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吴敬涛:海绵城市的核心目的是恢复城市生态弹性

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海绵城市一所所长 吴敬涛

近两年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要大力构建“海绵城市”,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由于具有改善民生、缓解城市内涝、为经济下行提供支撑等重大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有专家预测:海绵城市的建设或将拉动6万亿元投资。但与此同时,海绵城市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也存在一些担忧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缺乏完整成型的理论体系和可以广泛推广的成功经验。海绵城市的建设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哪些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其设计理念和建造原则是什么?希望通过本期建筑畅言网的系列深度采访,让大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期我们采访到的嘉宾是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海绵城市一所所长吴敬涛,请他和我们谈一谈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话题。

建筑畅言网: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海绵城市”这一称谓很形象,但是大众对其的理解可能并不太全面,您能从专业角度阐述一下这个概念吗?

吴敬涛:从字面意思理解,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狭义上可理解为”LID”低影响开发策略的同义词,核心是雨洪管理的资源化和低影响化。海绵城市这个词汇进入我国以后,经过很多专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进行了大量的综合研究、分析和实践,已经升级成为了LID的2.0版本。

我们如果将“海绵”和“城市”分开理解,海绵实际指的是生态弹性,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城市的生态弹性越好承受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越高。而“城市”是城市开发模式的缩写。传统的粗犷型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导致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大幅增加,而海绵城市建成后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建成后地表径流尽量保持不变。

因此广义的海绵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而提高到城市设计方式和城市开发模式这个高度。其核心目的是恢复整个城市生态弹性,增强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能力,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畅言网: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原则是什么?什么样的城市和区域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吴敬涛: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海绵城市当下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增加雨水的下渗,回补地下水,涵养城市。其设计理念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降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城市原有生态的影响,提高城市生态弹性。建设海绵城市我们首先要扭转的就是改变洪水猛兽这个观点,而将雨水资源化,保障水资源安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我们应该秉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多级分散系统整合等原则。

抛开理论,按照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来看待,可以理解为“LID”是城市设计一种技术手段,无论雨水花园还是透水铺装其实都是一种“术”,而海绵城市理念本身则是一种“道”,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法则,它不是一个被人“创造”出来的概念,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历了无序开发所带来的危害后,而应该被感知,去顺应的自然规律。应该贯彻在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心中的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认知。

我个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不分区域和城市的,这是一个广谱性的策略,不同尺度的区域营造方式和技术手段不同,一块绿地和一座城市广义的来说都是海绵体。只要设计者掌握好不同系统和区域之间的尺度关系,建立适宜的生态关系和系统就能发挥海绵的作用。只是当下我国面临的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水生态问题更适合以超越城市尺度去看待和解决。

建筑畅言网:海绵城市的建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吴敬涛: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广义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建设途径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构建。以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为前提,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对受到破坏的原始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低影响开发对河流湖泊、湿地及坑塘等水系以及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海绵体的建设。

上述内容中的“渗”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关键点,因此我们要改变“快速排水”和“集中处理”的规划设计理念,而应该最大程度的增加海绵体。因此最关键的是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守住生态红线,保护并恢复城市中原有的绿地,湖泊等天然海绵体。同时增加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生态草沟,植物过滤带等“新海绵体”,形成天然海绵和新海绵共生,复合程度更高的雨水系统,减少城市污水符合。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从规划设计角度考虑,更应该强制化、制度化,形成相应的法规条款和设计规范,目前相应的设计规范已经再逐步制定和实施,这种生态效益在日后会逐步显现出来。

建筑畅言网: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如何选择施工团队?对施工方有无特殊的技术或者资质要求?

吴敬涛:海绵城市建设根据不同的尺度和建设内容宜选择不同类型的施工团队。比如流域治理这个尺度的工程项目,由于涉及的资金巨大,技术领域繁多目前多数都由大型ppp公司进行操盘,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工程相关服务。

城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一般来说都会牵扯市政基础设施如“综合管廊”等内容,因此需要市政,给排水,电器,园林等相关资质的且有一定此类项目经验的大型施工团队。中小尺度的海绵城市项目,一般也会涉及园林专业以外的内容,可根据涉及的专业领域进行选择,但无论什么尺度和类型的项目,最终的风貌都是以园林景观为外衣的,风景园林设计资质是必不可少的。

建筑畅言网:近两年,个别海绵城市的试点地区在雨季时仍旧出现了城市内涝的情况。因此有舆论认为海绵城市的效果并不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吴敬涛:我们要转变一种观念,并不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后就一定不会发生内涝,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做了手术也不可能马上就康复如初。一方面来说过去的大发展时期,粗犷的城市开发形成了大量的硬化地面,使城市海绵体大幅减少,这也是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机制上来说,海绵城市区别于过去“快收快排”的雨洪管理模式,它的特点在于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等改善城市的“生理机能”,让城市具有生态弹性,逐步实现自我修复。海绵城市建设伊始至今仅几年时间,想实现这种修复,彻底扭转过去遗留的种种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一另方面来说海绵城市不是给排水设计,不同尺度的设计解决不同的问题,目前的多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还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场地层面,在一些试点项目中融入低影响开发技术手段,实现组织和管理常规降雨,这种形式对于处理瞬时暴雨能够起到延缓和滞后洪峰的作用,而彻底消解雨洪压力还是要从更高层级的景观生态学设计来解决。

目前我国也在发展流域治理,目的是通过完善上游上游和直流格局,恢复上游湖泊调节功能,保护河流生态廊道等方法构建完整,稳定且多样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流域防灾减灾的作用。可以说解决一个城市内涝的问题,不能仅依靠一个城市的改变,更不能仅靠几个项目来实现。

建筑畅言网: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国家的海绵城市建设得比较好,可以让我们参考借鉴?

吴敬涛:就我个人观察,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状况的还是比较好的。美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法制化和系统化。从法规上就对城市开发提出了很高的雨洪管理要求,比如不论任何建设开发首先要做到雨水的自我消纳,这是对海绵城市建设一个很强有力的支撑。从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生态弹性问题,系统化的制定相应的措施,再逐步延展到下游的具体项目上,形成完整的海绵体系。而且在一些管理措施上也发挥出了他们一贯的科技优势,比如数控监测和管理软件的应用等等。

日本在雨水收集方面的所显示出精细化和艺术性让我记忆深刻,这也显示出了他们对雨洪资源化的重视程度之高。例如公交车站,休息廊架等城市家具的顶部都设有一定的坡度,几乎是肉眼不可察觉的,导流槽也是融合在景观装饰当中的,这套简单又美观的系统可以将雨水顺利的收集到附近的蓄水设施当中。为了减少面源污染,很多街道和广场都巧妙的利用微小的坡度将雨水导入线性的雨水口后集中收集处理。这些精细的处理非常值得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学习和借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海绵城市吴敬涛笛东规划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