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KPF总裁James von Klemperer :设计创新来自挑战 激发建筑师拿出更好的答卷

 James von Klemperer

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兼设计总监

 

您在演讲中提到的几个项目,它们位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设计中如何体现地域性特点?

James von Klemperer:

第一个案例位于新加坡,属于亚热带的气候,设计挑战在于应对炎热的天气、室内和室外温差、阴影等问题。  

第二个案例位于美国波士顿地区。实际上,我就是来自马萨诸塞州。那里的冬天地面上经常有积雪,我们必须十分小心冰冻的环境。我认为,在那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能源问题。无论是从碳足迹,还是从成本考虑,我们都必须更好地将能源支出降至最低。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纬度高的国家做更多的御寒隔热工作,在新加坡等热带地区做更多的防暑遮阳工作。

地区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它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城市中。KPF在上海已有30多年,从浦西的历史街区到浦东充满现代的、金属质感、高大上的新建筑,我们对浦东浦西项目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对建筑语言是很敏感的。在几十年或几个世纪里,这些环境因素塑造了各个地方特有的建筑语言和文化。在波士顿,你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坚固的建筑,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的“方言”,迥异于在上海或新加坡的建筑语言。 

我认为这些挑战也激发了建筑师去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您举的几个案例是在私有建筑中创造更多的公共福祉。那么,建筑师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更好地营造公共空间来服务大众?

James von Klemperer:

我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在城市中最需要的东西。我们不能只在小公寓和办公楼里活动。人们需要与他人交往的公共场所。这就是城市令人愉快的地方。

在过去,我是指200年前,公共空间的规划很少是一次性定稿建设的,因为发展节奏很慢,它会以一种更加有机的方式出现。于是,公共空间成为一种自然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街道的流量、市场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等等。

今天,当我们建设时,尤其在上海,许多新建筑是同时出现的,我们创造了城市中的一个全新的部分,或者新城。但是对于这些新城来说,理解什么是好的公共空间非常困难。建筑师必须非常仔细地研究尺度、气温等要素。是什么让人们在不同的天气和阴影下都感到舒适?是什么让商业运转?是什么空间尺度导致较大的人流量?特别是,什么样的功能组合才是合适的公共空间?这是我们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考虑的事情。

我们坚信,城市中最好的部分不是一个办公区或一个休息区这样单一的功能,而是可以让人们同时做许多不同事情的地方,包括工作、休憩、购物、锻炼,等等。因此,研究公共空间功能混合使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某种程度上,我们从过去中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各地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翻译”。“翻译”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并将其应用到其他地方的新项目中。

我想指出的是,在建筑历史的某些阶段,建筑师们曾认为他们有能力去创立自己的准则。勒·柯布西耶就是我们领域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提出了现代建筑的五大原则,这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在建筑实践中运用这些原则也有其风险。柯布西耶的理念在美国的许多住宅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包括圣路易斯和纽约的公共住房,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这些规则过于笼统。

建筑师为什么忙碌?因为我们必须认真定制每个解决方案。建筑师应该仔细考虑一种情况下的项目相对于另一种情况的区别,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问题。比如,在重庆建一个非常好的住宅小区,其方案将与在天津、西雅图或巴黎的大不相同。

 

KPF以设计超高层项目而闻名于世,您能分享其中有趣的故事吗?

James von Klemperer:

世界上12座最高建筑中,我们设计了其中的6座。但实际上,我们聚焦在超高层项目的精力大概只有20%左右。我认为,低矮的建筑和超高层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我们关注一些翻新的或新建的低矮建筑,比如机场,还有由低矮建筑组成的街道、社区。我们特别关注底层公共空间的体验方式,以及如何适应各种不同的酒店和办公场所的功能使用,还有住宅、住宿和零售业的长期回报。

当然,我们一直对超高层项目保持着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城市里又会出现一座非常高的摩天大楼。不过,我们始终认为,没有必要在每个城市都建造高层建筑。尤其是4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它们必须在合适的地方建造。从技术上讲,它们的要求很高,包括承受风力、重力、地震等因素的考验。

我觉得,高层建筑的设计师更关注这些方面,因为高层建筑还有创新的空间。高层建筑就像是一台机器,你可以调整它。在低碳实践方面,高层建筑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场。我们可以集中做一些创新,然后为其他的建筑实践作出示范。

 

KPF合作过不少中国的设计院,您如何评价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James von Klemperer:

我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工作。几乎每一个项目都会合作一家中国的设计院,比如华建集团、同济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悉地国际,等等。KPF与这些卓越的设计院成功地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还有互信、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KPF在全球的建筑实践有了巨大的增量,特别是在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本土设计院的设计能力远远超过30年前。

中国的建筑设计节奏如此之快,中国的建筑师越来越与世界和时代同步,这对我们的合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中国市场出现的一些奇迹,还不为世界其他地方所知。比如我这次与参展商闲聊得知,现在中国的玻璃厂家已经可以生产24米宽或24米高的玻璃了。我觉得,我们在中国创新的机会很大。  

我还想强调,建筑教育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教书,经常在会议上与来自同济大学或清华大学的中国同行交流。中美院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及时分享建筑设计研究成果,这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真的十分依赖这种方式来促进建筑实践。

KPF在世界各地设有办公室,总是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即使在我们公司内部,设计师A可能不同意设计师B的意见。但KPF在中国的实践中,尤其在上海,我们与合作伙伴都非常认同一个理念,即合作是通往成功的道路。这种合作意识非常强烈。我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和认同中国同行的做法。  

 

展望未来,您是否依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James von Klemperer:

从全球范围来讲,我们正处于所谓的拐点。这或许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关,或与利率变化有关。但我们又不能真的预测未来的事情。

在中国,我们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态势还没有结束。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有城市环境的日益成熟。

我们试图跟随经济发展的地方谋求自身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们坚信,中国将引领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但大项目仍需要解决方案的创新。在这次的会议上,我看到许多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进步令人兴奋。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中国工作。我相信,未来KPF在中国的业务仍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设计创新KPF总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