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建筑分可用、可赏、可品三层次
来源:网友辉投稿 2020-05-28
建筑师祁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代表性作品有徐州音乐厅、徐州美术馆、李可染艺术馆、奥林匹克下沉花园2号院、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射击馆等。
Q1:这次大师班的课题是校园畸零空间活化设计,对于畸零空间的处理,您认为有哪些需要遵守的原则或者需要关注的要点吗?这类空间有时是针对少数群体的需要而设计,但也有嘉宾认为这可能会违背多数群体的利益,您认为该如何权衡强势与弱势群体间的利益诉求?
A:
考虑到三年级是同学们学生期间形成自我建筑观的重要阶段,这次题目的设置包含两个层面的考虑,一方面希望培养同学们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自主策划一个建筑在场地里的出现,实现建筑在空间中的意义。另一方面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建筑的基本材料、空间构成层面出发,更加理性客观地理解建筑空间构成的内在逻辑,培养主动把控建筑空间生成和建构过程的能力。课题的设置不仅针对设计,还引入了建筑策划的要求,要求学生用开放式思维寻找适合的空间需求,在需求逻辑基础上形成设计策划,并通过设计过程予以反馈、矫正。之前的设计大多都是基于老师给定的任务书,这次是一次真正开放式的课题,每位同学需要对既有场地进行深入思考挖掘,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给这一场地活化、品质提升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同学们对于建筑在场所中意义的理解,也是针对设计更加全面的训练。
由于疫情,这次设计课很特殊,同学们完全是在家中线上上课完成,是一次非常独特的教学过程。这个题目对于现场调研、体验的要求比较高,设计过程中没有机会现场调研对同学们是个不小的考验。好在这块场地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熟悉度较高,有切身的使用感受。
畸零空间,简单理解就是不被人重视和未被充分使用的场地或外部空间。不仅是在校园环境中,在城市空间中也存在大量畸零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对于一个场地畸零性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下社会中,关注畸零空间对于提升环境品质及人的体验很有意义,也是建筑师社会作用和职业价值所在。
对畸零空间关注的要点在于研究场地环境品质状态和对人的行为的意义,并不存在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服务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宏观和微观的两面。策划不应该只关注共性的需求,也应该关注个性的需求,用多方位视角观察世界。题目本身是开放的,策划的服务对象,可以聚焦在多数同学的生活,也可以设定为小众服务,体现个性化,最重要的是希望同学们表达自我独立的观察思考。在策划过程中同学们更多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从缺失开始,寻找场地的策划价值,填充一些并不为大家经常使用的功能,例如书店、动植物角、轮滑、极限运动、共享厨房……有很多奇思妙想的想法。也有一些同学并不是单纯从填充内容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了一些同学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如交往、独处、冥想、逃离等等,拓展了思路,设计着力点也更加宽阔,对建筑的空间表达给了有力的支撑。
Q2:您曾说过“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建筑空间所提供的容器越适合,其中的生活就越精彩”,那么对这一个设计课题而言,您为什么选择将地段设置在清华?什么样的容器在清华这一地段是合适的?进行校园内建筑或场地设计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注意?
A:
这次开放性课题,需要同学们对场地有充分的熟悉,要从一个普通使用者的角度从对场地最直接的感性认知入手,分析研究场地并进行策划。当初选择这块校内场地主要考虑到了在校内调研方便,同学们有切身的体验。后来赶上疫情,同学们不能深入场地实地调研,相对熟悉的场地发挥了作用,大家之前对场地的感知积累成为了做设计的基础。
我一直将建筑理解成生活的容器,不同的生活内容成就了建筑的多样和精彩,也推动了建筑不断进步前行。我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建筑要容纳什么样的内容,包括容纳什么样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使用需求、功能诉求、精神诉求,更重要的是关注这些诉求背后的合理存在状态和彼此的依存关系,这些逻辑关系的梳理是产生建筑空间形态的原点。所以作为建筑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生活,只有真正理解了生活的原真面貌,创造性地将这些诉求转化为建筑空间,才回到了原发性创作的起点。
在这样的逻辑下,我做设计更愿意先从观察建筑内人和人的使用状态出发,关注他们真实的需求,从被过滤过、程式化的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避免先入为主套路式的思维模式,关注生活的本质、需求的本质。运用建筑语言,表达恰当反应生活内容的空间容器。所以这次的设计课题要求同学们从更加原发的视角出发观察和思考校园内一块熟悉空间的存在意义,从剖析反思现状,从作为一名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自己的眼睛来发现问题,同时又从一个专业学生的角度入手,用专业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这个设计很难给出单一的标准,每个人发现问题的深度、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同,呈现出的最终成果也是多种多样。
一些好的建筑作品往往也是在关注空间的本质使用状态上寻求的突破,诞生于对于生活内容更深刻的观察及发现,并在此基础上的本质性提升,这是产生建筑创新的一个方式。我也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让同学们更加学会更加留意生活的内容,关注环境中人的存在状态,从提升人的状态角度思考建筑空间恰当的存在方式。
Q3:您曾说您评价建筑的三个层次是可用,可赏,可品,您认为同学们这回的设计完成得怎么样?在哪一层次有亮点或者不足吗?
A:
评价建筑好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实中更是一个难以言尽的现象。比如最近恒大“莲花球场”事件,建筑专业圈子几乎一边倒的群情激愤、口诛笔伐,但在非建筑圈子里反应似乎没有这么激进,甚至听到了一些好评。反映了评价建筑的标准在建筑圈里圈外的巨大落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能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伴随建筑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要学会从专业角度认知建筑,需要建立更加中性、专业化的评判标准,而非完全自我的感性认知和喜好。我阅读评价一个建筑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可用、可赏、可品。
可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好建筑的基础就是要可用,首先要解决好功能问题。对可用的理解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层面,需要对建筑功能有更深刻理解,以更加本质的方式表达功能所对应的建筑空间,理解表达越深刻,建筑就越生动。
可赏:好的建筑让人赏心悦目,让人产生美感,体验过程让人愉悦。好建筑传递美感,无论是专业层面还是大众层面,能让体验建筑的过程呈现美的愉悦感。当然,美感因人而异,好的建筑还是存在一定的审美共性。
可品: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求的极致美感都是精神层面的释放,好的建筑会因为建筑传递的气质、氛围,让进入建筑的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情绪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与释放,产生深层的心灵共鸣,感动人心,这是难得的好作品给人的体验。
这次课程有意同学们培养一种更加逻辑、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让建筑创作的过程避免简单地从形式出发、也避免单纯依据个人美感喜好,而是基于更加系统性的生成逻辑、主动把控建筑方案的生成和发展方向的设计程序,让大家更多从一个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建立更加客观、可控的设计方法。所以这次课程设计除了要求策划,还要求同学们基于一种建筑材料的特性,设计一个建构单元,主动设计一套建构逻辑,用逻辑生成的方法体系去产生一个建筑,并用自我的建筑策划不断矫正这个预期建筑的发展方向。
这次课程虽然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当面交流也不能实地调研。但过程和结果都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感到在线上用ZOOM上课,老师和同学们交流的深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很充分,同学们之间的启发交流也更加直接。每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有人通过几何学构成方法研究创新的建筑基本关系和生成逻辑,有人通过研究结构单元的效率化生成方式研究从单元到整体的高效建构基础上的建筑,有人通过特定的结构单元,通过跟场地和策划内容相关的组织逻辑来生成建筑,还有人通过串联学校既有资源寻找场地内建筑更轻的存在感,大家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寻找自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突破。感觉过程中同学们都提升了很多,也慢慢理解到怎么可以通过可控的设计逻辑来使自己的建筑生成更加理性从容,避免单纯的个人喜好。这是我这次课程希望训练同学们的思维和设计方法,事实上同学们做到了非常好的理解和运用。
Q4:我们了解到您非常注重建筑的材料表情对建筑的表达作用,通过材料的细节处理、创新运用、组合等方式来表达建筑师的创作思想。您在这次课程中也鼓励学生使用实体模型进行感知、建构与推敲,请问您怎样看待实体模型对设计的意义以及同学们对材料的运用?
A:
对材料的运用和把控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之一,这次课题要求同学们做设计时首先需要关注材料,要基于对材料特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材料单元,在材料合理建构逻辑的基础上展开设计推演。本次设计要求同学们深入思考不同材料如何运用问题,比如混凝土、钢结构有什么样的特性,在分析研究特性的基础上研究适宜的建构逻辑。
实体模型和电脑三维模型对于同学们来讲,训练的要点很不一样。实体模型需要同学们动手一片片做出来,不只训练了操作技能,更是对材料尺度、建造过程的真切体会,是建构逻辑的再现也是真切感知建筑空间的过程。电脑里的模型再完整,眼睛直接看到的还是二维图像,对空间的感知还是要弱一些。此外,虽然3d打印虽然也是很好的做模型的方法,但跟手切模型还是不一样,它还是基于电脑三维建模,在学生阶段,还是需要真正动手制作模型训练队三维空间的感受。
本来这次设计课题计划要求同学们每组方案要做一个单元模型、一个整体模型,但疫情影响下没能实现,这一点算是有点遗憾。但课上也有少数同学用模型推演,比如有同学用折纸来推敲启发建构空间的概念,这很可贵。
Q5:您曾说过建筑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建筑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在设计输出一段时间后多学习多思考。通过此次大师班的教学,您认为我们同学是否做到了将生活和设计结合?又该如何在不断地设计输出中丰满、深化自己的思想?
A:
这个问题很好,关注到了学业成长、专业发展问题。建筑学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学校培养了同学们建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但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一直认为,一个建筑学学生,无论是读完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仍然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职业实践训练,才能称得上是建筑师。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的过程才能称得上完整。同样,每个人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输出之后,可能出现对建筑的感觉钝化、设计方法程式化的问题,也就是感觉自己“被掏空”的瓶颈,这时就还需要再去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增加新的感受,这种实践一段再去学习的过程很像干透的海绵放进水里,学习的渴望和效率优惠大大提升。
建筑师终身学习可分为两个层面:校园学习和社会实践,理想的方式要用两条腿走路:学校毕业后工作实践,输出一段时间后,再放下手上的设计,适当放空自己,投入学习之中,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到设计,这样的节奏会让这两种状态相互促进,让人在不断变换的状态中不断找到进步的动力。我毕业后就进入设计院,期间也曾有机会在国外做研究、做访问学者、在事务所工作,再回来国内进行设计实践,期间又在读博士,这些都是穿插进行,在状态的不断变换中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这一点是建筑学这个专业很好的一面,就是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可以和自我生活高度融合,生活促进职业,职业成就生活,这种互相促进的成就感和充实感是很多别的行业给不了的,这也是支撑很多建筑师一生努力在建筑创作的精神动力所在。
Q6:您曾强调过建筑应该很好地长在环境里,那么同学怎样才能提升对环境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呢?随着对存量空间关注的日益增多,对环境的感知分析能力会更侧重哪些方面?
A: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一个生长在环境里的建筑,就像一个人在一个集体里要有恰如其分的状态和角色。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种,自然环境就是自然地貌、物理性的环境约束等;而人文环境则是历史、文化的积累,一个人文内涵深厚的建筑让你感动的不只是建筑本身,而是它的气质。对环境的感知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入手,缺一不可。
在这次设计中,同学们关注到了环境里的高差、树木、交通、纪念碑等问题,并通过解读周围人的生活,来定义、提升这个空间的内容。也有人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从同学们的心理需求角度提出的“逃离清华”概念,就是要在这个场地里寻求一个释放和放松的空间,是在阅读了环境后“叛逆思维”下的创新,也是一种对于场所人文环境的一种回应方式。
Q7:您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常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您认为对我们同学而言,是否应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将传统文化结合到设计中时又有哪些要点应注意?
A:
我非常同意你说的“尊重中国文化”,但对于文化的总重不是停留在某些所谓的“文化元素”层面。我比较反感文化被片段化、简单化地理解为某种形式或象征的片段,用一些符号化的方式标榜所谓的文化性,这种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做法往往是对真正文化价值的损害。
我们之前谈到了恒大足球场设计,问题出在莲花吗?莲花主题没有错,错在建筑设计不是象形雕塑,建筑语言和表达需要提炼,要有建筑化的语言和建筑性的表达方式,简单具象地形式化处理,结果就很可怕。再举个例子,我们说四合院好,真正好在哪里?是坡屋顶?瓦顶灰墙?都不是,本质上是好在四合院中家庭生活的氛围,它符合中国的人情和社会生活价值,透露的是浓浓的人文情怀,如果失掉了这种人文意境,建筑形态其实再普通不过了。所以不要提什么文化符号,更多地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对传统文化要有一个从喜爱到学习,学透了再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左手样板、右手输出这样照抄。重要的是先去体验,然后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用当代化的表现方式都没有问题。当能够做到先彻底吸收、再自然释放,这种融进气质里的表达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形式本身已经并不重要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