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郑方:在教学、科研和实践最前沿

在2023年的行业下行与内卷中,建筑师们艰难前行。一年过去了,他们能交出怎样的答卷?本栏目特别关注了来自国企、民企、外企的建筑师团队面对压力和挑战如何进行突破和创新以及他们对行业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郑方,北京交通大学卓百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总建筑师。

2023年,是我从同济毕业、到清华读研30年。这一年,冬奥场馆的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程建设科技进步特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是对我来说,同济大学的“追求卓越”校友奖是毕业30周年最珍贵的礼物。

6月29日,代表同济校友在2023届毕业典礼上做发言“同汇川海,济启新程”;一年之前,在清华大学202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做发言“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两个母校的讲台,是我最高的荣誉。

2023年,也是我从设计院建筑师到大学教授的第二年。时常会想起梅洪元院士在我到学校之前的谆谆叮嘱:到了高校,要做的事情和在设计院非常不一样,要改变思维方式、工作方法。

我自己从建筑师到教师,努力转变角色;黄也桐老师从清华和都灵理工博士毕业加入团队;工作室的建筑师同事们来到交大设计院;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同学入学;这一年有一个坚实而丰富的开端。

岁末年初,静心回看2023,聊聊这一年的历程和思考。算不上有深度的思考,实话实说,就当是一个新教师在教学、科研、设计多线程多任务的年度记录,给关心我的师长、同行、朋友们做个汇报。

NO.1

科学转向

人工智能;建筑碳中和;多场景运维

这一年,科技冬奥的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获得非常高的绩效评价;哈工大陆诗亮老师主持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顺利完成。这些项目面向新建和改造大型场馆的数字设计、低碳目标、可持续运维三个领域,成为我在大学持续研究、设计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工作基础。

》从数字设计到人工智能

受庄惟敏院士指派,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大型建筑工程前策划-后评估智能化关键技术”中,我负责课题三“建筑全寿期智慧化整合设计方法研究”。

以冰丝带、冰立方、国家网球中心改造这些大型场馆的数字设计实践和各自成果作为起点,和西建大、同济、小库科技的同事们一起探索“精准诊断-智能策划-整合设计”的数据贯通,以及人工智能(AIGC)在建筑策划和设计中的应用场景。

》从低碳冬奥到建筑碳中和

年初在基金委“双清论坛”受教于学届同仁在建筑领域碳中和的真知灼见。

7月,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低碳冰雪场馆设计与能源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成为中国和芬兰科技合作唯一的获批项目,有机会以北京冬奥会的低碳场馆关键技术为出发点,联合芬兰合作方,和清华大学、华体体育的同事一起工作。

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庄惟敏院士、林波荣老师等各位专家指导项目组以冰雪场馆为突破口,探索建筑领域碳中和的示范路径。

》从通用空间到多场景运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双奥时代既有体育建筑多场景运维转换机制研究”顺利获批。我从博士期间研究通用空间的原型,到两届奥运七个场馆的运营实践,再到冬夏运动场景转换举办冬奥会比赛,体育建筑多场景运维已经成为存量时代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前沿领域。

 

NO.2

设计实践

设计实践仍然是立身之本

我从实践建筑师到教师岗位,即使转换赛道,设计实践仍然是立身之本。项目类型、方向既要结合科研目标和任务,更要适应市场下行、行业转型带来的深刻变化。

》体育建筑设计

北京城市副中心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终于竣工投用,服务副中心的市民公众。这个功能完备的社区健身中心以体育空间多场景运维作为建筑策划的核心,建立了体育+商业的综合业态示范。

作为低碳示范,冰场和泳池实现了冷热能源系统平衡,并且在金属坡屋顶上安装了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正对市行政办公区二期中间街道的直升机坪和环绕机坪的跑步道,已经成了小红书上的打卡点。

》教育、办公建筑设计

景山学校通州校区2023年首招高中学生,景山大道、光环创新中心、空中走廊迎来了新的小主人。深圳前海新华人寿大厦主体结构封顶。由清华院和交大院联合设计的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新校区总体规划获得原则批复并开工。

》基础设施设计

尝试在海河上的步行桥概念设计。结构和工艺美学的原理,和体育建筑大有相近之处。

 

NO.3

教书育人

8场前沿讲座;更宽广的视野和就业出口

学校的工作表面上不需要直接面对下行的市场,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在激变的行业环境下,鼓励青年学习建筑学专业,热爱设计和创造,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2023年完成了本科各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始带毕业设计小组;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有4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我尝试把数字设计、低碳目标、可持续运维三个前沿方向加入到教学体系中,期望同学们在传统的设计行业之外,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就业出口。

第一次开设研究生设计前沿课程,得到了很多同行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庄惟敏、袁烽、李兴钢、董功、吴蔚、马岩松、宋晔皓、Patrik Schumacher进行了8场精彩的前沿讲座;张秀国、李淦、孔晶、郭福慧分别在大剧院、丽泽SOHO、国博开展了现场教学。

 

NO.4

展望未来

在科研、设计、教学相长的路途上,坚定而行

展望未来一年,期待同学们学业顺利,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加入团队。筹备“空间计算实验室”(Spatial Computing Lab),在各项目、课题科研攻关的关键阶段形成成果,北京、太原各地的设计项目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三个立项的团体标准。

崔愷院士在为我的书《设计可持续的未来:从水立方到冰丝带》作序的时候,鼓励我们“把浪漫的表达与理性的思维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激情的创作与一丝不苟的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以及全过程管控相结合……把技术创新作为中国建筑创新的长久动力,让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稳稳地走在智慧和理性的大道上。”在科研、设计、教学相长的路途上,坚定而行。

PS:截止2023年底,十年跑步里程累计9870公里;但是2023年跑量远不及平均,只完成了一场北京马拉松比赛。2024必需增加跑量,顺利完成比赛计划。

 

作者简介

郑方

北京交通大学卓百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曾主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等5个竞赛场馆设计;主持十四五、科技冬奥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及课题。获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国际奥委会体育建筑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程建设科技进步特等奖、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等荣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郑方建筑师访谈教学科研实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