 

△ 深圳龙华行知中学 © 吴清山

△ 深圳龙华行知中学 © 萧稳航

设计学校时,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成人的尺度感衡量。比如说,尽管学校能做到五层或六层,但你是否思考过:站在六层走廊上,恐高的儿童可能缺少安全感,会有畏惧的心理?由于规范允许,况且出于容积率的要求,大家很自然就把房子做到六层,但不去处理六层建筑和地面的关系。这就导致很多小朋友不敢靠在六层走廊栏杆边上。你会发现我们做学校,特别是含小学的项目时,会设置中间层的中庭,尽量让孩子感到学校建筑只有三层。龙园学校项目虽然有五层,但中间加了一些楼板错位,缩小视线高度,提升了小朋友的心理安全感。

 

△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 © 吴清山

 

“相对于把学生放到无限制被保护的位置,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学校层数都控制在四、五层,但容积率越来越高,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规范背后的逻辑是:由于身高和速度的限制,课间十分钟或火灾疏散时,小朋友能及时从五层下到地面。但现在儿童的身高不同以往,部分高年级小学生身高已达到成人水平,但规范却没有与时俱进。如果规定能更细致一点,例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把教室控制在三、四层左右,我觉得是合理的。高年级小学生的体力、疏散速度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厉害很多。规范限制是不是可以放宽一点?除了疏散距离,如果在空中有更多的活动场所,学生不需要到操场去,在十分钟课间的活动范围就可以更广。还有个经常碰到问题:很多学校的大台阶需要坐人,但超过三股人流,就要设中间栏杆;如果全部按人流的想法去控制,学校主要公共空间就没办法实现了。我认为,应该去教育孩子上下台阶要排队慢行,保证通行安全。此外,可以限制台阶高度,比如一定距离设置横向的转折、缓冲区。这样即使失足,也不至于摔得很严重。在规范上,可以有一些具体可商榷的地方,而不是一刀切。这些都是可以探寻的课题。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张超

现在很多学校领导会从管理角度出发,认为学校要绝对安全,到处设置栏杆或护栏,甚至恨不得直角柱子都不能做,必须得倒角。其实相对于把学生放到无限制被保护的位置,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什么是自我保护意识?孩子自己知道怎么做才安全,有安全意识;跌倒了,孩子能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站起来,坚强耐挫。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张超

小径湾学校是在很陡的山上,高差很大,在广场上有很大的台阶。如果依照建筑规范要求,大台阶必须要设很多栏杆扶手。这样做的话,空间就只剩交通功能。我们选择将台阶交给景观专业做,而在景观规范里,是可以在做大台阶时,不用设栏杆扶手。我们发现很多规范觉得危险的地方,反而变成了学校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比如大台阶就是合唱节、万圣节及颁奖礼的举办地。另外,台阶上有一些树池,树池局部高度超过70厘米。根据规范,超过70厘米,必须设水平栏杆,防止小孩掉入。但在国际学校的大型活动中,我们看到很多小男孩就愿意坐在树池边,脚吊得挺高。学校老师也不会大惊小怪,因为平时已经教育学生在这种位置如何保护自己。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张超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萧稳航

 

行为模式决定空间尺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空间尺度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会针对教育空间的使用对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行为模式,进行多样化尝试。具体而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针对年龄偏小、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常把楼层空间做得相对较大。该年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打打闹闹的场景多。我们希望有更宽阔、可以追逐打闹的空间,比如龙园学校小学部走廊边有很多三角形平台,小学生下课到教室外,能跑一跑,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初中部就没有这种需求,他们不再疯跑打闹,更习惯三五成群,倾向于组团交流 。行知中学项目,我们扩大了交通空间平台,让孩子能在一块坐下来,聊聊事情。另外,我们会在项目细节上迭代升级。比如小径湾项目部分管道外露,控制得不够好,后续项目就会吸取经验。

△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 © 吴清山

 

“在鸟鸣和青草的味道中醒来,心不再浮躁,而是更加努力地读书。”

我常举一个例子:小径湾建成、项目摄影完成后,我把照片发到家长群里。作为学生家长,其他人并不知道学校是我们设计的。有个家长给我的印象很深,她当时复述了孩子的感慨“在鸟鸣和青草的味道中醒来,心不再浮躁,而是更加努力地读书。”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行知中学项目,网友把它叫做“架空层学校”。有校友评论,对母校感到自豪;也有评论说“我要是能上这个学校,做梦都能笑醒。”龙华区工务署认为行知中学从设计到落地运营都是工程样板,准备去学校回访、复盘、推广。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张超

 

土建造价要有的放矢

土建造价方面,小径湾和行知中学区别不是特别大,建造过程也有相似之处。这两个项目都是花了一半造价都在平整土地上、在山地上做护坡,真正到了土建环节,造价就不够了。行知中学的土建造价大概6000元出头,在深圳的公立学校中属于中低水平。福田不少同类项目当时造价达到1万,当然现在价格有所回落。小径湾是华润代建的,当时华润没有做过太多学校项目,造价是按平地工程估算,导致造价偏低。小径湾建筑立面造价被砍了很多,正立面和背立面做了不同处理。行政中学也是,当时的图书馆、游泳馆和使用不频繁的专业教室,毛坯就直接交付了。两个学校的室外装饰没有使用太好的材料,以涂料为主,只在做了局部点缀。因此,我们呼吁学校建设在做造价预算时,一定要注意平地和山地工程的区别。如果统一按平方数计算,是不合理的。当然,低造价是针对土建部分。对于私立或国际学校,内装、部分设备造价会高很多,因为这方面是校方自己投资的。公立学校的内装都是包在土建造价里,装修级别、材料会差一些这是比较明显的区别。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张超

 

材料的“既要、又要”,反复推敲耐久性和安全性

龙园学校带有小学部,使用了黄、红、蓝等靓丽颜色。甲方自己是开发商,价格控制得很好,土建造价上省了不少钱,也愿意用好材料。由于甲方希望外立面颜色长时间不变,我们就去考察千思板。当时国产千思板案例不多,时间也不够长,而进口板材多年前就有建成项目。我们拿着同样色号的新板材去做对比,发现经过了20年,板材竟然没有褪色。外立面点缀的材料最终就选用了进口板材。

△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 © 吴清山

许多局部材料都是在反复琢磨、不断对比后,最后才确定下来。由于造价限制,行知中学没使用太多特殊材料,包括“彩色盒子”也是用涂料。用涂料做彩色墙面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紫外线照射造成褪色等。行知中学没有选取特别鲜艳、明度超高的颜色,而是用马卡龙色系。即使有褪色,变化也不会很明显。除了立面用彩色涂料外,项目还用到一些竖条形玻璃,最早选的是U型玻璃成品材料。我们考察后,发现U玻自爆率相对较高。因此放弃该方案,使用丝网印刷的磨砂玻璃,呈现的效果也是半透明,但耐久性更好,玻璃夹胶还提升了安全性能。

△ 深圳龙华行知中学 © 吴清山

 

审美可以后天培养

审美一定不是天生的,是肯定是教得会的。西方世界整体审美水平会高一些,而日本设计师整体创意水平比中国设计师要强。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育上,特别是我们的意识需要提升。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从临摹开始学美术,导致我们对美的创意和接受度的水平较低。我们很少会把儿童的美育提到重要的位置,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多领他们逛逛美术馆、画廊,去耳濡目染。为什么日本能出那么多设计大师?其实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品牌,都是官方在帮忙宣传。比如说日本设计品牌MUJI,生活里的小物件都做得很漂亮,虽然不一定看得出设计感,但实际上是花了大力气去设计的。MUJI当年创立品牌时,日本官方找到设计师,希望做品牌、产品都要很精致。小到一支笔,一把尺子,一个杯子,每个物件都是大师设计。这些东西在日本卖得很便宜,大众都买得起,带动了整体民族审美意识的提升。我认为这是人家聪明的地方,值得我们大力学习。

 

“培养普通大众的艺术审美水平,这是我们做美术馆设计的出发点。”

国内普通百姓的审美水平有待提升。网上有言论称,社会上有很多美盲,但我们的审美知识培训又很厉害,走在世界前列。审美教育不足,学生的美术课常被改成数理化课。我认为,培养普通大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比博物馆收藏价值连城的画作更重要,这是我们做美术馆设计的出发点。之前有很多人说,深圳美术馆新馆的大顶棚很像加油站。为什么要设顶棚?因为深圳的气候。有顶棚,民众全天候不受日晒雨淋,很舒适,也能在公共广场停留。美术馆在红山地铁站旁,希望带动周边居民在去地铁站上下班的途中,去光顾咖啡店、精品店以及24小时开放的城市空间。无论是散步、遛狗或遛娃,人们都能接触到顶级的室外现代雕塑品。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民众审美素养。

△ 深圳美术馆新馆&第二图书馆 © 筑博设计

 

深圳城市形象有提升空间

深圳有很强的城市形象,城市本身展现了外来文化的多样化和综合性。深圳是个开放性很强的城市,和世界各大设计公司参与的十大文化设施类似、完全对外的竞标活动有很多。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建筑师作品及文化元素在深圳城市里都有迹可循。深圳的多元性、容纳性、包容性很难得。当然,深圳城市形象也有提升空间,比如建筑精致度可能不如江浙一带。深圳较早期的广东商人会很实用主义,装饰性的东西很少。另外,深圳(以及全国很多城市)市民都特别喜欢现在的灯光工程。夜晚的绚丽灯光在城市上空,花费巨大。但事实上,我们去巴黎等世界大都会,是很少用这种灯光的。这属于审美品位的差异。

 

我们强调文化建筑对大众生活的关注

深圳市十大文化设施是世界瞩目的大工程,每个项目都吸引了上百家顶级设计公司投标。这种高规格项目,我们能中标四个,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另外,筑博价值观同公共文化类建筑极其匹配。我们公司在成立15周年时,出版了《城市日常生活》,强调不管做住宅、公建或其他建筑空间,均希望影响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设计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第二图书馆这种大型公建,我们最看重的是普通大众在艺术上的参与度。在我们的认知中,这比馆藏艺术品更有价值。

△ 深圳自然博物馆 © 筑博设计

我们在十大文化设施第一轮中标的还有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项目思路与行知中学很接近,是把学校整个做了平行线条,“嵌入”到山体里,塑造了很大的架空空间。我们在其中插入图书馆、展览馆、饭堂等功能空间。我们希望周边居民可以在夜晚过来,使用这些空间。和美术馆的情况类似,市民晚上散步,可能会顺便看看展览、吃个饭、听听讲座。大家愿意到这里来聚集的话,也会逐渐培养公众对设计概念的接受度。建筑是横亘在城市和自然中的,叫做“自然边界上的房子”。如果这个边界被房子完全打断,会阻碍城市居民回到自然环境中。那么如果我们把房子直接设计成自然的一部分呢?屋顶24小时开放,人们可以在屋顶上“爬山”、散步、观景。建筑下部又有很多像山洞一样的开放空间,人们可以从城市穿过山洞,到自然里去。房子就变成连通自然和城市的中介。即使在闭馆、穿越公共空间时,人们依然能注意到馆内的一些展览。不买票,也不是为了看展,普通百姓的休闲生活中,角角落落还是可以被美术馆渗透。这是筑博在做文化建筑、居住建筑,都始终强调的,对大众生活的关注。这种社会价值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全方位的过程把控,把项目完美落地,比设计本身要难得多。”

我个人很佩服董功。他在国内的建筑环境下,能盖出这么多高完成度的房子。当然,这肯定不是完全依靠建筑师的个人能力。除了方案建筑师,高完成度的建筑还需要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人员的配合。整个环节中,要保证图纸的正确;现场要跟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方协调;要找对的人,用适当的手段,帮助每件事落地。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要去完成很好的东西,手段是比较重要的。除了公对公方式,还包括私底下的人情世故。全方位的过程把控,把项目完美落地,比设计本身要难得多。我们也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但确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跟董功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去学习。

 

每年都做义务项目,以不同方式影响社会

工作室希望每年都花精力做一些义务工作,做一些公厕,屋顶改造等小型建筑。不少优秀建筑师选择“乡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先做出好的乡建作品,证实自己的实力,再逐渐回到城市。我们没有走到乡间,还是在城市落地。我觉得在城市做事比去乡村做事更难。因为乡村的建筑规范可能没那么严谨,建造起来的东西不会像城市建筑会影响到那么多人。另外,还会做一些双年展的特定主题项目。目的是让设计师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类型项目,也用更多不同方式去影响社会。

△ 无界之厕 © 张超

深圳现在大型商业项目较多,不过一些设计师会集中精力在相对小型、影响市民生活的日常建筑中。设计周展览中,我看到刘恒老师做的建筑改造,让老百姓去接近之前被封闭管理、会被拒之门外的空间,我特别感动。除了做商业设计,我们希望能创造更多样、精彩的设计,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这是件很好的事情。

 

从接委托到做投标,“卷”中求生

每年政策不同,我们的状态也不同。比如前两三年,确实有很多私立学校,包括国际学校找到我们,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做委托项目。因为政策变化,现在私立和国际学校项目不能继续做,只剩公立学校,而公立学校的运营模式要求必须投标,我们今年就参与大量投标。深圳没有地方保护措施,签下项目,非常难。学校项目投标特别“卷”,动不动都是60多家设计公司投标,竞争异常激烈。

△ 深圳龙华创新实验学校初中部 © 筑博设计

 

“建筑师是体力和脑力都在使劲的职业”

我不觉得我个人有多成功,我现在还在为小孩去美国读书的学费而烦恼。我也不认为建筑师是能够赚大钱的职业。在我看来,建筑师是一种体力和脑力都在使劲的职业。加班熬夜扛的是体力;脑力劳动方面,要进行复杂的消防、结构计算。实际上我也很苦恼。比如说母亲生病,还好我有兄弟,能每天去医院里照顾。另外,我做不到以赚钱为目的去做设计,而我们这代人前些年如果潜心去做楼盘设计,其实是很能赚钱的。但我自己就没办法接受这件事,因为楼盘设计的限制太大,跟自己的价值观也不匹配。我自己很看淡,比较舒适的状态是让自己生活和工作是相对平衡的。一方面,我希望工作能达到极其细致的程度;生活中,关注家庭,陪伴孩子成长。跟孩子一起去申请学校时,有更多的交流,把做教育建筑的多年体会放到对她的教育上。我在家里养狗,狗现在比我自己都出名。大家觉得建筑师很忙,常常加班,哪有时间去遛狗?那我加完班,十二点到家,我都会去遛。我会强迫自己同生活产生一些联系,走出去;而不是说除了工作,没有生活。

△ 佛山三水文化商业综合体(荷畔舫城)

© 吴清山

建筑师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如意或尴尬的事,但可以通过磨练自己去减压。建筑师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明显界限。在家里,我会突然在某个时刻陷入工作状态;旅游时,我的眼睛也一直在观察、学习。我发现,自己现在投标中标或不中标时,反应都不会很强烈。中标了,当然很好;但没中标,甚至第一轮都没进,那就下次努力。没有特别能让自己心态起波澜的状态。对于建筑落地,也是平衡的过程,必须要抓的部分,我们就想办法拼命达成;其他地方,我们也需要一些喘息空间,是可以取舍的。

 

“只要抓住每个项目最重要的点,就算成功了。”

每个项目都有瑕疵,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瑕疵,我们可以在下个项目中去弥补;但也可能弥补不了。建筑涉及的专业太多,牵涉的金钱、背景、利益也太多,建筑师毕竟能力有限,要十全十美确实很难。我会给自己台阶下,只要抓住每个项目最重要的点,项目就算成功了。

△ 中粮亚龙湾行政中心 © 苏圣亮

举个例子,三亚亚龙湾项目最重要的点是拉通了一条从基地后面的酒店用地到亚龙湾大道之间的公共步行通道。要在私人地块做公共通道是很难的,但我们坚持下来了。项目初期,大家都接受开放的方案。但真正的管理部门进来后,他们要求拉围墙。我们就想办法,看围墙能不能用更巧妙的方式来处理:既能用传统管理模式运营,又能保留公共通道。最终,我们在立面上增加了一些不同的围合结构,让建筑没有原先的设计那么开放。效果是OK的,保留了一块大的城市公共空间。细小的部分是可以放弃的,这也是在找平衡。这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

 

“真正热爱这一行的建筑师会留下来”

我觉得建筑行业就不应该像国内原先那么火。这些年市场萎缩也好,重新洗牌也好,建筑师数量也在骤减,回到正常的水平。做设计,其实需要有一定天赋,不是画画图,就都叫做建筑师。

记得读大学第一天,乐民成教授就跟我们说: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条件,也不去坚持的话,建议早点改行。真正热爱这一行的建筑师会留下来;如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也许尽早换个行业也挺好。我个人认为,产业环境目前如此艰难,还是会达到达到一种平衡。建设量没那么大的时候,大家更多的心思会回到设计本身,不见得是坏事。

△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 萧稳航 

 

人物介绍

钟乔,筑博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联合公设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深圳十佳青年建筑师,深圳杰出建筑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职教授。曾是“设计中国”建筑师贡献奖得主,他的作品多次获得过国际设计传媒奖,亚太区设计大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奖和欧洲设计奥斯卡A’DESIGN AWARD的全球“铂金奖”等。

 

筑博设计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2012年正式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19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具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城市规划甲级资质、市政行业(给水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专业乙级资质和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的综合设计机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教育建筑设计深圳建筑设计筑博建筑建筑师钟乔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