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吕品晶:雨补鲁和板万村的村庄改造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吕品晶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有关乡村建设和村庄改造方面的实践,我选取了两个比较有特点的村庄改造项目: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雨补鲁村和板万村,前者是一个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村庄,而后者则是一个相对偏远山区的布依族村庄,这两个村庄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雨补鲁村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区域,村庄的周围群山环抱,数百年来,村寨沿着山脚不适合种植的缓坡地带选址建设,中间大片平坦的土地则留作耕种的粮田,从高空俯视,整个村庄仿佛是存在于巍峨山体间的巨大天坑,村落布局特点充分体现了先民在家园选址建设方面的智慧。雨补鲁村能够发展至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能为居民提供很好的生存条件,源源不断的山间泉水和自然形成的落水洞为居民提供了天然的给排水系统,也对村落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

从村落结构来看,雨补鲁仍然带有中原地区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改造工程尽可能地保留并强化这种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村庄空间格局和富有层次的建筑群落关系。通过对个别单体建筑的拆除和改建,组合构建新的公共活动区域,形成一个以榕树广场和陈氏宗祠为中心,融土地庙、山神庙、观音庙、望乡台等祭祀场所为一体的公共空间系统,历史上独特的走幡会活动在这个更新的公共空间系统中得以激活恢复,思乡念祖的乡愁情结在此得以抒发。改造后的公共空间也变成村民日常最爱聚集的活动场所,各种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不断在此展开。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建,调动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和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改造后的雨补鲁鸟瞰图

作为中原迁徙而来的村落,雨补鲁村里还可以看到类似三合院的汉族民居建筑形态。虽然经过长期的演进与融合,与当地其他布依族和苗族的民居相比,雨补鲁的民居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在分析村落建筑形态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对整个核心区域进行风貌整治,通过建筑改造,强化移民村落性格。同时,利用修路废弃的大量石料,建设了气势恢宏的寨门建筑,完善了村落的空间序列,增强了乡村性格特征。

除了强化村落公共空间对民俗活动的支撑作用、挖掘并激活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之外,雨补鲁村的建设也引入当代公共艺术的参与,设计团队与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的师生合作,结合村落自然与人文要素,创作了一批乡土气息与现代观念有机结合的环境艺术作品,比如“秸秆塔” “天坑地漏” “山之门” “石包树”等,以艺术的语言将人文情怀融入自然与乡村景观,丰富了传统村落的观赏性、体验性和艺术性,更加彰显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与雨补鲁村改造相比,板万村的改造除了关注公共空间系统的重建外,公共建筑和民居的改造更进一步聚焦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统工艺的振兴,以期为偏远山村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保护地域文化。

板万古寨由100多栋布依族吊脚楼组成,村中有一所设施配置不全的小学,与雨补鲁村一样,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有近1/3的传统吊脚楼被翻建为新的砖混建筑,与传统风貌极不协调。对板万村的改造,首先从公共空间梳理入手。围绕山神庙、古戏台、大食堂分别建构了以民间祭祀、民俗文化、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公共空间;风雨桥的新建,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村民提供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交往空间,现在村民织布理线也利用这个空间,在集体手工劳作中交流了技艺也交流了情感,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将为村里的布依戏、八音坐唱、哑面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承和传习提供条件,并将极大增强族群的集体凝聚和共同意识。

小学的改造是村庄整体改造的重点,3层砖混结构的校舍既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与整体传统村落风貌不符。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增建了图书室、厕所、食堂、天光艺术教室、儿童之家、乡土教室。其中,乡土教室作为布依文化的展示馆,不仅希望为游客展示丰富的布依民族文化,也希望让小学生从小就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校园改造还利用边上的民居改造为乡村支教教师宿舍,组合到校舍建筑群中。整体建筑改造既延续布依传统建筑性格,也通过空间组织、形体塑造、材料建构等建筑语言传达出现代气息与时代特征。

改造后的板万布依古寨

在民居改造中,结合传统民居既是生产场所也是生活场所的特性,对功能进行了分隔,在保留了传统生产工艺的便捷性基础上,增强了生活型空间的卫生与舒适性,比如在刺绣、织布、酿酒、制陶等手工劳动与居住功能的结合方面,做了示范性的改造,努力使传统生活方式获得现代品质,使村民有条件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通过手工劳动传承传统技艺,并由此获得经济利益。对于砖混平顶建筑,吸取传统吊脚楼阁楼的格局和功能做法,通过增加坡顶,增加粮食晾晒和储物空间。建筑风貌协调的同时,改造因为给村民以实际的使用价值而获得村民的普遍接受。

设计团队在板万村进行了近半年的实地考察调研、现场设计及驻场指导,建设过程中邀请了民居营造非遗传承人队伍和乡村能工巧匠参与改造,在改造工艺上,对于新老建筑采用了不同的做法,比如墙体建造工艺,新的民居采用了添加土壤固化剂的抹泥新工艺,既与传统做法取得风貌协调,又获得良好的防水和热工性能,改善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老民居则聘请村民工匠按传统营造技艺修缮,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能落实到具体的营造技艺层面。

板万村的改造,希望是一个探索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物质性建筑实体的保护固然重要,但以此为载体的传统技艺、民风习俗、生活方式等的保护和传承更应该得到重视,这些构成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文化价值,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板万村改造后的新老民居交融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吕品晶万村村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