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李敏茜 :建筑艺术的时空对话

李敏茜

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

华南设计中心执行总建筑师

建筑二所所长

国际创新所所长

在地性设计

 

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是一名出生在岭南的本土建筑师;我成长在一个大师辈出,风起云涌的建筑年代;身处一个建筑师们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相互成就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历练和学习。建筑师肩负着社会责任,全身心地进行创作的职业,就像舞台上的人,心里只想着如何能做好一场演出,而非在意台下有多少掌声。我有时在想:作为建筑师,我们的使命就应如此,让每个设计都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融入这个世界。

在北京建院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方向战略下,从业20年来,我在诸多优秀的前辈建筑师专注与钻研精神的感召下,坚持创作在地性的设计作品,以公共文化建筑设计现代意识和未来前瞻性,寻求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交融与平衡,以科技赋能,不断创新。

随着AI的发展,也许数年后再也没有“建筑师”这个自己一直热爱并追逐理想的工作界面;未来的创作,是跨界的艺术文化与科技创新,一切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宇宙是多维的,任何建筑艺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动态的历史文明进程当中。

跨越时空,纵观百年流传至今的建筑佳作,都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建筑的美不是外观的美,不是感官的美;建筑的审美是在意境场合下情感的载体,是空间和时间的前提,是AI无法替代的,这也正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意义和使命。

建筑师全身心投入,有自己的设计语言、设计风格,更需要的是“完全开放的量度”;一种对自然和世界“敬畏、谦逊的态度“, 开放的接纳情感,感受发掘在地性,并发现空间精神。每个建筑作品都应是在地域环境和时代中应运而生、因缘具足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全球能源形式日趋严峻,低碳及零碳建筑是必然趋势。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自然生态与人文合一。

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唤醒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艺术无界建筑的创新势在必行。建筑的表现呈现未来的多样化、人性化、艺术化。21世纪的建筑创新将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更多地注重与人尺度相关的设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计将成为必然,本人致力未来绿色的低碳设计,通过“可呼吸”的建筑研究,将岭南建筑文化精髓融入空间设计中,把阳光纳入室内空间。在静态的空间中,阳光在动态中与空间发生对话。

建筑的语境通过空间的内外连接实现,通过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相结合,使建筑成为未来和传统交融的载体,用柔和的曲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象征着未来、传统与艺术的交融。

我力求成为一个代表着“中立”通道的建筑师,用心创作和实现每一个“在地性”设计作品。建筑艺术创作过程是将自然、光线、艺术、情感与美,通过空间、技艺,以建筑作为通道进行传达,让人感受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寻求独特的建筑空间和设计语言,用心灵感受来进行建筑创作,并从中感受快乐。力求能在每一个设计作品中,让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历史与科技未来的交互、建筑艺术文化的演绎在此呈现。

我喜欢艺术,在业余时间进行油画创作,并参加了全国建筑师书画协会的展览活动。除了大尺度的文化建筑设计外,我更关注身边的建筑,关注新旧建筑中的联系,场所精神和城市记忆在延续中萌生新的定义。我也有机会尝试了一些城市更新、历史保护风貌建筑的活化项目,体验具有人情味、历史尺度感的空间。

岭南文化、历史的传承、城市的记忆,在传统文化演绎的今天 ,我们需要开拓的国际设计新视野和对方案原创机遇的珍惜;在国内EPC的大环境下,方案原创设计之路尤为艰辛不易。“一切都可以看做是艺术,只要投入全身心去创作”, “关于世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象”。而我,享受设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通过原创设计项目,以建筑空间设计传递自己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以科技手段寻求新的技术设计方向。在建筑设计中感受快乐,创作出让人收获宁静和喜悦的作品。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北京建院李敏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