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马进:仅靠北境长城的高大坚固,守夜人军团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2023年的行业下行与内卷中,建筑师们艰难前行。一年过去了,他们能交出怎样的答卷?本栏目特别关注了来自国企、民企、外企的建筑师团队面对压力和挑战如何进行突破和创新以及他们对行业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回答。

马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UAG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NO.1

回顾2023这一年,有哪些项目最为成功?

南京徐庄高新区地铁4号商业地块;南京压缩机厂工业遗产更新/尤家凹社区中心;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南京溧水石燕路幼儿园

2023年是我们建成项目的“小年”,好几个重要项目都在建设中,凑在明年一起完工的项目可能有十个以上。最复杂的项目就是持续服务了两年的“南京徐庄高新区地铁4号商业地块项目”——这是所有参与设计者都公认的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难的项目!

项目基地面积2.8公顷,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由三个酒店和商业MALL共同组成空前复杂的综合体:功能包含五星级希尔顿酒店(260间客房)、启缤精选酒店(150间客房)、公寓式酒店(125间客房)、首层及地下商业(约1.5万平方米)。项目的西北侧为地铁4号线苏宁总部站,地下一层商业在西侧直接衔接地铁站附属商业。建筑位于紫金山东麓,所以需要控高32m,限高、巨量停车需求和约定的商业容量这些苛刻条件都为酒店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弱化不利因素,体现酒店建筑的高品质成为设计的重点。

今年该项目已经封顶,我们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幕墙的深化设计方面。幕墙系统采用了单元式幕墙,看上去各个面都是统一的酒店客房界面,其实分了几种:朝向中央屋顶大花园的客房设置有阳台,面向西侧紫金山的界面则要求在确保景观的同时考虑遮阳;希尔顿酒店和其他两个稍低档的酒店在立面成本上又有区别。大堂的弧形玻璃幕墙为了通透,采用了玻璃肋支撑的整块超白玻璃,高达11m。泳池被设计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体”,也需要恰当的幕墙表达方式……

室内设计由CCD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完成,我们负责总体把控,也需要大量地沟通,互提资料和协调修改工作。

另一个持续3年的项目是“南京压缩机厂工业遗产更新/尤家凹社区中心”。该项目将四栋厂房组成的二类工业遗产改造成社区中心,是南京市首个利用工业遗产改造的社区中心项目。

我们工作室一贯强调:“常去现场不是一种值得建筑师骄傲的事——图纸精细,现场去的次数就可以少。”但是,改造更新项目,现场服务还是不可避免地比常规项目多很多。我们顺便把这个构造花样繁多的改造项目作为了工作室的实训基地,带了好几拨研究生去现场学习。目前,这个项目即将竣工,一想到以后去一趟这个被住区环绕,对外只有一条出口的社区中心会挺不顺路的,还有些舍不得剩下不多的现场服务机会了。

另外,我们两个2022年建成的教育建筑项目在2023年分别获得了“2022—2023年度AEEDA 亚洲教育环境设计奖”的“校园建筑金奖”(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STREAM学习中心)、“校园总体规划银奖”(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以及“学前教育设计银奖”(南京溧水石燕路幼儿园)。同时,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项目也获得谷德设计网“2023年度最受欢迎的24个建筑设计”称号,也是令人欣慰的成绩。

 

NO.2

在高质量及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哪些设计研究与技术探索?

身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着的时代,建筑师无法抱残守缺,必须时刻应对这样的挑战

我们一直依托教育建筑这个平台来进行绿色低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教育建筑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提倡自然采光和通风;2)教育建筑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减少能耗对降低社会整体碳排放能起到显著作用,也能减少运行成本;3)教育建筑在冬季和夏季的极端天气期间处于停用状态,比较容易实现低碳甚至零碳。

所以在我们设计的教育建筑中,一方面强调通过增强空间的复合程度来获得校园的多样化空间体验,另一方面也同时关注复杂空间在剖面上如何促进自然采光和通风。

2023年我们通过对自己设计的“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STEAM学习中心”建筑进行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研究,分别完成了两篇论文。

另外,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时代的最新技术相融合。我们工作室也开始了有关优化算法介入建筑设计的尝试。我们的研究分布在三个方面:

1)在城市设计层面,辅助解决交通优化、人流热点选择等问题;2)在建筑设计层面,对复杂建筑进行人流模拟、优化公共空间和流线设计;3)在城市更新中,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形成场景图片,辅助进行风貌控制。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我们的几个项目里开始运用,汇报时业主们都惊奇不已,齐声赞叹。我们的体会是:用人工智能来替代设计工作肯定是爬错了科技树,但是用它来做“拐杖”辅助建筑师进行判断,促使设计更加科学和精准是非常好的一条康庄大道——它终于将建筑设计中所谓“玄学”的部分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解释,建立起与建筑学之外沟通的桥梁。

我们这代建筑师,上学时在拼命练习手绘和喷笔,工作后面临CAD、3DMAX、Sketchup、Revit等软件的一波波升级,设计主营业务从大型楼堂馆所、研发园、住宅住区、酒店、商业综合体、旧改、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不断的变换。

身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着的时代,建筑师无法抱残守缺,必须时刻应对这样的挑战。正如冯骥才小说《神鞭》中的“傻二”所说的:“辫子没了,神还在!”

 

NO.3

今年业务量如何?团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关注运营与收益;“杂食动物”;持续学习、提前研发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2023年全国基建压缩严重,我们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断崖式地减少。到了年尾,我们惊奇地发现整年下来,工作量还算比较饱满,还有新项目陆续签约。我分析了一下,可能是这几个因素:

第一,我们团队一直就没有垄断性的资源,自然是要依靠自己精心服务、确立口碑来拓展业务。所以我们养成了与业主共同策划、分析、制定任务书的习惯,也非常关心项目的运营、收益。在经济下行,粗放式的开发建设被精耕细作、谨慎投资、计较收益的业务所替代,反而因为我们的态度和以往业绩,得到了很多新的机会。

第二,我们团队一直是“杂食动物”,特别是在贴近民生、为社会直接服务的项目上积累业绩:住宅、社区商业、教育建筑、社区中心、酒店/公寓,等等,都是我们的长项。目前受到冲击最大的建筑类型是产业园区、办公、大型商业综合体、政府标志性文化建筑——“要过紧日子”嘛。但是最基础的民生项目和可以造血的休闲项目还是少不了。而且,在土地性质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我们擅长的这些类型全部都能用上,这是其他团队很难具备的优势。

第三,我们团队一直提倡持续学习、提前研发,所以在新动向和新业务出现时,经常已经做好了知识储备。比如,我们连续三年在完全没有收益的城市更新项目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做前期的可行性研究,2023年开始陆续收获成果。

南京城市更新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表上,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正在设计中的;我们发现国家政策在从房地产向着发展制造业倾斜,2022年开始涉足一些“高标准厂房”业务,2023年就有一些私企投资的工业和研发的产业园项目开始设计工作了。

前文所提到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的研究,也为我们增加了竞争力。除了以上内容,我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积极的技术储备,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创新型的住宅产品”,等等。

所以,没有柴砍,就磨刀吧。等一等,春天到了,树还是会再长起来的。

 

NO.4

展望未来一年,对团队的发展有什么期待或计划?

团队中的研究生成为我们派出的“游骑”

未来的一年,迷雾重重,我们就像北境长城上的守夜人军团,冒着刺骨的寒风远远地眺望着北方的莽原,猜测着异鬼何时到来。在军事上,任何城墙的防守方式都不是单凭城墙本身的,而是要有前出哨探,有城外的屯兵要塞——能够侦察和反击的防御体系才是坚固的。仅仅凭借城墙的高大坚固来防守,注定了守夜人军团的失败。

在这些年,我们也看到有些设计单位在竞争中不停地靠资质筑高“城墙”,来守住自己的地盘,长期在舒适区的生活弱化了他们的进取能力,放弃了“城外的大片原野”。比如,大家都在谈“城市更新”,但是很多设计单位对“城市更新”真正的设计步骤是什么都没理清楚,还在等待业主发布明确的指令,等着“业主想好了”后自己再来画图就行。

三年前,我们就单独组织了一个工作组,专门研究城市更新问题。2023年,这个组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编制了《城市更新评价体系》报告——为项目的选择和立项解决前期评估问题;编制了《城市更新规划建筑模式研究》报告——厘清了城市更新中的操作技术路径和政策逻辑。这样就为我们参与南京“江北新区新马路片区”“六合文庙”“上元门片区”“联合村”“城河村”“乐业村”等十几项城市更新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在常州“大庙弄街区”和南京“湖南路凤凰广场”“压缩机厂”“雨花建发办公楼”“南京商厦”“夫子庙小学”“三中文昌校区”等单体更新项目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更新项目落地的经验,包括与商业策划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建筑修缮与加固、新旧建筑衔接、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等等。

可以说,2020年成立的“城市更新组”就是我们在城墙外设立的要塞,目前看来已经根基牢固,坚如磐石!

我们一直发挥了“产·学·研”平台的优势——团队中的研究生在工作室的实践中,发现了值得研究的方向,从而展开研究,成为我们派出的“游骑”。

最近在展开的研究包括“基于教育社会性的中小学教学空间组织”“夏热冬冷地区中小学的被动式设计策略”“高端酒店能耗与功能布局关系研究”“长三角地区传统居住文化在当代高层住宅中的演绎策略”……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队在今后设计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研究生们在工作室中不但参与一些实践工作,而且锻炼了对设计的未来进行探索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他们毕业后得到工作单位青睐、获得自我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 个人简介 |

马进,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本科四年级教学组长、UAG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南京市规划局常任专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理事。

作品曾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铜奖、紫金奖金奖、亚洲教育环境设计金奖、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奖和江苏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的一、二等奖等4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并且作品在archdaily国际版、谷德设计网、有方空间等专业网站上刊登十余次。在《建筑学报》《DETAI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并接受《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杂志的人物专访。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访谈马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