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带着充满 “wonder” 的眼睛,勇敢前进
来源 2025-11-05

孙伟,weico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在转型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对事务所的定位是主要做中大型的项目吗?从外企出来自主创业的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项目类型的变化吗?作为年轻建筑师,我们应该怎么为类似的市场周期变化做准备?
孙伟:这几个问题比较混杂,我试着按你的逻辑去回答吧。
做一些大项目或者有大项目做,一部分是惯性不是选择,一部分是工作方法自然筛选的结果。粗看起来,我们的大项目数量似乎比同等规模的中国小事务所要多;但如果把我们这三年的项目和任何外企做同期比较,会发现我们在1万平米以下或者设计费在100万以下的项目密度可能又远超外企。
从外企离开后,一些潜在业主在大项目的把控上对我有一定信心,所以能拿到一些大项目机会例如T3、小米、小鹏等,这是市场惯性带来的。当然我们也没有辜负这些期待,weico就是通过这些项目的设计独特性得到了初步的市场认可,同时又通过一些快速建成的中小项目证明了我们能落地、能控制细节和质量。这两种项目要求的技能储备不同,对于我自己而言,操作大项目一直相对轻松,但这几年在小项目上得到的经验则是另一种“练手艺”式的快乐,这是创业之后一个很大的收获。到现在三年过去,我觉得我们刚刚站住,“站住”的指标不是项目数量,而是我们现在有能力在每个项目里贯彻我们的工作方法,并且业主们也愿意接受我们这么去做。我们这种以调研为主、强调逻辑的设计方法本身就比较适合更加理性的大项目,所以自然而然地又筛选出一批大型项目的新业主们。
说到你关心的市场变化趋势和创业挑战,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致的:创业最大的挑战和出身无关,而是如何理解市场趋势,并找到办法抓住它。
市场趋势包括项目的趋势和人的趋势。整个市场上的项目总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会继续减少、尤其是大项目,但项目不会消失而且品质反而会更高,项目密度和类型会越来越像发达国家,这点所有人都知道;
人的趋势是指行业内外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会改变很多事情的走向。早在2018年,深圳开始设计一批大型公建,我发现这种一线竞赛不再是外企包打天下,屡屡进入前三的名字里既有中国大院、又有十几人的民营小所,而且当你去掉方案下的名字时,已经很难分辨出哪个是外企方案,哪个是中国人自己的手笔。最终深圳那一批大公建里落地改动最少、最耐看的,也往往是中国公司的设计,这件事情当时极大地触动了作为外企合伙人的我。随后的市场发展也证明了这种危机感不是空穴来风,许多外企只靠名号或概念方案过日子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
理解市场上这些力量的此消彼长,可以从大背景解读:设计和建造从来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框架之下,所以只有认清每一项社会活动的目的,才能有机会拿出合适的手段。现在中国的商业科技工业体系已经开始全面独立并逐渐成熟,从规模到创新程度都不能再套用海外经验,舶来的案例无法应对中国的新现实。而且,在设计建造这个“手段”内,全世界的信息差和技能差已经几乎被抹平,国内全是好学校回来的留学生和高强度历练过的年轻建筑师,他们的审美和技能水平并不差,所以最终的矛盾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建造项目的业主管理水平和国内的普遍施工水平上,而这两点的提高要靠时间,靠长期稳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孵化,我们作为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紧紧跟随,偶尔助力,很少引领。
理解了这些,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说从外企合伙人转身做自己的小工作室,最大的挑战并不是那些所谓“个人心路”,而是对趋势认知的验证。没有正确的认知,干什么都是瞎干,谁管你心潮起伏与否。我在创业之前,花费了多年时间和精力去推动家庭作坊式的环境朝着我敬佩的gmp和Arup模式去转型,但在意识到石头里孵不出小鸡之后,就只能转身。所以目标其实从来没有变过,一直都是在中国做更有意义的更好的建筑,无非是在哪里做而已。
如何看待中国乡建市场的潜力?您认为中国的小型事务所该如何找到定位,避开大项目主导的竞争环境?
孙伟:香港的大学教授带着钱带着人来给农民们翻建房子,农民们可能连意见都不太敢提,哪里像个业主。虽然这样的项目可能目的不太纯粹,但未必是坏事,我相信你的教授们都会出于专业精神把事情做好,也希望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了解农民们的生活,做出真正适合当地生活的好房子。
不过因为我对乡建市场完全不了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帮不上你,只能抱歉略过。
至于中国小型事务所的定位……我们也是小型事务所,所以在第一个问题里多少从我们自己的策略角度也回答了一些。每个事务所的策略归根结底都不一样,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命运使然,你该是哪块儿市场就是哪块儿市场,不要出于虚荣心去盲目投入到自己做不好的领域里。我看过一个数据,大中型设计院已经基本倒闭了40%,但我认识的小型事务所们,只要是认真做事的,今年都是忙不过来的状态。如果按照市场预测,明后年整个市场上的设计公司再倒闭40%,那我倒觉得一个相对良性的环境会出现了。如果作为刚刚起步的小型事务所,你倒不用担心大项目的竞争,因为也轮不到你参与这些竞争,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实整个设计市场仍然是巨大的,足够养活小团队,而机会也会慢慢出现的,碰上了,冷静分析,积极参与,也许就长大了。在策略之外,我倒是觉得小事务所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控制成本和做负责任的成年人。
从老板的角度来讲,像商业接洽、设计水平、公司运营等等这些要素的重要性大致占比是如何呢?如果初创事务所要建立竞争力,您会优先关注哪些方向?
孙伟:(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和年龄没有直接关系,知道世界上有这个能力,就已经比很多糊涂半生的人强很多了)所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产品本身。设计公司的产品主要是设计和服务的综合,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是否帮助业主达到了他所期望达到的所有目的,并提供了超于预期的功能/美学/意义/经济上的某种惊喜,所有其他的商业接洽、公司运营,都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我们不会为了维持关系而去维持关系,但我们有一半的项目来自老业主的后续委托,很多业主和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要达成这样的关系,只要你能真正放下自恋、站在业主角度理解需求、用心去做事、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自然会发生。其实和做人交朋友是一个道理,天天送礼喝酒买不来真正的友情,理解对方后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反而可能会被引为知己。
所以,初创事务所要建立竞争力,我建议优先做的事情是:
1. 放下建筑师的自恋,不要用业主听不懂的语言去包装你的PPT:不要觉得你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只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无需理会他人,而你是在受委托之后去帮助别人表达愿望;不要觉得你是科学家,因为你创作的所有可能性全部都依附于其他各科技和工程专业本身上百年的技术发展之上;
2. 真正理解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你的业主对社会的直接贡献往往比你大很多,你怎么能帮助他做得更好?这才是你最大的意义所在。理解市场、发现市场,才能做好产品;
3. 在能做好基本产品的基础之上,开始用客观的眼光找你自己的独特之处,不用担心找不到,它一定在。每个人都画一条严格的直线,但每个人的这条直线都会不一样,你笔下这条直线的细微差别一定是你积累的知识、观察、习惯的流露,找到它,放在整个大环境里评价它,值得培养的话,小心利用,久久为功,一定能成。
在从业几十年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的、或者走出一条路的?是需要自然而然形成,还是说要刻意培养?
孙伟:无三不成几,我从业还没满二十年,没那么老。而且我都不知道我们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我们每个项目之间的造型手法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能看出来有某种延续的话,说明我们突出内在逻辑的做法是有效的,所以视觉上你可能会觉得它们之间有相似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来自对于“风格”的追求,应该是工作方法的自然表现。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柏林的Prof.Hans Kollhoff Architekten(克霍弗教授事务所),他可能是德国为数不多的认真做新古典的建筑师之一,我在他那里画了整整一年的柱式和门廊;第二份工作是在瑞士巴塞尔的赫尔佐格&德梅隆,那几年正是他们努力统一结构和表皮的时候,每个项目都像是天女散花一般令人惊奇;后来我回到德国加入Henn,又回到中国一直做到合伙人,赶上了一个外企在华黄金年代的尾巴,那时市场上往往靠酷炫的形式和煽情的概念就能中标,那时虽然有些无所适从,但从无到有去打市场和管理新公司的经历是对人极好的锻炼。所以三段工作经历的所谓“风格”都不一样,三段工作经历对今天的weico都留下了一些印记:我们在设计时很讲究比例和线条的最美关系,这可能是柏林的影响;我们一般都会去找大结构的形式惊喜,这可能是瑞士的影响;我们对于新项目没有什么畏惧,能用分析的方法适应各种甲方和内容的挑战,这是十多年带团队一线打拼留下的底子。
但是有一个项目比较特别,我称它为“the wake-up call”,就是西湖大学,这个项目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当时和施一公老师的交流是这个项目最后成型的关键,整个学术环的概念就来自施老师对学校运行模式的空间要求。这个项目从形式到功能上的成功都使我看到了建筑设计是可以有立竿见影的现实意义的。从这以后我和我们团队的重心就都转到了对使用者背后逻辑的研究上来了。今天我们可以暂时把现在的工作方法总结为“知识建筑”:利用建筑设计作为工具,整理复杂知识的秩序、寻找矛盾和实证、以未来为目标进行假设。只要深入做到了以上这些点,设计的表现一定会有比较意外的形式,所以对于形式上的“风格”的追求已经完全不在我们的注意力范畴之内。
你未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我不得而知也充满期待,但最好不要刻意追求,让你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带着你到那里。
当项目的进程缓慢(这是自己很难控制的),那么如何抓住有限的成长机会呢?怎么看待去海外市场工作的机会?我现在也正在投递,还没有什么反馈,想要听听您的看法,海外发展有必要吗?对海外发展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目前是不是中东、东南亚的市场比较热?
孙伟:项目进程再缓慢,每天的时间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成长的速度就决定于你怎么用这24小时。一直在前期打转大概率不是项目进程缓慢的原因,而是公司的成长太慢。如果公司的成长和运行有一个正常的节奏的话,你会很自然地接触到项目各个环节,没什么项目耗得起长期停留在前期里。另一种情况是你的主动作为还不够:一张图可不可以速度更快、审美更好、体现更深的理解?你如果能更快更好,一定会被看到;你如果展现出更深的理解,一定会被委以更重的责任;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成长慢了。我小时候总是听大人说一句话:你修鞋也是修,修手表也是修。都是敲敲打打,你得让你手上的活儿变得像手表一样珍贵,这时要么你可以挑环境,要么环境会为你改变。
至于海外市场,我和你一样充满好奇,我们今年会尝试出海。但公司出海和个人去海外工作完全是两件事情,公司要难很多,个人去海外工作则非常简单,不用做什么准备,去就是了。海外的文化差异、观念冲突、风土人情都是年轻时难得的营养,能多走几个国家更好。我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现在自己觉得还是有些单一,应该更早去体验一下北美、日本等不同地区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这样也能更好地理解眼下的这个世界。
但华人要做成些什么事情,大概率还是要在华语的环境里,像贝聿铭这样的特例少之又少。没有时代际遇和家世加持,你如果想迅速成长,还是建议你在合适的时候回到华语大环境里,别太晚。在此之前,能走多少地方就走多少地方,注意安全。
我很想要在40岁之前开一个自己的设计公司,可能涵盖建筑、产品、展览甚至活动策划。您认为在此之前应该积累哪些经验和资源呢?
我非常喜欢西湖大学做室内改造时候提出的toolbox的概念,不知道未来可不可以借用产品工具的思路做多元化设计。比如说针对井干式房子改造的天花、墙、地的toolbox,胡同里砖头房子的窗、门、阁楼toolbox,然后像产品模块一样,可以让人们自己选,选完了买回家自己根据指南来改造。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孙伟:先简短回答第二个,讲多了就变成建筑史了。从小处说,你举的例子里其实都是用模块式的产品搭出来的,从砖到斗拱;从大处说,从《建筑十书》到《建筑模式语言》到今天的装配式都是这个理想化思路的延续。人总是想一劳永逸地改造世界,但这是违反人性的:小的模块永远千变万化,大的模式未必会被遵循,人们永远会想要更多。以宜家为例,它是最大的模块式自助式家居环境营造者,但它也只是市场上一个小的组成部分而已。除非人类面临的是火星一样的环境,建造只能变成一种严苛要求下的纯效率行为,否则大而化之的模块化产品化永远满足不了人的需求。
再回答第一个。这个问题非常大,但是我能回答的却不多:
我觉得你能有这么明确的40岁目标是特别好的事情。设计市场永远都在,永远都会有人开自己的设计公司,凭什么不能是你?你现在才20多岁,只要每天都想着这事儿,保持足够的耐心,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呢,一定能成。那只要一定能成,就不用担心这期间该做什么了吧?你要做的就一件事:别浪费时间。不论是建筑、产品、展览还是策划,要求的能力都不太一样,但十几年的时间足够你去大致了解这里面每一个方向了。也许在了解之后,生活还会把你带上另一条路呢?
最后分享一句我自己攒出来的话:
We wonder about things,
not ourselves.
Wonder is the primer,
it primes knowing.
注意这里的“wonder”是动词。
带着充满“wonder”的眼睛,勇敢前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