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兰春: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
来源:网友ryder投稿 2022-03-04
边兰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和上海可以说是引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超级都会,南北竞合,各具特色。城市空间的生长与重构蔚为壮观,社会结构的演进与变迁影响深远!
北京,千年古都,凝结了中国都城营建的精华。统领全局的中轴线延伸南北,浩荡巍然的长安街纵贯东西;四九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承载着老北京人的回忆,老街坊中新邻居温情共生,大杂院里小家庭苦中有乐;传承需要持续的发展,风貌本质上源自真实的生活。当然,北京还有更加丰富的侧面,奥林匹克中心带来了新气象,中关村、CBD带来了新活力,已经成为国际大IP的新首钢、798艺术区展示了新理念。超越城市景观的影像,体味百姓生活,更可以关注到的是城市更新中延续、改变和孕育的社会生活形态。
上海,海派文化在文学语境中的描述十分丰富,但对于这样一个巨构化的超级都会,纵然有陆家嘴的摩天楼、黄浦江的新岸线、石库门的新天地以及引人入胜的田子坊,但依然会有许多人觉得对其整体空间结构的印象与概括,远远不及申城不断涌现的新精彩更受人关注。从“十里洋场”到“增长引擎”,这些肯定都不是上海的全部,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确实是走向人本城市的新语境。
从追求空间品质的精细化到创造包容发展的新生活,应当是市民社会不断发育成熟的重要特征。无论是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疏解、腾退、再生,还是上海老弄堂房屋的留、改、拆,它唤起的不仅仅是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回忆,也是对社会-空间-生活的梳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怀。一张张生动的影像也在时时提醒我们要看到城市更真实的生活情景,要回归城市更本源的发展初心。
千城一面,是我们对于城市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消失和景观风貌趋同的忧虑,在这一点上,北京、上海和许许多多的大都市一样,备受关注也饱受质疑。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名城,还是因为各自保有比较鲜明的京味儿地域文化和海派风貌特色,分别被冠以“帝都”与“魔都”的雅号,至少也反应了城市意象上的鲜明差异。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城市发展印迹和成就的相似性中,其实也包含了无数影像背后所折射出的城市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相似性。健康城市、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包容增长、以人为本……测度这些目标的最好标尺,也许就是可以多去看看城市中的大街小巷、公共空间中普通市民的生活百态。
约翰.里德在他的《城市》一书中曾经说过:“完美的城市里,从来都不缺乏具有雄心壮志的人民,因为其中一些人恰好有机会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产物,在这里展现了人类所有的成就与失败。”
“城市在这里,完善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