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赵晶鑫: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个“溯源反思”的过程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合伙人

赵晶鑫

建筑,离不开历史和社会背景而存在。

市场,给设计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遵从内在商业逻辑。

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类似宗教的功能。

不同城市的文化之下,建筑需会有差异化的表达方式。

建筑总是和人有关,建筑师也总在想方设法让空间可以留下人的痕迹。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反省、反思是一种工作的常态。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溯源反思的过程,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分类展开:第一是实践,是我们通过对每个项目属性的理解,展开设计的整个设计思考以及在材料、技术、现场控制的实现过程;第二是回顾,2020年前建成的代表性项目,也包含一些展览、收藏研究等外延性思考。”第三是溯源,指的是对特定的建筑大师或者建筑文化现象,从历史、社会、经济学等的一个系统性的探索及追溯研究。

“目前大多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处于白天画图、晚上加班、电话联络、甲方反馈改图的流水线状态。日清设计在一楼的原境界美术馆里,会不定时的举办各种活动与展览,有名家的收藏、艺术家的作品、不同领域的创作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进行展示互动。空间,也从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这个城市片区内的一些活动,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窗口,同时,它也是一个跟社会接轨的实验性场所,其主要目的也为了激发一些设计之外的探索,以此,可以把设计做上升性的延展,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进行艺术与建筑的价值评判,也可以以哲学和历史、社会为据,让设计可以有更好的出口。”

在原境界美术馆展开了此次对话,与赵晶鑫先生谈及了三个方面话题,这三个方面互为影响,相互关联,以此,形成了【3×3×3】框架结构设定。

第一个“3”:相关作品的实践,2020值得期待的有三个作品,我们可以谈一谈;第二个“3”:是基于已建成的代表性项目和过去一直进行的实验性想法。第三个“3”:是对外延、跨界、外源的探索性内容。

 1×3 

每一个作品

都是自我与世界的相互关键与链接

“走进一个建筑,我们如何把艺术与日常和建筑相结合,由如何通过设计把语言和语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做出完整性的表达,这是建筑师要解决的问题。在艺术和文化之间,建筑,作为一个载体,应该保持其自身的温度和特质而存在,我们把这个称为(文化感),一个有文化感的建筑,是和时间相关,也与人的参与有关的。”

艺术,我认为普通的建筑和好的建筑的区别也在于此:我们应该在表皮之后或者空间之后,能够给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建筑,在文化与艺术的主脉络上,延展着我们生活的这一面。今年的确有很多值得期待的项目,有关乎于城市更新的,特殊的场地环境属性的,也有酒店、居住社区等等,以下是挑选三个案例逐一介绍:

01

文化,走进一个时代的人民记忆

杨浦区长白社区228街坊的城市变迁印记

场地规划模型

杨浦区长白社区 228 街坊城市更新这个项目,承载着上海一个时代人民的记忆,提到对上海印象,人们往往会想到“新天地”,提到老上海建筑,人们往往会想到“石库门”风格,实际上这种风格并不能涵盖上海的全部历史,上海在1950-1980年代间,为了解决工业区劳动人民住房紧缺的问题,还经历了工人新村时代的规划和建筑风格,杨浦区长白社区228 街坊就是这样的代表。

回望19 世纪 50 年代,为了解决工业区劳动人民住房紧缺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建造了一批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样式参照苏联集体农庄的工人住宅,当时这种标准化的住宅称之为 “两万户”,主要分布于杨浦区和普陀区。本案所处的长白社区 228 街坊则是首批完成的两万户,成为工人新村的典型。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2016 年,第一批“两万户”居民完成集体搬迁,遗存下具有时代烙印的“两万户”城市历史空间。对这样一个地块的设计,实际上除了在原有场地,现状建筑的改造设计的同时,也是在记录和重新唤起整整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整个228街坊所处的场所并不是很大,但我们还是希望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场地精神,进而去抓住每一个功能单体的本质去细细打磨,让其自由生长,慢慢相互交融。

02

时间,地域化的场所精神聚焦

位于郑州区域的一所精品酒店的设计思考

这个项目是对时间的一种回应,项目整体住区规模体量很大的,位于郑州南部新区,我们对于住区的属性的定义,其实整个项目的关键点,是文化,健康,还是科技智能化,是前期讨论的重点,最终选取了以文化导入,结合健康生活的大的规划主题,从规划结构上的配套服务,活动场地的设置,到回家动线、室内外空间上的细节安排,都围绕着这样的一个主题。而艺术酒店就承载了整个社区,艺术活动,社区交往的一个城市级的会客厅。

形式上尽可能符合当代精神,语言和图形上尽可能的选取了最基本的图形元素,材料上有传统的色系材质,但也都经过抽象处理,让这个房子看起来更像一个包容性的文化容器。同时也是用了更加开放性的中庭空间,代替传统的酒店大堂,让它更具有公共属性。

形式感其实只是一方面,其实运营的概念才是社区活力最终实现的基础,我们在中庭三层视线最为开放,互动性最强的地方设置为公共画廊,通过垂直交通,与地面联系,将这个空间作为联系整个建筑和社区的文化枢纽,给建筑和人本身的一种关联性,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03

建筑,一个城市的最美风景

郑州地区的这所精品艺术酒店,探讨的问题其实是对地域性的一种回应,一种文化导入和社区属性的定义。这个项目的场地条件非常特殊,原本拿到任务书其实并没有感觉到特别之处,但到现场之后的场地踏勘过程,给我们了很大的震撼,用地在山顶的制高点,在山路转弯处,刚好是山顶俯瞰城市的最佳角度,开阔的天空、水平展开的山体,远处的城市聚落,除了是一副风景画面,更有一种人类聚落与自然伴随时间和谐生长的场景,甚至有一种外部场景引发内心反省的宗教和神秘感受。

这里的山体由石头组成,我们的建筑也以石头记为题,我们想象建筑像这四个石头在非常久远之前就屹立尖山之巅,岁月流逝,云海退去,留下一处风雪打磨过后的空境。曲直结合的建筑线条是山风山雨的创造,柔化的界面是阳光的洗礼,随意的开窗是雷电的雕刻。它们完成了万年沉积的物质生命,继而奔赴全新的艺术生命。

艺术是精神和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入精神之美。我们将餐厅、展厅、住宿、观景等功能植入到这四个石头内,待人来,活动产生,场所即激活。

不同的石头包含不同的开放平台,定义不同的由心体验:或坐或站,或群聚或独处,或远眺或凝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舒服的姿势。自然以尺度、形态、肌理、光线为引,升华人类的身体感受,进而影响情绪体验。

这三个项目确实各具特点值得期待,关于文化,关于时间,关于场地,注重和人的互动,伴随着时间流动的体验。

2×3 

时间、艺术、文化之间,人在其中

时间很重要,时间跟空间都与人存在关系,大多时候我们都在关注空间,关注时间的设计太少了,真正能打动人的也只有时间。

文化建筑、酒店建筑、居住建筑、博物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对人和人之间,设计师和使用者之间的对话进行设计。只是,换了一个场地语言和场景,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一种对话关系,表皮可能有点区别,商业的东西可能更热闹一点,吸引眼球一点,目的性更强一点,但空间呈现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逻辑。

身置空间之中,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天空的云在动,水面轻轻的浮动,这种微妙的场景中时间在流动,我们也可以于这一刻感受到实践,产生人的内心和雕塑之间的对话时刻,做设计本就如此,通过设计让人找到自我内心的感受,内心于场景之间互为投射从而引发与这个世界的共鸣,时间的流逝,空间由此产生。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一种人与时间相处的方式,即刻的感受,很简单的实现,但是,它极具情绪化,把人类心灵深处的情绪勾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过去举几个建成的案例,一个是秦二世遗址公园,一个是南昌万科纯水岸艺术画廊,不管是文化建筑还是住宅设计,都立足于一个区位体块、城市基础、表皮特性,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把一个面做得更加整体?从而,反映出一种艺术化的构图关系、颜色、韵律。

01

历史,从属于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传承

秦二世遗址公园坐落在西安曲江南岸,西安又是一座独特而又典型的城市,不同时代的更替和叠加,使之成为一个建立于时间和空间之上的立体模型。如今,这座城市又一次处于活跃和生长之中。“秦二世皇帝陵”保护和修缮的这一项目,就像一个几乎失落的片断,被重新组合在整个城市的基因链条之中。

我们试图营造这样一部机器,使观者得到一种穿越性的体验。如果说天朝的崩溃是一部充满争议性和冲突感的史诗,其魅力恰恰在于解读者的立场和思考。我们试图营造的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是一系列具有戏剧感的体验场所,其中包括仪式、序列、冲突以及登临之后的思考。让观者得到不同的体验,而不是回到对固有观念的简单重复之中。

而形式上来讲,覆土建筑的策略、精简的语言也使其消隐于城市中。对于建筑材料,我们采取了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在整个建筑立面我们均采用深灰色洞石砌块,利用其特有的雕塑感和厚重的特性,也强化了空间本质。随着尘土附着在洞石的孔隙,植物蔓延于建筑之中,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02

镜像,总在空间与空间之间

位于南昌市象湖西岸的万科纯水岸艺术画廊

南昌万科纯水岸艺术画廊位于南昌市象湖西岸,这个位置随后逐渐延伸到象湖南岸,彻底并轨进大尺度的现代街区。这个项目要解决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形体的抬升,以达到和象湖对应,互为景观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第二个就是如何通过结构技术上坡道抬升,塑造一种抽象的、静谧的心理体验。

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仅是解决并实现承载功能,要进而揭示其背后的形式逻辑,这种形式逻辑往往建立在几何关系的基础之上。由结构动图可以看到,我们最终采用的单侧悬挂箱形梁解决了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何将灵活自治的部件融合,从而形成一个产生内聚力的整体。

“我不想画一幅画,我想打开空间,创造一个新的维度,将它与无限伸展的宇宙相连。因为它不断扩展,甚至超过了被约束的平面——卢西奥·丰塔纳。”

03

重构,自我与艺术的对话习惯

地中美术馆“睡莲”展厅

“重构”展的缘起和念头,是大约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安藤在直岛设计的地中美术馆,被其中莫奈的“睡莲”展厅震撼,头一次感受到展品的表达能和展厅提供的空间高度契合,互相成就。当我们进入这个房子,里面的光线通过折射是弥散开来,地面是白色的马赛克,墙和墙以及地面的倒角被做成弧形,削弱了转角和阴影,在那一刻,空间就消失了,时间也消失了,这也许就是印象派的感知和给人的触感,也是在这种场景下,画作可以得到的最好诠释。人在艺术、时间、空间之间,一切都消弥于无形,只留下了观看者和面前的巨幅油画。

国内越来越多的展览建筑有大量的艺术品和收藏品,但是,却很难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两者之间大多是断裂的。所以,2018年,结合我自己个人的传统建筑木构收藏,分门别类的设计了三个主题,展示出来。以展览的形式,就是希望能借助设计的力量,让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破败坍塌的老古董,有更好的安置来展现最美的一面,重现当年的体面与价值。

通过对原收藏品在展陈方式、支架空间上的再设计,给与这些传统建筑构件展品再次展示的可能性,是“重构”展的主题所在。也是对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尊重,并希望通过产品设计,展陈空间营造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次实践。

3×3

建筑大师及建筑文化现象追溯研究

“我们在学校期间都学习了建筑历史,也对不同的设计大师顶礼膜拜,但实际上由于时间个观念的局限性,我们很难对不同阶段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而历史的阶段并不像玻璃的断裂那样棱角分明,而像织物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建筑师及其作品,更是离不开历史阶段,社会思潮,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生产模式等等一些列的背景因素,把这些因素带入建筑和建筑师的创作环境是一个思考过程。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关于建筑、历史、个人之间的关系。”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日清建筑赵晶鑫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