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华:“普及型(应用型)”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中鼎纪元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2014-10-11
四、“普及型”建筑学毕业生要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笔者认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方案设计能力,或称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建筑学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限于篇幅不再多说。过去没有电脑出现的时候,用手画,包括尺规和徒手,单色和彩色等形式,就能完整的体现。这也是一二十年前建筑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而且到设计单位独立工作的机会更多。但目前的学生来说,因为第二大类的知识技能要学的多了,第一大类的学习内容要简化,包括建筑史、美术等内容,有一些了解即可,需要的不是自己独立做方案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的上级的建筑师草图的理解能力,影响辅助设计的效果和速度。真正的方案设计的能力,是在工作中逐步提高的,施工图更是到设计单位后从头学起,两三年能独立工作就不错了。
第二大类:辅助设计能力,或称设计表现能力。现在做设计出成果都必须用电脑画图了,大量电脑表现的工作,只能初级建筑师承担。1、用CAD软件和专门的建筑软件,根据手绘草图画准确的建筑单体平立剖图和总平面图。2、在CAD图的基础上做彩图,俗称“填色”,包括建筑平面和总平面。3、建筑平面的分析图,如立体的各层交通分析,一些细部构造的说明。4、总平面基础上的功能、交通、绿化、日照以及消防、停车、现状、景观等各种规划分析图。5、立体效果图,其中逼真的效果图,可以让效果图公司画,但学生如果也会画就更好了。简单效果图,设计过程中推敲及与甲方沟通用的,草图大师画的那种,线条加色块,也能较好的表现细部,而是建筑体块为主的,也可用草图大师或别的软件画,这也是学生应该学会的。6、写文字说明的能力,方案说明的组成部分,基本要素,语法修辞等。7、统筹制作能力,将上述图文,统筹安排,制作成成果,包括可打印的图片、PPT和PDF格式等。这些能力,过去和目前,似是没有系统、详细地教学的,不作为专业课、必修课,最多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而且开设时间较晚,是作为“设计成果”的附属品,不管“大设计”作业表现得如何,教师评图时都要其反映出的设计水平,表现可能单独作为占20%左右的评分因素。上述这些表现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学。从很多学生作业的表现效果看,水平层次相差很大。甚至个人简历的制作,从文字到版面,都是大有讲头、学头的!
第三大类:设计以外的能力,也就是公共课要学习的。会其中一项或几项,可增加被聘用的机会和报酬。但是靠学校的公共课似难学习,还要靠建筑学专业内根据行业特点,进行选修课教学。1、电脑:硬件采购,系统管理,局域网络,常用办公及画图软件安装,会做网页、网站,管理网站、论坛。2、文字:文笔好,会写、善写文章,收集、编辑信息,喜欢在论坛发帖、写博客,会QQ群管理。3、社交:善于社交,与甲方及合作单位、领导搞人际关系,主持活动,上得了酒桌。4、外语:主要是英语,会看专业杂志文章信息,设计说明的英文翻译,与老外简单对话。5、摄影摄像,较好地使用照相机、摄像机,会谈都活动时做照相和摄像记录。6、驾驶:有汽车驾照,可兼单位或师傅的司机。也要会骑自行车,平时近处骑车。7、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掌握行业动态,等等。
这些技能,都是大学里应该学习的。这些能力会的多,好的设计单位和设计高手“师傅”就欢迎,“徒弟”获得的报酬也高。最重要的是第二大类的能力,设计表现的能力也是不同层次的,不能只是简单的“会”,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案容易学习,而是要做的好,快速高效,需要理解设计的能力、软件操作的能力、相关知识的储备,设计表现的能力的层次高,辅助设计的作用就强,师傅画的草图就可简单,徒弟的报酬也可以高,第一大类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潜力,决定了以后进步的速度;设计表现的能力的层次低,辅助设计的作用就差,师傅画草图就要详细,徒弟的报酬就低,如果层次很低,就很难找到工作了!所以,这些设计表现能力是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的,讲课传授广泛的知识和案例,做一个个小作业进行练习。只有差的设计单位单位,缺设计高手,才直接需要初级建筑师的第一大类能力,这种情况下,到单位后就是贡献学校所学的还不够扎实的能力,貌似受重用,能发挥,但缺少师傅指导,缺少提高的机会,缺少发展后劲和前途。
五、建立“精英型”、“普及型”各有侧重的建筑学教育体系
建筑学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实是两个概念,改革不是只有创新,还要学习其他学科已有的成熟经验。中文系并不培养作家,只培养合格的中文专业工作者,作家主要靠天分。各行业都有佼佼者与普通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作为两个并列的方向。所有教学单位,都应立足于自己的多数学生的水平和就业方向,对于少数人作为因材施教,开小灶,师傅带徒弟。
就全国来说,建筑学本科教育,需要少量的五年制(所谓“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的“精英型”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大量的四年制(工学学士),中量的三年制专科,还有一些短训班作为补充的“普及型”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年制的“普及型”(“应用型”)教学体系:授工学学位,应该是本科教学的主力,重点要解决的是大量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数量占教学点的80%,三百个建筑学本科教学点中的二百五十个以上,这些教学点不具备五年制教学的师资能力。建筑设计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上述第二大类,教学方法,和大量其他专业及课程一样,是用讲课传授广泛的知识和案例,包括电化教学,用精英型学校的教学课件。学生做一个个小作业进行分解式的练习,要多抄各种设计资料设计,少量进行“大设计”作业,把教学课时省出来。减少建筑初步、抽象的构成训练、美术课,一年级就教电脑软件的使用,现在电脑越来越便宜,进校就统一安排自费购买合适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太占地方,难移动,使用不便),三千元的即可(现在好点的手机都要一千多甚至几千元,买的学生也不少),建筑学专业指委会可以专门研究定制,美术和手绘则放在高年级选修。一年级学会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暑假就可以到设计单位实习。学生大量直接就业,做建筑设计助理。少量继续学习深造。在设计单位实习不应放到五年级,应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可延续到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实际在学校学习三年,第四年交着学费却主要在设计院学习,这样看三年制的专科也就够了!
五年制的“精英型”(“创新型”)教学体系:其实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制”,而是“普及型”基础上的提高。占教学点的20%的师资力量较强的教学点,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有五年制教学资格,前四年的教学内容仍然可以保持现在的状况,一年级重视建筑初步、抽象的构成训练、美术课,但以后的教学速度可以加快,至第四年,也要完成“普及型”教学的内容,允许部分不适宜“精英型”的学生毕业,拿工学学士学位。第五年,是建筑设计提高课,重方案创意,创新型培养,而不是放羊的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四年毕业,空出位置,他校(主要是“普及型”的)优秀生可通过考试进入学习,但不一定连续学习,工作一两年后再学习更好。第五年学完,可以授建筑学专业学位。这一年也可以是硕士的课程学习阶段,再做学位论文1-2年后硕士毕业。清华大学,目前主要是本硕连读4+2=6年,替代过去的5+3年。说明本科四年普遍可行。
研究生教育:目前硕士生数量达到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博士生数量达到八十年代的硕士生。学习内容?研究内容-论文方向题目?毕业后的出路?笔者认为读研真正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学习专业,而在于改变命运。很多本科没有学好的学生希望通过读研再学习,这是误区。本文不做探讨。
三年制专科:也是社会所需要的,笔者不知道其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如何,估计这么短的时间更难进行“精英型”教育,只能进行“普及型教育”。从毕业生情况看,反倒是很受设计单位欢迎的,因为初始工资要求较低。笔者十多年前接待的长春某高校建筑系专科生,做绘图员,重点是施工图,时间长了经验逐渐多了,现在为施工图主持人,即将成为一级注册建筑师。河南某专科学校建筑系毕业生,工作七八年后独立做设计所、设计师。该建筑系目前有建筑设计技术、园林工程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乡规划等专业,每个专业好几个就业方向,其实没必要分这么细,专科就是建筑学专业毕业的目标目标就应该是高中级建筑师的助理,绘图员。四年制本科,其实也差不多!
短训班:效果图培训多,建筑设计培训少,但需求量大。北京有所万庭培训学校,三个月建筑设计培训班,学费8500元,主要教电脑画图。对于原来非建筑设计专业的,转专业,是普及,学基础,工作中再学习。据称供不应求。笔者因为难再进大学当老师,又喜欢教学,也准备和朋友开个短训班,针对于原来学建筑设计专业的进行提高,条件是先掌握上述第二大类能力。
海归派:少数人能力强,多数人能力也一般,脱离实际,只能在外企中继续脱离实际,做些拿中国当试验田的新奇特方案。除极少数能成为设计单位骨干老板外,大多数还得学实际技能。
大学师资:目前多是毕业就当教师,即使是博士,也不好,待遇低、难安心,经验少、教学及研究能力差。博士要少直读,工作多年后再读更好。在设计单位工作二十年之后,再去大学当教师,不怕待遇低、可安心,经验多、教学及研究能力强。当然,这在目前是难实现的废话。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