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田莉:紧约束背景下的城市精细化发展样板
来源:网友微凉投稿 2018-06-25
“上海2035”在编制方法和思路方面作了很大改进。研究比较伦敦和纽约的城市发展战略,我们会发现,上海受它们的影响较大。本轮规划选择了对标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上海2035”呈现出清晰的框架、远景目标和指标体系,其多项细化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PM2.5控制、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均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它跳出了原来纠结于“一块土地做啥用”的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我觉得这方面是很大的进步,总体和国际上的发达国家逐步接轨。
“上海2035”呈现出“开门做规划”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仅局限于规划部门一家,在16个区、39个委办局和众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的同时,中间穿插了很多竞赛、活动,还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来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对比以往图表为主、其他表述让公众看不大懂的技术型编制导向,可以看出新版规划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更多地体现出了政策导向。
“上海2035”的精细化特点值得称道。在多处表述简略化的同时,将公众需求这块精细化体现,尤其突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这项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之前还就公众服务设施等公众生活需求,进行了很多轮有设计师、公众参与的活动,这也是上海在精细化、减量化方面的又一次尝试。随着郊区工业用地的减量、乡村建设用地的减量推行多年,很多小工业企业迁出上海,上海步入从增量扩张到存量发展的执行阶段。在中心城区,上海推出了多项典型举措来提升空间环境质量,2016年启动的街道设计导则,做了很多空间微更新改造,提出了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的城市更新四大体系计划。以精细化提升建成区城市品质,结合郊区减量规划,辅以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指引,上海在这一方面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上海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中选择了11个社区试点改造,这个过程吸引了包括同济大学教师在内的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参与。在全球化背景下,公众更加追求社会公平,通过引领加规范来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和内涵,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参与渠道。以往政府主导的增量扩张模式下,公众较少参与,从增量规划向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规划转型后,很多的城市增长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带来公众、政府、市场以力量重构的过程。有公众深度参与的途径和机制保障,代表了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可视为上海的一大积极创新。(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