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宋刚:对建筑师来说这是一个好的时代

采访宋刚是在他的工作室,期间他一直兴致勃勃地用手提电脑为我演示他和同事们正在做的一些数字建造设计和实践工作,还从书架里抽出一本关于日本建筑流派新陈代谢派的书给我看,他把自己和同好们目前在做的探索性的数字化建造观念与之相提并论。这个年轻的建筑师说,“对于我们这些建筑师来讲,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对于实现个人的理想,实现对社会的抱负,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哪怕它们充满了诱惑和不确定。”

12月8日下午,在红专厂EMG·ART大石·馆举办的“未来的城市——中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宋刚和来自国内及德国的建筑师同行聊到了关于未来城市的话题,他有点悲观,认为在未来,传统的生活方式终将离我们远去,此间他略略提到了莫言的文字。后来宋刚告诉我,当时他特别想说的是,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那段演讲,“莫言的文字带给我北方农村高密乡的景象,特别是他领奖时说的那段文字,讲他小时候的经历,你会在头脑里浮现怎样的高粱地,怎样的农村景象,这个少年在干什么,很有空间的层次感,这是很牛的”。植被,池塘,村落……在农村长大的宋刚,也有着类似的记忆。他知道,这些画面已经定格在过去,但它们仍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同时作为一个正在热情探索数字化的建筑师,宋刚称自己“极其矛盾,非常被过去的东西打动,对传统大地景观的尊重和迷恋,营造带有生命力的集合景观,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这种景观背后,技术在不断更新”。

在宋刚和他的同事们为广州的TIT创意园做设计的时候,与发展商形成了一个非常坚定的共识,园区里原有的树一棵都不要砍,为此他们做出的设计,如在门前的两棵树旁建了一些可供行走的阶梯,“因为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爬树,沿着这些阶梯,人们就能摸到树,整个环境就活起来了,可以通过建筑的设计引导人们的活动乃至于城市生活。”这体现的是宋刚常提及的“集合景观”。

2009年,宋刚刚来广州,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不久就和几个同事一起开了名为“竖梁社”的工作室,以“机器材料”和“集合景观”两个思路关注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技术介入、文化尊重和可持续发展。撇开那些专业术语,宋刚说,从大的角度看,建筑师都会有一些与社会有关的宏大理想,哪怕他只是一个工程师,而他们如今希望提供的一种观念是,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有其自身的运作方式,做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将不同的景观集合起来,引导城市的生活;从小的层面,回归到一个设计师或工程师,还是要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讲民众的平等,落实到小的设计上,就是看这个公共空间能不能给更多的公众享用。

这几年,宋刚的研究和实践都与数字化营造和建设有关。最近他正在筹划一个数字建筑展,将于明年1月展出。宋刚说,现在离他们迷恋数字化建造的狂潮已经有几年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中国数字建造最早的一拨人”。2004年在法国蓬皮杜中心开了一个非标准建筑展,参展的12个支国际建筑师团队将数字化工具引入到建筑的概念中,同年北京举办的一个建筑双年展介绍了这些,很多中国建筑师突然发现了跟建筑相关的一系列技术上的变化,意识到数字技术正在极大改变着生活和社会。“2008,2009年,我们很疯狂,在全国各地做很多workshop,在大学里办班,带着一种探索性,当时我们都抱有一种观念,要改变传统那种类似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我们认为建筑应该是学一个逻辑过程而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当时就想颠覆传统,用类似这种很激进的方式。”

宋刚把自己和同道们与上世纪五六十年日本出现的新陈代谢派、英国出现的建筑电讯派相提并论,“我们跟他们当年特别像,都是在提一些观念,但实际上真要去盖房子不可能这样。做这些数字研究也是以一种狂飙突进的方式去做,很理想主义,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在内的建筑师都是雄心勃勃地想改造社会,表达自我观念。”

在宋刚给我看的视频里,在数字化技术下模拟建造的那些作品,就像某种植物,可以毫不费力地很快长成,但看起来形状奇特,确实很不像是能够实现的建筑。“有意思的是,这种疯狂状态持续了两三年后,我们开始反思,要不要那么偏激,建筑的实质还是盖房子,这(数字化)更多表现一种观念多过房子本身,要找到平衡,不过这种观念已经在主导我们的设计,事实上成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比如我刚才说的‘集合景观’。”

宋刚说,2012年,当初这群一起参与数字化设计的人,有的开始探索互动多媒体,有的关注于数字建造,有的关注理论层面,有的在研究技术的商业化运用,也有更极致的,不断开发技术,而宋刚则开始更多地思考,建筑应该怎么跟景观、跟人的生活更好的结合,“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新的可能性”。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