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孟凡浩:小镇艺术中心成为激活区域的引擎

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

浙江丽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所在的古堰画乡小镇有什么特点?艺术中心的周围环境有何独特性?

孟凡浩:“古堰画乡”顾名思义,可以拆解成“古堰”——建于公元50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和“画乡”——丽水巴比松画派的诞生地,有很好的艺术绘画基因和生态业态,已经入驻的艺术工作室、画廊等多达百余家。

艺术中心处在高密度的老居民区中,与保留着传统聚落形态的古街近在咫尺,离瓯江也不远,背后就是群山——历史、文化、自然与烟火气的生活在这里交织,为艺术中心的建立创造了独特的场域氛围。

 

为什么古堰画乡小镇需要一个艺术中心?您对于公共艺术建筑和乡村社区的关系有什么思考?

孟凡浩:小镇常年都有大量国内外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学习,年接待量超15万人次,年游客量超170万人次。当地政府计划建设这座集艺术展览、公共教育、休闲商业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一方面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游客和艺术群体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打造小镇对外展示的艺术名片,来进一步提升古堰画乡在浙江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与城市里那些我们所熟悉的纯粹、清冷的公共艺术建筑相比,我认为古堰画乡更需要的是一个多元、热闹的公共空间,一个向居民和游客开放、大家可以共享的日常空间。艺术中心可以为小镇提供艺术交流的平台,丰富小镇的文化内涵,而小镇的日常生活又为这个空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艺术与市井在这里相互滋养,融合共生。

 

从自然景观和在地文化的角度思考,您如何平衡艺术中心与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关系?或者说,将这种“陌生”的文化建筑与在地气质契合?

孟凡浩: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尺度,一个是连续围合、悬浮的大尺度,在形体上与远山相呼应;另一个是在首层设置的小盒体,和周边的古镇老街的尺度相近,未来是一些像小卖部等日常空间。所以在近人尺度,它是一种非常亲近的姿态,与周边对话。

 

作为一所公共性建筑,艺术中心如何连接“内外空间”与“邻近空间”?公共属性又是如何体现的?

孟凡浩:空间公共性的前提是场所的开放性。我们把朝向老街的三个街角进行退让和抬升,形成了悬挑开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周围的人群,邀请居民进入。建筑围合下的一个大广场和一个小庭院,全天全时段开放,平时可以在这里举办市集,遛娃,跳广场舞等等。

街角悬挑和广场庭院的设计,就如同是建筑与邻里街巷之间的“引力场”,自然地吸引人们参与。

 

艺术中心内部是多个展厅连接的展陈空间,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设计逻辑”去建立这样一个不同于传统白盒子美术馆的空间?行进动线上有什么巧思吗?

孟凡浩:展厅的流线设计是和建筑形体相一致的,确保动线连贯的同时,创造具有“起承转折”的叙事性观展体验。我们在挑起伏处设置了坡道和台阶,作为非常规的展陈和活动空间;在不同楼层的展厅之间,设置了悬挂楼梯进行联系;在动线之间设置了一些面向小镇的休息空间、窗景等。

现代艺术展品和小镇的山水、古建相互穿插,是一种很特别的观展体验。

 

在整个艺术中心的设计中有没有运用到一些特殊的建筑材料?想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空间体验和文化氛围?

孟凡浩:建筑主体主要使用木模板混凝土,整体会比较温润,触感也比较亲人。底层小盒体用到了一些当地的青砖、青瓦。贯穿室内外的红色锈板楼梯,看起来可能比较跳脱,有一种很强的介入感和统领感,但是会给人一种轻松、有趣的感觉。

对小镇居民来说,现当代艺术可能是抽象的、脱离生活的,但最重要的是参与其中,所以空间一定是亲切的松弛的氛围。

 

离项目建成已有半年多,您觉得当初对于这所艺术中心的构想和实际反馈有达到预期吗?它对当地小镇和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孟凡浩:4月开幕以来,这里已经举办了多场专业艺术展览,中心广场还承办了节日市集。平时也像是社区中心一样,大家在这里聚集聊天、打牌打球。除此之外,还吸引了服装时尚品牌举办秀场发布会。建筑成了背景,广场提供了场景载体,居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也算是实现了我们的设计初衷。期待未来更多可能性的发生,让这里成为激活区域的引擎。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孟凡浩小镇艺术中心激活区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