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周榕:中国“第五代”建筑师创作呈现3个趋势

近五年来,中国建筑舞台的主力阵容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批50岁前后的中生代建筑师,愈来愈担纲起中国建筑创作的主角。笔者对2015至2019年《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所刊载作品的建筑师做了一个统计,其中发表作品3次及以上的建筑师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出生于1966至1975年之间的中生代建筑师作品入选占比,在三大专业期刊中都超过了50%。

表1. “中生代建筑师”入选2015—2019年建筑期刊统计表

表2是近年来作品多次出现在各大专业媒体上的部分“中生代建筑师”名录。从总体上看,这批建筑师的作品无论在价值取向、问题关切、思想侧重、工作领域、技术手段、抑或形式表达上,都与较他们年长十岁左右的前辈建筑师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表2. 1966—1975年出生的58位“中生代建筑师”名录

“广义消费社会”,意味着全社会倾向于用“消费(行动)”来置换“意义(收储)”——这里的“消费”,除了指通常意义上的物质消费之外,还意指用“消费”的态度去对待全部的现象世界。“消费”本身,就是“广义消费社会”的一切意义根源。而“广义消费社会”的贪婪本性,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社会作为消费内容的复杂度,更鞭策整个社会共同体的消费迭代速率不断提升。“广义消费社会”的驱动引擎,从乌托邦时代的“计划型生产”,全面转向“因缘型消费”,这种“因缘主义”的消费型价值本底,让“广义消费社会”彻底走向既往“乌托邦社会”的反面。

显而易见,具有“全消费、超复杂、高迭代、反乌托邦”等诸多新特征的“广义消费社会”,相对于传统上具有高度乌托邦特征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语境代差”,正是这种“语境代差”,给了原本并无“资源代差”优势的“第五代”建筑师一个反超“第四代”的历史性机遇。趁着在“乌托邦叙事”惯性中快乐冲浪的“第四代”们无暇他顾,“第五代”建筑师纷纷抢占在“广义消费语境”中刚刚露头的各个建筑学分支阵地,并迅速通过“代差叙事”构筑起微小但却多元的优势壁垒。

首先,“广义消费语境”带给“第五代”建筑师一个最重要的集体性启示,就是用建筑带给人的“消费性”替代所谓“建筑本体”的“意义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永和提出“基本建筑”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剥去诸如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因素等附着在建筑上的一切人文性粘连,从而让建筑的意义回归到作为抽象存在物的“建筑本体”上。自此之后,所谓的“建筑本体意义”,逐渐成为“第四代”集体追求的新设计范式的价值内核,其地位仿佛不言而喻、不证自明。

或许在“第五代”建筑师看来,“建筑本体”属于典型超验性乌托邦思维的虚构产物,寄托于“建筑本体”之上的“意义性”更是局限于狭窄圈层内虚无缥缈的空洞话语。建筑在这个时代的真正价值,是以尽可能多元的方式融入“广义消费语境”。在此价值共识之下,“第五代”的建筑创作出现如下三种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把建筑当作一种高复杂度和细颗粒度的“智识消费品”进行设计。对这种建筑的“消费体验”,意味着需要付出某种远超普通“智识分辨率”的认知行动和头脑运算,近乎一场与建筑师相互博弈的智力游戏。在“第五代”中,柳亦春、李兴钢、张斌、张轲、张利、董功、华黎、祝晓峰、陈屹峰、王方戟、冯路等大批建筑师都可归入这一“智商型设计”派别。

第二种趋势,是强调建筑作为一种可消费的存在物,其全方位调动消费者关注度、体验感和认同性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或者表现为某种反常规的奇观形式,或者是某种挑逗感官快感的浪漫视觉,或者干脆就作为引爆刷屏的争议性话题媒介。在这些“设计作为营销”的扩展型消费操作中,建筑师本人往往也需要成为公众人物参与并引导建筑的大众传播,建筑师与自己的创作一起变成跨界出圈的“公共媒体”。马岩松、俞挺、冯果川等人,堪称这类“媒体型建筑师”的代表人物。

第三种趋势,是对原本就具有强消费属性的商业建筑进行“消费升级”,为其注入这类建筑中本不常见的“知识含量”和“学术要素”,从而大幅拉升商业建筑吸引更高端消费人群的“产品力”。“第五代”中,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师包括:郝琳、胡如珊、宋照青、陆皓等人。

其次,反乌托邦的“广义消费语境”,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建筑共同体预植在“第五代”头脑中执着的学科观念,也打开了他们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视域。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乌托邦叙事”难以为继的困境,“第五代”建筑师开始意识到,与其抱着落伍、僵化的“现代化”概念图景不放,还不如充分借助复杂现实的“生动性”能量,滋养一个丰茂的“现代社会生态”活跃成长。

在培育“现代社会生态”的战略方向上,“第五代”建筑师兵分两路:一路在城市中寻找突破口,议题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型设计组织,让城市空间成为激活社会活力的公共性触媒,从而让城市不仅是“物的现代化”集合,也成为“人的现代化”生态。近年来,在激发城市公共生态活力方面,李虎、黄文菁、章明、张姿、何勍、刘珩、张佳晶、梁井宇等“第五代”建筑师均卓有建树;另一路则投身“新乡建”的广阔天地,致力于开掘乡村社会的特色化和生动性在地资源,从而探索不同于常规城市化路径的另类现代化组织逻辑。“第五代”中从事“新乡建”的代表人物可以列出如下名单:徐甜甜、黄印武、吕品晶、何崴、陈浩如、周凌、彭乐乐。

与此同时,“第五代”中也涌现出一批对“全球化乌托邦”进行批判性拓展叙事实验的建筑师。其中,既有走“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路线,借助普适化设计范式解决本土特殊在地问题的建筑师:王辉、何健翔、魏浩波、曹晓昕、刘宇扬、李冀、崔光海等人;也有坚持“本土全球化”(Lobalization)路线,从中国传统园林思想中撷英咀华,然后用当代建筑语言进行独特表达的董豫赣、童明、葛明等建筑师。

“技术化乌托邦”,是“第四代”建筑师少有介入的陌生领域,而“第五代”则相对有着明显的年龄优势。近年来,随着广义的技术乌托邦在当代文明中的主导地位持续抬升,越来越多的“第五代”建筑师投身到强调高技术含量的建筑设计热潮中来。技术从建筑创作中着意添加的神圣化、神秘化、性感化要素,日益转化为某种迥异于已有建筑范式的全新价值观法和范式内核。假以时日,这批致力于打造“技术化建筑乌托邦”的“第五代”建筑师,如袁烽、朱竞翔、宋晔皓、庄慎、李麟学等人,将有非常大的机会为中国当代建筑学的“迭代跃迁”做出范式级贡献。

综前所述,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从“乌托邦叙事语境”裂变、并向“广义消费语境”迭代,无形中为“第五代”建筑师提供了获得多向度“代差优势”的语境机会,借此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五代”通过有意识的“代差叙事”而迅速建立起某种代际识别性,使得这一世代共同体获得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边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第五代”建筑师并不构成一个坚实的内部认同整体,这一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大大超过此前任何一个建筑世代的内部差异度。进而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第五代”是一个仍在持续迭代动态中的临时共同体,当下就断言这一世代的历史成就还为时尚早。今天快速而充分的互联信息流动,已经极大地抹平代际间的知识差距,在可预见的未来,前后建筑世代之间的“代差壁垒”将大概率消失,“代际粘连”和“代际消融”现象已经显现。或许,中国建筑师的“第五代”将是最后用年龄划分的一代,这一代的队伍将随着后来者的加入而不断壮大下去。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评论第五代建筑师清华周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