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酒店”建筑师马丁·约克曼:从难题清单谈起
其他来源:建筑档案投稿 2019-10-29
深坑酒店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酒店位于上海市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的天马山深坑内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建造这个酒店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结构倒转,100米的高层建筑,往下90米建在悬崖上,10米在水下,这在中国国内是首例,也是特例,建造过程中确实遇到很多难点和挑战。”
与自然结合。我非常关注把酒店整个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瀑布景观、水下设计、顶层花园和透明观光电梯都可以充分反映深坑本身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这些都对结构提出了非常多的挑战。
抗震体系。在中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酒店,相关形态结构建筑的抗震要求也没有先例,我们几乎是重新做了一套新的抗震体系,交由当地政府进行特批。
物流运输。一般的建筑工地是把材料和工具往上运输,在这个项目中人的动线与物的动线设计全都是往下。以水泥为例,往下运送过程过长的话,水泥就会分离,所以它需要几次重新混合。
水系统处理。正常的生活用水系统是从上而下的,这个项目需要从下而上地冲上来。深坑里的内湖,要如何通过一个水泵系统去保证水位高低,水质如何保证,都是持续需要解决的运营问题。
旷日持久的工期。面对这么多难点问题、长达12年的工期,我非常惊讶于跟我们合作的开发商不但从头到尾坚持下来,而且全程都非常支持。我不得不向他们致以敬意,向这个伟大而前所未有的项目致以敬意。
事实上,这些难点和挑战只是九牛一毛,还有非常多的问题,我们甚至列出了一张清单。比如酒店依山而建,需要如何加固岩层,保证岩层稳定等。在多年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和施工方一起想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些技术和施工难点。
深坑酒店建造过程,是一个创意叠出的过程,也是思考如何让建筑融入场地的过程。
“如果只把工作当做工作,不可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愉悦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在做任何一份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赚钱,而真正享受其中,觉得自己在创造非常特别、美好的事情,这样才能支撑你一直往下走。
建筑行业有非常丰富的学习和互动过程,建筑师是一辈子的工作。就像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90岁以后还一直在做项目,世界上各个地方的建筑师,大都是一样的选择,因为建筑师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非常丰富的激情。”
选择中国上海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展开新的事业版图,是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
“我喜欢寻找新的挑战,而不愿成为一个无聊的存在。在中国这几年来,我越发感觉整个环境对我来说充满着创意,我获得了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的宝贵机会,可以在非常多有趣的项目上施展身手,得到很多拓展和实践经验。”
上海作为当代中国的商业中心,是我在中国唯一一个可以称作为家的城市。我曾经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对东亚文化并不陌生,与香港相比,上海更偏东方一些。上海文化元素丰富而平衡,既有中国文化元素,也有悠久、开放的历史文化所留下的具有国际化风情的建筑。对于我这样一个外国人来说,有熟悉感,生活才相对舒适。
2002年,我第一次到上海开始接触中国大陆的项目,2010年之后到上海工作变得频繁,2012年和2013年时间段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JADE + QA。
我拥有在全世界各个不同市场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说融入一个新的市场或者新的语境文化不是那么困难。即使这样,我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跟本地团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不说中文,如果没有本地团队充分支持的话,理解当地文化和将自己的创意跟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会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壁垒。
建筑行业在中国近20多年的市场开放、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大量建筑应运而生,这是中国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营造了很好的创意环境,建筑的形态、使用的材料非常有实验性和创造性。而且中国市场对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行业创意、执行有非常开放的姿态,建筑企业和建筑师们也拥有极大的热情和思考空间去将国际的新创意、新理念真正在中国的新建筑中加以利用。
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让世界把眼光聚焦在中国,作为建筑师,我很激动地发现这两个城市诞生了非常多有意思、前所未见的建筑,从这些建筑的诞生可以看出,这里不但给了明星设计师机会,也给了很多新兴建筑师机会。
在一个开放、充满创意的环境中工作,是我最享受的状态,可以说,从工作室建立到现在的工作经历犹如一段有趣的旅程。
我拥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学习怎么样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在中国工作,并学习去理解这个市场的重要性,去理解如何融入本地文化,去理解如何跟本地团队一起工作,也理解如何把自己的创意跟本地语境相结合,创造出我理想中的建筑。
在接触中国建筑文化之初,进入一个城市,走进一个建筑或者进入一块场地时,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捕捉场地中的一些元素,从而形成思想的源泉?
“设计一个建筑,对一个城市区域进行总体规划,最重要的方法论其实很简单,就是深度和广泛的调研。”
调研的方向必须很全面,涉及到历史、文化、物理等各方面。物理会涉及到这个场地的环境、交通、气候、天气等所有可能想象到的物理环境。文化牵扯到本地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诗歌、绘画、手工等,这些都是我会纳入考量的文化元素。
大量而深入调研结果经过吸收,最终实现掺杂着印象和本能的产出,再创造出第一印象或初始创意概念,这是一个抽象而又完美闭合的过程,并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一个掺杂着很多感知、情感层面的抽象概念。
印象 感知
印象可以通过什么从意念中猎取,通过看书,还是其他,是否有跟建筑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氛围或者方式创作的氛围。
一个项目初始,团队一起完成整个调研,这个过程更多是互动,去当地考察、讨论、吸收当地文化,了解当地环境。
具体概念产生这个过程可能更像一个艺术家创造艺术品,或者是一个雕塑家做雕塑的方式。
我的习惯是不完全依赖于电脑,而是用笔和纸画出抽象概念,然后去跟建筑本身的要求或者硬性条件相匹配,测试这个意象的概念是否可能落地,功能性是否全部考虑完整,在这个过程中把意向逐渐具象化,通过不断跟具体要求反馈过程,就能把相对抽象的概念最终落在纸上,变成第一稿的设计图。
Martin Jochman的设计方法其实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象与融合情感的过程。从最初调研到得到印象认知,将抽象的想法落于纸上,再与自我情感融合,形成具体的最终设计。
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标准定制的,是灵活、流动的过程,因为项目的细节和场地有很大区别,面对的具体情况都可能变化,可能在某一些项目中你会放更多力气在这个板块,另一些项目会放更多力气在别的板块。任何一个项目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冒险,这正是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我在做一些项目时,会很快产生想法,但评估以后觉得不够好,回去再重新做,所以看起来,过程是简单的,流程是简单的,但事实上没有一个流程是这么简单的一条直行道,有很多都是有反复有曲折的。最关键的是,如果找到了一个正确方法来做调研,或者一个正确方法来理解项目,可能最终解决方案会非常快地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而且它一定会是个正确的方向。
灵感是偶然出现的,但是我们要通过调研和各种磨合,让它成为一种必然。
对我来说,所有吸收到的信息,最终都要找到一个正确方法来评估,如果评估的方法是对的,那么你就能越来越接近正确的解决方案。
本能 积累
本能是什么样的一种趋势?
“所有过往经历、知识以及积累的所有对各种不同情况的理解与应对的混合就可以被称之为一种本能的反应或感受。”
面对过于复杂的事情,人脑和电脑不一样,人可能会有天马行空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可以相信经验,但不去复制以前的解决方案,而是基于丰富经验所产生的想法能够自由地流动,这种自由流动可能就是我称之为本能的一种定义。
本能的产生是基于过往所有在执行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知识和丰富经验。当我刚刚拿到建筑师资格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现在不是建筑师,因为还没有做过任何建筑,我怎么能被称为建筑师呢?所以对于一个初级的建筑师来说,可能所谓的利用本能就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没有太多基础和积累让他们产生所谓的本能。
因为过去发生的各种现象和工作经验,现在跟建筑遇见,才有花火的出现。
未来 梦境
Martin Jochman的作品,给人的认知很模糊,有一种时间的意味在里边,容易让人有时间错觉,建筑本身就是给予未来的,而未来带有梦境性质,或许用梦来形容比较合适。甚至深坑酒店的外观让人联想起《时间简史》这部电影,同样生活在水中,同样的不真实感。
人们在看到这些项目时,观察到建筑理念是适用于现在和未来的,而不是过去,作为设计者,我是很开心的。
国际上也有很多建筑师在过去的经典建筑中寻找灵感,通过一些模板汲取灵感,这些都是已知的世界和真实存在的建筑,比较容易被各方面的观众接受。对我来说,做一个具有未来感和未来意味的创新、创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走入的是一个未知世界,不知道创造出来的作品会是什么样,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未知,本身就是一个屏障,隔绝了大多数的现实,也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梦幻这个概念或许可以拿来形容我的一些设计理念。我想表达的很多东西也是具有诗意的,会有一点诗意的梦幻的意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形态那么简单,还有非常多的表达的意象在里面。
Martin Jochman的建筑作品本身体现了一种超现实主义。帆船酒店也好,深坑也好,都是在寻找一个大的场关系,而不是寻找一个小的建筑放在这里是地标还是什么。具体来说,考虑帆船酒店跟海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深坑作为土地新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什么?不能往上走,是否可以往下?这个思索的状态让人很惊艳,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意象表达,而是对于建造形式的改良,这是一种突破。
“我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项目本身同环境之间的互动,建筑空间不仅是建筑本身,也是建筑和它周围的环境和空间发生的互动的状态。 我非常开心我设计的这个点能被别人捕捉到。”
除了帆船酒店和深坑酒店,我对于莫干山郡安里君澜度假酒店中的设计理念也是一脉相承,这个酒店从内部设计和外部建筑形态,都跟环境之间有一个比较紧密的互动相配合,与莫干山周边的山、竹林和水域之间形成了一种对话。这可以说整个设计最终希望达成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一个总体空间的和谐。
不管从设计过程还是行业,建筑本身还是项目现场,我很在意对话语境本身的设置,一定要有相对完美的对话运行,因为只有语境的场一旦建立起来,这个建筑才是成立的。我希望实现建筑自身和周边的环境,都能让身处其间的人感到舒适,创造出让人愉悦的建筑空间才是一个合理的成立的建筑设计,也是作为建筑师,对社会和对世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任何建筑,脱离本身所在空间而独立存在或者与环境之间没有互动,是一种断裂的状态,这是不合适的。”
有人认为,Martin Jochman的设计不太在意表皮、形态这种具体的建筑语言的表达,而他对语言的生成方式有没有一种特定的方法?
设计的过程不能说排除考虑建筑形态、质感、颜色、表皮,因为这些建筑语言事实上都在语境的构造过程中间直接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状态,语境决定了未来的语言形态,也决定了现实中用什么样的形态、材料和方式来表达建筑是最合适的。
建筑语言的运用不是一个预先写好的处方,而是根据所在场景和建造的方式自然形成最终的综合的解决方案。
从功能上和环境需求上来讲,首先建筑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材料或者是形态来反映,处于城市中还是乡村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截然不同。
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建筑的形态、质感、材料和颜色元素,自然地进入到了设计师对整个环境的考量当中。新的建造方法、方式和新的技术性材料解决方案也会进入到思考过程中,有助于人工效率或者建造的效率,最终方案成型,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相互排斥的过程,而是一个自然兼并的过程。
回到建筑本身,真正的对话语境对建筑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建筑师需要的对话语境究竟是怎样的?
“对我来说,任何建筑设计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中可能有功能性的讨论,有经济性的讨论,有数字的讨论,有道德的讨论,有社会观念的讨论等,各方面不同的知识和学习综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没有任何人是万能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全部的知识,所有人都各有所长,所以进行对话是很重要的一个取长补短的方式。”
作为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一名建筑师,我希望中国的建筑行业可以更加蓬勃发展,可以有更多年轻建筑师展露才华。对我个人而言,来到中国,跟新团队、新的设计师一起工作,在不同的项目上去重新挑战自己,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快乐。
在中国这么多年的工作,我发现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师来说,目前有两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建筑工期、预算比较紧张以及限制材料使用的情况下,能不能保证建筑质量。二是设计从概念到最后落地的连贯性很难保证,经常会发生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从建筑设计的概念出来到最后项目落地不连贯,造成原来的设计与最终落地项目中间有大的差异。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筑设计方式调整来实现。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经济都处于下行状态,很多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的考虑方式转变为更关注经济效益和预算的可行性。建筑设计趋势更靠近可持续性发展,更多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筑的形态也从以前眼花缭乱的设计方向转向功能性和简单的建筑解决方案。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筑师责任制来解决。建筑师责任制是从概念到完工的一个完整过程,是非常积极的趋势。我以前在英国工作就是这样一种模式,接到一个建筑项目,从合同角度,我就有责任、义务和权利监管整个从概念创意到最终完工的质量的监控,保证项目的概念到最后以非常完好的质量水平交付。
在中国操作的项目中,我发现这点上相对来说比较弱,有时候坚持说我需要使用某一种材料或者某种工艺,但却没有权利去要求每人必须这样做,就会存在质量偏差和最后交付和与当初设计的偏差。
现在有很多建筑展览、沙龙、论坛等形式的建筑对话,对专业建筑师来说,这样的对话可以给建筑师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拥有很多机会与其他建筑师对话,获得新的想法,新的创意,相互学习分享知识,各取所长,整个建筑行业也能在相互支持中更进一步。
对于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关注现代建筑环境当中,如何在发展中学习和进步,在借鉴国外建筑设计的同时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这些改变已经在发生,论坛可以更进一步加速发酵和发展。
这些论坛还有更重要的平台作用,可以让非建筑师的公众了解建筑师的工作状态和内容。我之前作为嘉宾参加过上海的一些论坛,在这样论坛上其实有很多对设计类、建筑类话题有浓厚兴趣的非建筑师群体的观众,我很喜欢通过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促进建筑师和非建筑师的公众人群之间的对话。
对话Martin Jochman采访现场
就像近期在中国举办的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Expo)这类国际范围的交流形式,我认为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动建筑行业的交流,十分有利于建筑负责制的真正实施。
CADE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首个以建筑师为纽带,辐射建筑行业全产业链,以建筑未来趋势、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博览会。CADE 2019 将由5大专题展区、3大特展、BCC国际建筑科技大会(BAU Congress China)和20余场建筑师主题沙龙活动组成。
今年BCC上,上海JADE + QA工作室将会展示一张非常珍贵的手稿,是Martin Jochman当年为深坑酒店所画的第一稿手稿。
图纸中的设计跟最后成品差距很大,但已经能体现出很多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十二年时间,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把设计理念从功能性和实用性角度慢慢落地。
“画第一张建筑设计图时,不仅需要形态的创意,更重要是保证你的创意能捕捉到所有当地反映出来的文化、语境以及需要被表达的元素,然后再去实现功能性需求。”
我对于建筑行业抱有极大热情,建筑就是我的人生——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对我自己的定义。人生漫长,我希望有新的契机能让我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经常开始新的旅程,我期待着面前有一张新的白纸,可以重新开始勾画一张蓝图。
到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依然保持一个追逐梦想的心态很宝贵,作为建筑师,Martin Jochman以建筑语言连接现实与梦境,现在与未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