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澍:没有回忆的城市是可怕的

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建筑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成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的话题一直很热。您如何看AI在建筑上的运用?

王澍:还在摸索的过程当中,AI的最强大处在于它是一个“超级复制机器”,是一个以复制为基础,之后再进行学习、改编的技术。其实现在中国建筑界大部分的操作模式就是“AI式”的,模仿其他的建筑,快速地进行改编,只不过AI可能会加速改编的过程。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效率的提高和创造力的提升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建筑现在更缺乏的不是效率,而是原创性的创造能力。

 

所以,您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非常注重多元化的形式,像乡土教育这种形式,几乎贯穿了他们整个学习生涯。

王澍:建筑是为生活而做的。如果一直复制前人之作,建筑就会变得非常狭隘。所以,我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怎么发生的,生活是怎样变得有意思的,需要用不同的途径:到乡村去采风、调研,教教他们拍小电影、做戏剧,或者写小说……
西方基本的建筑教育是抽象的、雕塑般的审美,但中国的建筑传统从来都是融化在环境和生活中的,这两种文化背景区别很大。但是我们的建筑教育基本上非常西方化,这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一种真正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新的建筑学。

 

您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也有过一段事业上所谓的“空白期”,那恰恰使自己有了可以深入生活的机会吧?

王澍:的确,我基本上停下不做设计了,“混”在市井之中。我们在大学里学完之后,对生活是不了解的,实际上是把自己封闭进了一个与普通生活隔绝的空间。回不到生活你就回不到中国,回不到中国文化。包括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接触,你会发现中国人真正的智慧,比如说一堵墙,用混凝土浇坏了,他们就非常巧妙地凿墙,凿完之后像壁画一样的美,他们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创造了艺术。后来,我就把这种做法运用到自己的设计里。
我们的乡土中有一整套很有艺术含量的东西,几千年都存在。这需要中国建筑师不断去发掘。

 

现在回想那段空白期,最大收获是什么?

王澍:我觉得真正能够做出原创性事情的人,几乎都有空白期。他必须和这个世界发展的主流拉开足够的距离,对世界有陌生感,之后开始产生新的想法。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自己追求的氛围中,才是原创性发生的基础。

 

对于中国现在的年轻建筑师,您有何寄语?

王澍:不要简单地沉迷于科技的浪潮,科技当然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越是重要的时刻,越要回归人性。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