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太多建筑没有人文精神
来源:网友BigSwifty投稿 2013-07-08
潘泓彰有一天跑到爷爷潘鹤的雕塑工作室去玩,随手拿起一块泥巴捏塑,“发泄”一通后就走了。潘鹤回来后看到这件泥稿问:谁做的?好有感觉。5年后的今天,潘泓彰凭着“潘鹤雕塑博物馆” 的设计,以广州美术学院首届建筑学系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爷爷、爸爸都是雕塑家,潘泓彰却走上建筑设计师的路。这是为什么? ■收藏周刊记者 赵旭虹 文/图
潘泓彰为爷爷做雕塑博物馆模型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创作展日前在广州大学城展出,在4楼的展厅,潘泓彰的毕业作品“潘鹤雕塑博物馆”成了最多人围观的展品之一。“潘鹤雕塑博物馆”的外立面,挺拔的几何构成像从土里生长的 树杆,而向外稍微倾斜的设计,使之恢弘中不失与公众的亲近性。
潘泓彰说:外立面的设计既受帕特农神殿的启发,又有潘鹤作品中粗邝张扬个性的隐喻。室内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大胆采用具有苍桑感和古典气质的麻布,进行空间的间隔和装饰,弧度与切割块面结合,有着原始洞穴的朴实与自然。事实上,麻布的功能还在于它的透气性和采光性。
“潘鹤雕塑博物馆”外表率直张扬、内里则交集着浪漫和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气息,既是潘鹤的性格,也是他们家族绵延的气格。潘鹤对收藏周刊记者说,建筑是更大的雕塑,他承载着比雕塑更大的使命。
艰苦创作,体验到“为艺术而牺牲”感觉
潘泓彰说,为了这个作品,他花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来创作、实验到完成这毕业创作。从对场地与对雕塑家性格、作品的理解,到反复的泥塑草模推敲,再到对真实材质的调配试验与完成最终真实材质模型。在这10个月里,潘泓彰基本上是没天没夜地创作,到最后两个月,就一周洗一次澡,睡在学校工作室里,“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多学生都问我:‘你不累嘛’,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都不是问题。”潘泓彰说,在这毕业创作里,终于体验到爷爷所说的“为艺术而牺牲”的感觉。
“潘鹤雕塑博物馆”是潘泓彰以雕塑的思考方式转换到建筑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建筑是更大的雕塑”,潘泓彰以他的方式延续着祖孙三代希望重振艺术与建筑精神融汇的实践。
据透露,这件手工模型作品已有建筑公司有意收藏,而作品还准备再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国家美术学院展出。
约谈三代人
潘鹤 建筑承担着更大的使命
收藏周刊:20年前您就提出希望广州美术学院建立艺术建筑学系?
潘鹤:是的,建筑是更大的雕塑,他承载着比雕塑更大的使命。现在太多的建筑没有人文精神和艺术性,因为投入巨大,又有人在居住,即使是垃圾也不能随便拆掉,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的审美水平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潘放 立体造型要解决人与空间的和谐关系
收藏周刊:您也是雕塑家,其实,雕塑与建筑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潘放:两者都是立体造型艺术,在过去的西方,雕塑家同时身兼建筑师的现象很普遍。建筑与人的关系更密切,我们时刻与之相处,因此,建筑除了功能外,其艺术性高低可对人们的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深远。
收藏周刊:潘泓彰说您的“以雕塑思考”的方式对他影响很大。
潘放:立体造型艺术最终要求是如何解决人与空间的和谐关系,我对潘泓彰的教育方式,是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以便发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潘泓彰 现今中国需要有想法的建筑师
收藏周刊:您的毕业作品也在思考着“巴尔扎克与建筑的关系”,能具体谈下吗?
潘泓彰:在罗丹作品“巴尔扎克”当中,我提炼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表现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相关元素。并在“巴尔扎克”中提取四点关联性:1.对题材的理解;2.外轮廓的剪影;3.一致的手法 ;4自然的转译。好作品的表达方式既不能仿效自然(如树根、水纹、石块等),又不能偏离自然(自然界存活的关系),应与自然为相辅相成(如本身就存在于自然关系里)。
收藏周刊: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建筑?
潘泓彰:真正的艺术,须避免简单地向观众提供感观愉悦,真正好的建筑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并且能引导你去想象、回味。设计感、装饰性反而是放在最后。
收藏周刊:你觉得,现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师?
潘泓彰:现今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是有想法的建筑师。以前的中国不够重视本土的建筑师,因为之前我们都盲目相信外国建筑师,其实有些本土建筑师真的不差,还很好。现在我们有机会实现这个不可能的机会,希望能为中国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影响世界,让世界看清我们中国人是很有智慧的。
潘家如何三代传承?
年近九旬的潘鹤是广东著名的雕塑家,从包东西的废旧报纸中获得最初的艺术启蒙知识的他,在苦难重重中成为一代雕塑大师。
潘放是潘鹤三个儿子中的长子。因为父亲不主张孩子学艺术,他一直偷偷自学雕塑并考到中央美院深造。几年前,他辞去美术行业的工作,辞掉工作、卖掉房子,在广州小洲村艺术区开起雕塑工作室。
潘泓彰是潘鹤的孙子、潘放的儿子,从小与爷爷同住的他一度拒绝美术,但在耳濡目染下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我们这一代确实很幸运,有机会和环境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我也想是不是没有苦闷就不行,没有物质的苦难,精神的苦闷还是存在的,没办法亲身经历上一辈的艰辛我们可以去聆听去思考。对我来说,内心的压力就是‘要争气’,不能做‘二世祖’浪费人生。” ——潘泓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