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褚冬竹:何妨吟啸且徐行

褚冬竹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会长

2022,百感交集。我在坚挺保持了上百个核酸“阴性”纪录后,终于在年末显“阳”,也因此明白了不是所有的阴阳平衡都是好结果。身体在与病毒斗争的高温中倒下,昏沉混沌中脑海中飘过一幕幕画面。是的,是画面而不是文字,更不是理念,当基本的生理健康底线被突破,尤其是高热攻陷大脑时,文字已经模糊消退,只剩真切但凌乱的画面在脑海中飞翔,将我的2022粗略勾画……

春节后首次出差考察博物馆建设,见到了这尊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雕,对望良久,竟挪不开脚步。不知这尊至少距今5000年的小小玉雕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更不知这位宛若天外来客的乖小“神明”正在沉思或懊恼什么。壬寅虎年的工作,便是在这样谜一般的相互凝视中开启。

初春清晨的雪域高原,前方是雄伟圣洁的布达拉宫,路上的车流早已川流不息,我缓慢地随车流前进,赴一场工作交流会。生活与信仰,崇高与平凡,自然与人工,缓慢但真切地雕琢着城市。这一年,让更多人珍惜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意义——它几乎如呼吸一般日常不觉,但一旦暂停,难以描述。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相关领导在会议上敲定这个实施方案的那一天是2020年1月17日。次日,师生一行四人到宜昌东站返渝,登上了D629(汉口—重庆北)列车。上车时,密不透风的车厢里几乎坐满了人,且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同呼吸、共命运的4个多小时后,列车抵达重庆。谁也不会想到,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对公众宣布,新冠肺炎“人传人”,“除非极为重要的事情,一般不要去武汉。”院士这句话讲完后的第三天,武汉封城。

2022年夏,重庆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8月21日夜,缙云山发生火情,火势随风迅速蔓延。为避免更大损失,短短数天,山林陡坡间靠人工开凿了8条总长约1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决战山火的那一夜(25日夜至26日凌晨),无数消防官兵和志愿者们用血肉之躯在防火隔离带上筑起了一道长约2公里的灭火“长城”,拼尽全力守护家园。灾情发生时,我仍在外地学习,无法亲身投入,但每每隔着屏幕,看着山火将绿水青山变为焦土,更看到了无数志愿者、普通市民的英雄义举,一次次热泪盈眶。最近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上缙云山,也清楚地记得曾因保住一两棵树,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最优设计方案。火情当前,将一棵棵树木锯倒清除,其感受是复杂的。山火过后不久,我率领多专业团队一遍遍重走隔离带上的英雄之路,完成了“山火烧迹地修复与综合发展策划”工作,并同时启动了缙云山四个新门户的建筑与综合环境设计。与这座山的缘分,还在继续。

自最初立项起,我前后历经四年的研究、撰写,终于在2022年内完成教材终稿。数年间,总主编王建国院士亲自指导了数次系列教材的编写讨论会,结合教学与实践往复反馈,数易其稿。2021年,我又特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空间规划院院长查君博士担任副主编,携手合作最终完成。随着城市复杂性和品质要求的持续提升,我们必须更加聚焦城市空间关键性专题事件和设计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面精细纵深,将“精细化”思想植入城市设计方法,这也成为撰写这本教材的核心动力

在多重岗位角色中,关于技术与学术的那部分工作,是贯穿2022年始末的日常。作为重庆市设计院2022“品质提升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设计的全流程质量提升及创作队伍的培育,成为我每日投入的大事之一。

10月,我用地图APP搜索到某高架路下的核酸检测点人少,省时。在经历了近三年将核酸检测与生活、差旅紧密联系的日子后,这样的发现竟十分“欣喜”。2个月后,核酸检测点移除,社会生活开始“全面放开”,但这个转身过程并非频道切换那么简单,更大的耐心、信心、健康挑战真正开启。

这个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建厅主办的设计大赛已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力,本届共有1451项作品,6353人次参与赛事,并由王建国院士和张伶伶大师分别领衔学生组与职业组评审。这是我第三次参与该奖项的评审,越是深入了解奖项设置和各种支持政策,越深感江苏对设计的尊重和坚持,令人感动,也依稀看到了江苏在设计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的背后原因。优秀设计与设计人才的培育,绝不是朝夕可达,而是长期健康氛围营造、尊重专业规律和领军人物导向影响的结果。遗憾的是,评审会还没结束,因重庆疫情紧张,被当地社区电话告知我必须立即离宁。无奈,只能告假返程。返渝不久,我便开始了足不出户、居家办公的日子。

11月,因疫情升级重庆启动全社会面管控,往日繁忙拥堵的城市干道空无一人,只有红绿灯倒计时在尽责地跳动切换。

12月,刚竣工半年的“缙云山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同时获了WA建成类“专业评审”(共10项)和“公众评选”(共5项)两项荣誉,在年末的忙乱中增添了一份喜悦,也让这个与三年疫情几乎同期的设计、修建过程有了新注脚。我也庆幸因所有灭火英雄的拼尽全力,才让这个刚刚“出生”的小房子得以存留。

正如人类最初的文明痕迹不是文字而是图像,高热攻击下的大脑中浮现出的画面远远不止以上10张。整个2022年的历程也远不是这么简单。高热退下,理性重新占据上风,我开始冷静地感受这特别的一年,三组关系贯穿了全年的思考与行动。

关于个人与行业

整个2022年,思维版图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对行业的日夜关注,也成为与建筑设计技术线索并行的另一条工作主线。此处的“个人”,并非单指我本人,更多是指以“设计”为职业的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同行,甚至是学生,个人体验与这个行业状态紧密相关。

9月初,和硕士新生见面交流,同学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做设计,我究竟毕业后一个月能挣多少”,并认真地表示,将根据我的答案考虑如何投入学习,或提前考虑是否毕业后改行

2022年是我带研究生的第15个年头,第一次在师生会面时听到这样的提问。我欣赏她的真实直率,但仍颇为诧异,也有一丝低落。因为在这个问题扑面而来时,我准备交流的学习态度、研究方法、专业精神、职业伦理,一瞬间似乎都没了意义。我无法完美回答这个的问题,它和太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能力与工作态度。即使在“寒冬”,也有领到热热乎乎年终“礼包”的奋斗者。我现在的手边,就放着这一年我院的年终业绩报表。

当然,对照理想,现实终究需要正视。有同事开了个小玩笑,说我“出道即地狱模式”。是的,是很艰难。2022年的重庆也着实不易:疫情防控、高温晴热、多地山火、停产保电、封控居家……大量需要现场处理、面对面磋商的工作难以开展;年末,病毒侵袭,在恢复自由出行、重返工作岗位不久,便是陆续感染、病倒,把年底工作步伐冲击得踉踉跄跄。

2022年9月,住建部发布了《2021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参与统计的企业数量为26748家,比十年前增加了46.3%,从业人员数量已达483.3万,横向比较,竟与新西兰全国人口总数一致。这样的规模增幅与经济的相对低迷和必然存在的复苏周期,决定了设计必须创出一条新路。面对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着力点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国家层面从多产业加快“数实融合”和结构转型出发,力推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设计行业必须在新结构下获取新生长空间。设计与前端经济战略方向、后端智能制造(建造)的紧密对接,将数字技术更深、更透地融入设计生成全流程,提升不同类型建筑的内涵质量标准,以设计成果助力撬动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理应成为设计机构与从业个体需要敏感关注的基本事实。新兴技术,乃至思维方式如何植入“建筑学”新内容(而非简单的工具属性)并介入设计流程,全方位提质增效,更是建筑师须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在去年“CA当代建筑”公众平台的“岁末感言”中,我认真写过这样几句话:“建筑类专业教育通常在校园内持续5~8年,而进入职业生涯,面对的则可能是30年的长跑和持续不断的交叉融合、方向决策。因此,这一段更长的行程是‘产品’升级、‘性能’提升的重要阵地和上升通道。”一年过去,这句话依然值得重提,当然,一年前的思路已部分转换为2022年的实际工作,就暂不赘述了。因此,虽然从数据上看从业人员与对应任务事实上过剩,但在今天真正的高要求任务面前,要满足综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依然是一人难求。

关于管理与专业

由于工作的复合性安排,既需要抓起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管理属性工作,又要战斗在设计一线,尤其是做好质量提升、重点难点项目创作、设计人才梯队培育等专业属性工作。身份层叠的最大难点不是两类工作本身的业务素质挑战,也不是简单的平衡时间(好在我需要的睡眠时间一直不多),而是如何有效地将两者分别瞄准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结合起来,将两条线拧成一股绳。简言之,设计品质与经营之道如何并联与助力,成了一项特别的“学问”,我正在这一整年摸索中前进。

做好专业属性的工作,与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及效益紧密相关。除了为自己或他人无偿提供的设计,但凡履行了国家对专业资质、执业资格等规定程序而出具的设计文件,便天然具备了产品与商品属性,并且只有成功实现产品(内部问题)到商品(外部问题)的转化,才能将设计置入行业链条,形成“完整的、同性质的生产、服务,或者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换言之,若将行业形成的标志视为“提供同类相互密切替代商品或服务的公司”,那么成熟运作和规范管理便直接影响一个社会范围内设计质量的基本水准和健康发展。

是商品便会有价值和价格。与其他更容易衡量评判使用价值的常规商品相比,建筑设计的使用价值有其复杂性、社会性和特殊性,它不仅指建筑设计语境下狭义的“使用”效果,即常说的“功能”,还包含空间、形象、风格、技术、运维,甚至公众评价、社会舆论等一系列融于设计的未来应用特征,这些均是设计的使用价值,需要综合评价确立合理的价值,以进一步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与专柜中陈列的供人购买前自由体验的电子新品不同,建筑设计很难立竿见影地被人完全、透彻地真实感受,除非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实施落地,且代价不菲。这便要求在设计阶段,设计方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传播、场景表述、经济评析等专业能力,委托方(设计产品的购买方)则应具备读取设计信息、预判未来效果的能力,其执行水准和对专业的充分尊重意义重大。

与设计的人文魅力及设计者个人色彩并不矛盾的是,大部分设计成果的提供方能够“相互密切替代”,作为成熟及成功的设计必须具备相应的高水准,才能够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不通过简单粗暴的拉低价格来获取机会。

想到这些,管理与专业之间的那些事儿,便明确了许多。

关于守正与创新

守正创新是当下建筑设计正面对的一道命题,更在2022年被赋予了丰富注解。守正,意味着坚持与遵循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证明有效,或在内涵中深层定义着自身价值观、特殊性、传承性的原理、规则、经验与知识;创新,既意味着对经验与认知边界的突破,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下做出的差异性应对,又意味着在传承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和行动。
“创新”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及59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提及55次,它值得拥有足够多的关注。2022年教会了我很多,其中一条便是不要凭老经验办事,更不要凭自我空想谋划,做出任何决策或行动方案前,必然先思考过去、当下与未来。在一个立体的“时间—空间”坐标轴网中看问题,本身便是建筑学思维的本质,这也是我从没把建筑学仅仅视为谋生技能的原因,它教会了我太多。

创新往往容易停留在面上,甚至停留在嘴上。同时,创新本身也需要获得科学的评价。并非所有的“新”都有正向价值,而“创”的原意则与刀刃和伤口直接关联——真正的创新突破,必然需要智慧和勇气。

如果说建筑师是人类文明起源中最古老的职业分工之一,是因为这群人负责的是人因生存发展需要而必须解决的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问题,那么,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走到现在,这层关系不仅不会消失,在环境变化、人口增长、资源匮乏、需求提升的情形下将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复杂、更加多样。而试图解决这层关系,并创造出与各类新需求匹配的空间载体的职业人群,也必然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地回复这道命题。在我对一名来自也门的博士留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明确让他展开对公共空间属性切换的研究。在人类遭遇不同灾变时,空间的属性与价值是不同的。例如:曾经在地震时作为应急避险、救人性命的开敞公共空间,在疫情传播时,却可能是夺取健康、致病危害的场所,因此才有了严格防控要求下空空如也、不能到达的“公共”空间。而来自也门的他,更理解在战争面前,公共空间如何给人以庇护,又如何将人暴露于险境……空间没变,环境在变,要求在变,答案就必然不同。

追寻这些“不同的答案”,就是我们存在的理由。无论环境之冷热、喧嚣或宁静,设计自有一方天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023,我们来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访谈褚冬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