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喆:专注探索建筑“白色”的地方

王喆

ADA入围者中,以作品「方间云亭」获得入围肯定的王喆+陈柏安+吕思蓉+陈宣名这组人数最多,王喆笑说他们一群杂牌军能获得肯定,着实意外。平时4人各自有正职工作,「方间云亭」最初缘起是受策展人阮庆岳于北美馆的策展邀请,所发展出的艺术装置。4人秉着极度热忱,利用周末假日从各地到台中会合,陈柏安甚至从基隆来到台中,与大家共同创作。

採访当天,由王喆代表接受专访,访谈过程,王喆时而幽默时而逗笑,却在轻鬆之余,清楚阐述自己对于空间中的「白色」的喜爱由来和演进过程,同时也道出了他观察日本与台湾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差异。也许在建筑执业的生涯裡,他们仍属年轻,却已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论述雏形。

中国山水画裡,无论笔触与技法如何多变,独特的画面留白,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格,如此虚实相映,让画家欲呈现的意境油然而生。画中强调情境感知的精神,传至邻近的日本后继续萃取其中精随,不仅影响日本的文化与美学发展,甚至转换到建筑空间裡,有了另一番的诠释。

如此专注于空间中「白色」的王喆,回忆起这份触动,是自偶然一次观看了中国山水画《谿山行旅图》,画中的留白之处让他着迷不已,却也进而意识到自身竟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的陌生感。在台湾,建筑教育深受欧美国家的建筑体系影响,多数建筑人对于西方建筑史或西方美学发展或能琅琅上口,却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王喆提到他也不例外,不过这更让他看到从这之中找到属于自己自明性的机会,于是他开始探索,对应到建筑裡的「白色」又是会是什么样的空间状态。

王喆先是雀跃的与我们分享了在来台北的路上,他读了中国建筑师刘家琨的小说《明月构想》,让他从中国西部神游一番,这或许也是他跳脱建筑后的留白之处。两相对照,无论是建筑或是人生裡,他都在忙碌的生活裡,安置了他的「白色」地带,期许触发更多想像的可能性。

请介绍一下您的建筑养成背景,让读者先对您有进一步的认识。

王喆:念大学之前还没有网路,在不瞭解的情况下,我选了土木工程系,后来发现与自己所想的不太一样,土木着重安全和经济层面,建筑则是强调空间和设计。研究所时我对于探索建筑裡的「白色」是什么很感兴趣,因缘际会,我得知日本小嶋一浩建筑师也在谈白色。在校时累积了自信,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是井底之蛙),一方面以为自己是小天才(笑),毕业后想去看看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是我想继续探索白色,也想知道别人怎么看白色、怎么做白色。

于是我毛遂自荐,写了email给小嶋一浩,当时因为有莫名的自信,我没有做作品集,我告诉他们希望有个简报的机会,面试就是我给你的presentation,没想到对方也答应了。那天是2006年2月的除夕夜,连年夜饭都没吃,就揹着我的图、带着powerpoint跑到了日本。第二天面试,简报上用汉字,口说英文,把图全摊开在桌面上,欲罢不能地讲了1个多小时,小嶋先生和他的合伙人赤松佳珠子开始讨论, 从他们的反应和我当时有限的日文听得出来,他们似乎很满意,于是我得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令您着迷的「白色」空间,在日本的工作经歷后,关于阐述「白色」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喆:我认为「白色」是空间中画不出来的软性元素。白色像是水墨画裡,没有着墨和无色的部分,这些转换在建筑裡会是什么?在建筑裡,着墨的部分就是柱樑墙板,空间以柱樑墙板塑造而出,但是在画建筑图时,永远画不出的光线、气味、风的流向,却是这些元素在控制空间的「品质」,甚至是很重要的「空间的诗意」。

塬本自己探索的白色,是固态的白色,但是在日本期间,发现很多建筑师用不同的语言来定义白色。「空」,是白色的其中一种可能性。小嶋一浩给我很大的衝击和影响是,他谈的是「液态的白色」。他除了着迷于风与光,更着迷于「流动性」的白色。他认为建筑裡,白色可以引发人活动的空间,「人的活动」是建筑裡很重要的一件事。他把白空间的机能性、活动的多重性做了解放。这是我去了小嶋那裡之后,有比较多的体认。其实我满幸运的,从学校到现在工作,探索的事情彼此都有交叠,也让我往塬本的範围又扩展一些,有点累积。

谈谈为何想参加ADA新锐建筑奖,与入围后的感想。

王喆:最初是我朋友看完北美馆的展览后,建议我们去参加,于是便试着整理作品资料去投件。得知入围后,感到非常意外,虽然是自己主动报名参赛,但没想过会入围。在陈柏安、吕思蓉和陈宣名他们身上也看不到压力,塬因是:当你投入做一件事情,获得肯定和鼓励之后,回馈给我们的是更想把这件事情往下发展。

空间发展的可能性,由左至右,分别为:[上排] 公园、水上乐园、学校;[中排] 咖啡厅、美术馆、眺望台;[下排] 创意市集、图书馆、学校。

王喆强调,他们以「方间云亭」呈现的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和观念,不过手法目前仅是装置的程度。如有机会,他们希望能以此观念为出发,做出大型公共艺术、地景艺术、小住宅,最期望是发展为一栋美术馆。

对于ADA这个奖项有什么看法?

王喆:我认为ADA是在台湾目前现有的建筑奖裡,非常少数在鼓励建筑「创作」的奖项。一般建筑奖着重的是建筑的社会性、公共性、文化性,大部分的评审也不一定着重于建筑的创作或表现性。ADA有别于传统评选的角度,我觉得这开启了另外一个面向。

对我来说,ADA已经是这代年轻人心中的一种期待,也像是一个门槛,希望自己能过了这个门槛,得到基本的肯定。其实在大部分较先进的国家,都有像是新锐建筑奖的奖项,例如日本的SD REVIEW已具有指标性和公信力,你要成为被大众所知的建筑师,就是要被SD REVIEW选上,跨过那道门槛。SD REVIEW的参赛作品不一定要已经完工落成,不过要是真的案子,得有真的业主。SD REVIEW也以创意为主,目的就是要建筑师去碰撞真实的环境。

谈谈「方间云亭」的组构的方式和衍生过程。

王喆:方间云亭当时是为了展览而发展出来的,不过这54种空间模型(方间模型)是我在逢甲带毕业设计时,我的学生:陈柏安、吕思蓉用了1年时间,经由一定程度的study、research而累积出来的模型,已经把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做过某种程度的过滤。

6种原则所切割出的单元(A type:中线至中线/B Type:边线至中线/C type:边线至边线/D type:斜线到斜线/E type:斜线至中线;F type:斜线至边线)。因为切割角度的变化,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形态,共有54种。

设计操作过程完全依靠手工,仅在製造时为了製作的精準度才使用电脑,王喆笑称这是「手作的数位设计」、「数位手作设计」。

基本单元是在立方体之间,切出一道曲面,每个单元可以互相接合,连接后,所有曲面变成连续性的,开始扩张、生长。虽然是很多个单元,但做出来是一个1(整体之意)。这个方法最初是由陈柏安、吕思蓉两位提出,我们延续发想,当时也不清楚这些组合的量体最后可以做成什么,不过觉得像是未明的云朵,因此提议做个像云朵的空间,于是有了一个像云的亭子。

方间云亭使用什么材料构成?在设计说明中,提到「形态犹如受空气扰动而形塑的云朵,柔软而绵延」,请问你们认为达到这个效果了吗?是否有更理想的材料?

王喆:一开始想做满整个展场空间,我们做了很多study,最后方间云亭总共用了3种单元+镜射,所以共有6种。因为预算与其他因素,最后是现在这个规模。塬先材料想用木作,但木作厂商报价过高,经过很长一段和陈宣名一起寻找厂商与材料的可能性,最后使用高密度泡棉,价格是木作的十分之一。在高密度泡棉加上一些补强的方法,让泡棉可以承受重量,所以实际敲它会像是敲木作。

最后的成果,效果比我们预期得更好,粉红色的曲面与白色的平面在空间中交织出一种「氛围」,这氛围是令人愉快的。也常有参观者跟我们说这空间很「疗癒」(笑)。

在设计与施作过程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或是感到有趣的能与我们分享?困难之处又在哪裡?

王喆:施作的师傅在做出第一个1:1实体单元之后,他告诉我:「这个我已经帮你想好了,这次展览之后,如果有建设公司或大老闆要做公共艺术,要摆到户外的话,已经想好要用什么材料做了。要摆室内,要给人坐的,我也想好要用什么材料了。」(笑)这个作品创造了他的想像。

合作的过程,我们互相激发,无论是和陈柏安讨论如何定着整个设计空间的氛围、和吕思蓉讨论如何数据化成可执行的,或是与陈宣名讨论如何由生产製作的面向回推到设计的决定等等,我实在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之后参观者给我们的回馈,又超越我们的想像。家裡养动物的,会说想做成猫的空间;带小孩来的,会说可以做成游具。欧巴桑有在插花的,说想做成花器。(笑)

展览第一天,陈其宽老师的夫人来到现场,她觉得这种似有若无,若即若离的空间,非常适合作为陈其宽老师作品的文创商品的呈现空间。小嶋一浩先生也在展览的最后一天来到现场,他也给了我们高度的评价。

当然过程中有採购法和经费的问题,讲起来有点俗气,也都是大家会遇到的问题,不过在这些条件裡,去把事情做到最好,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与每个专业该有的态度。很庆幸也很珍贵的是,我们这些杂牌军彼此间没什么利害关係,也因为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和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们相聚、一起创作,延伸过去的想法,我觉得是最珍贵的。

就您的亲身经歷与观察,日本与台湾的事务所在阐述设计理念上有什么差异?

王喆:我归纳出有3点。第一个是「深入」。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台中歌剧院座椅的表布,台湾通常进行的方式是在型录上挑选椅子,建筑师直接从厂商提供的布料型录上做选择。伊东事务所做事的方法是请了一位表布的顾问。这位顾问在与设计单位、厂商讨论时,他不挑型录上的布料,而是挑了3种不同颜色的丝,还告诉厂商多种织法,这几种编织方式的差异,会出现数十种不同的颜色。

顾问请厂商把这数十种全部编织在同一块布料上,铺到椅子上后,用剧场灯光去照射,再让伊东先生亲自挑选。表布的厂商说,他做了一辈子,没有这样做过事。这是做事情深入的差异。我从这个案子看到的是新观念、新方法的带入,这对生产业、设计业、执行、管理层面都有提升的机会。

第二个也是我现在鼓励我的学生,需有「面对未知的勇气」。伊东豊雄的作品会被称为前卫,并不是他在起步时,就知道会达到哪裡。他先抛出一个距离感,他明确知道想达到的目标,与现在此刻的技术之间的差距。身为大师,他就有办法掌握那份距离感。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个距离感若拉太远,就失败了,但若最后办到、过线了,那就成功了。你得勇敢摸着石子过河,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面对未知的勇气。

日本建筑师会做很多的try and error,我从小嶋一浩学到最大做设计的方法,就是「试误法」。为什么我要做这么多?因为要「尝试与错误」,我们绝对无法事前就知道结果长什么样子。与这些日本建筑师合作,我觉得很珍贵的是,他们有尝试和面对错误的精神。我现在也这样来教学生,所以学生会说:「天啊,都做不完了!」(笑)

第三个是「环境上的差异」。建筑是个多面向的合作,得有顾问和厂商。日本建筑师旁的顾问能力真的都太好了,举例来说,台湾的空调顾问会直接从面积大小直接判断要安装几吨的机器,安装位置交给建筑师,他不做判断,双方讨论都是很快就结束了。

日本的空调顾问会告诉你,一般的办公楼使用的空调成本是多少,但是设计上若是在哪边开窗,假设再使用一些机械的导风装置,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而且每年还帮你省下多少电费。空调顾问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了,所以会决定建筑的立面开窗或是内部空间的挑空。台湾虽然目前这些观念还不如日本,但是当我们看到问题时,就是机会的开始,就有开始变好的可能!

对未来有什么计画?有其他休闲嗜好吗?

王喆:在学校念书时,被同学笑是建筑御宅族,我的书架上只有建筑的书籍。有9成的时间,不是工作就是教书,或是做自己的创作,勉强可以挤出来的时间就会去旅行。旅行又有很高比例是去看建筑。不过我觉得只要稍微脱离一点我的生活常规,也就算是旅行。

前阵子某个星期六醒来,脑中浮现了我应该去旅行,于是到便利商店买了一份全台湾地图,骑着我的金旺摩托车就出发了。那时颱风刚过,骑到中横,因为山崩有条道路断了,只见下方滚滚河水,那是很令人震撼的景象。沿途再骑到谷关、南投、日月潭、彰化,回到台中,莫名其妙的就很丰富。我希望每年春天或秋天就来安排这种莫名其妙的摩托车之旅。(笑)

我的看法是人生没办法做计画,人生像大海,海面下有洋流,可是我们就是落海了,怎么也游不过那股洋流,但我们能做一件事,就是用双脚不停打水,这样一来就不会沉下去。我现在选择就是一直打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日本建筑师方间云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